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思政元素在德语基础教学中的有机融入路径研究

作者

李愉

宁波大学 315211

一、引言

当前德语专业课程思政面临术语转译与教学实施的双重困境。在术语转译层面,预测试数据显示高达 65% 的学习者无法准确表达"共同富裕"等中国特色概念,其标准译法应为"gemeinsamer Wohlstand",但误译率竟达47% ,典型错误如直译为"Reichtum fü r alle"(字面义"全民财富"),暴露出政治话语体系转换能力的严重缺失。在教学实施层面, 82% 的学生反映思政案例与语言训练存在机械割裂现象,突出表现为语法练习中生硬嵌入政治语句。以被动语态教学为例,练习中突兀插入"社会主义被实现"这类脱离语义语境的句子,导致学生普遍产生"挤占专业训练时间"的认知抵触。这一困境在2023 级德语班的问卷调查中得到充分印证。

破解上述矛盾需依托 Byram 跨文化能力模型与形式功能对应原则的双重理论支撑。Byram 提出的跨文化能力模型强调知识、态度与批判意识三维度的协同发展,要求将政策文本解析转化为制度认知能力,例如通过解构德媒标题"中国教育制造学习机器人"中的话语偏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形式功能对应原则则主张语言形式应服务于交际目标,要求把思政内涵转化为可操作的语法任务。具体实践中,教师可设计情境化训练任务,如在学习情态动词"必须"时,要求学生运用该结构表达"中国必须坚持绿色发展道路"的核心理念,形成"China muss den Weg der umweltfreundlichenEntwicklung gehen"的规范表述。这两个理论框架的深度融合,为化解语言训练与价值引领"两张皮"问题奠定了学理基础,推动思政元素从机械植入转向有机生成

二、路径构建:三阶语法载体法

政治术语分类教学构成路径实施的首要基础。本研究开发《中国特色术语语法训练手册》,系统建立术语类型与语法结构的映射关系:文化类术语如“ 人类命运共同体” 关联第一虚拟式语法结构,通过撰写国际倡议书任务,引导学生运用虚拟式表达“ 各国应加强抗疫合作” 等规范性倡议;制度类术语如“ 全过程人民民主” 对应关系从句语法点,设计描述性任务要求学生用关系从句阐明“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 的制度特征;价值观类术语如“ 工匠精神” 则绑定第二分词作定语结构,在人物品质描写中训练学生运用“ 工匠精神浸润的工程师” 等表达,实现价值观词汇与语法形式的有机融合。这种分类映射机制,有效破解了政治术语教学中语言训练与价值传递分离的痼疾。

语法结构情境重构是第二层核心路径。通过对传统语法练习的语义场景改造,将脱离语境的机械训练转化为承载思政内涵的交际实践:在形容词比较级教学中,将原练习“ 柏林比波恩大” 重构为“ 中国大学毕业生比率高于德国” ,引导学生基于 OECD 教育统计数据展开讨论,使语法比较结构自然服务于发展成就阐释;被动态训练则从“ 机器被修理” 转化为“ 数字化教室全国推行” ,聚焦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教育现代化举措,让学生在语法操练中理解“ 教育公平” 的政策内涵。这种重构使语法形式从抽象规则转化为价值传递载体,形成“ 学语法即悟思想” 的新型训练范式。

跨文化语篇批判分析构成第三阶升华路径。该路径实施包含三阶段连续设计:首先选取德国《基本法》第 7 条关于教育自主权的原文,与中国“ 双减” 政策双语报告进行语篇对比,引导学生识别中德教育治理的理念差异;继而针对德媒典型标题“ Chinas Bildung produziert Lernroboter” (中国教育制造学习机器人),设计批判性语法任务——要求学生使用让步从句“ Obwohl deutsche Medien kritisch berichten, hat China bemerkenswerte Bildungserfolge erzielt” (尽管德媒批评,中国仍取得显著教育成就)进行辩证分析,训练学生在复杂语法结构中融入批判思维;最终通过撰写《中德教育公平比较报告》,指导学生运用学术句式构建制度认知,实现语法能力与价值判断的协同提升。此三阶路径环环相扣,形成“ 术语认知-语法承载-批判内化” 的完整育人闭环。

三、教学实证与效果分析

形容词比较级专题教学构成典型实践案例。本研究以《当代大学德语》第12 课为课程载体,围绕“ 中德教育公平政策对比” 主题实施三阶段教学:在输入阶段,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德国《基本法》教育条款与中国“ 双减”政策原文,通过文本细读理解两国教育公平的差异化实施路径;进入训练阶段后,要求学生将政策语句转化为德语比较级结构,如把“ 课后服务覆盖率显著提升” 重构为“ 中国课后服务覆盖比德国补习机构更广泛” ,使语法训练承载政策实证功能;至输出阶段,组织学生撰写《中德教育公平比较报告》,借助“ Im Vergleich zu...” (相较于...)、“ Während Deutschland..., konzentriert sich China auf...” (德国侧重...,中国专注...)等学术句型库构建辩证论述,实现语言能力与制度认知的同步提升。

量化数据有力验证教学成效。在为期两个月的对照实验中(实验组 n= 32),术语转化能力呈现显著提升:实验组对“ 共同富裕” “ 碳中和” 等概念的准确表达率达 82% ,较对照组 47% 提升35 个百分点,典型表现为学生精准使用“ CO2 -Neutralität”(碳中和)标准术语,规避“ Kohlegipfel”(煤山)等文化误译;语法应用层面,政策语境的强关联性使比较级错误率下降 40% ,远超对照组 12% 的降幅;学习认同度调查显示, 93% 实验组学生认可“ 政策语境使语法规则具象化” ,较对照组 61% 的认同率提升 32‰ 。这三组数据共同印证了思政化语法训练对语言能力的正向促进作用。

质性反馈进一步揭示价值内化机制。学生访谈中呈现的深度反思表明,该方法在提升语言能力的同时实现了价值观培育:有学生强调“ 用比较级分析中德PISA 测试数据,原本抽象的形容词变格规则变得可感可知” ,凸显语言知识在真实语境中的内化;更有学生指出“ 解构《明镜》周刊‘ 中国教育机器’ 论调的过程,使我真正理解双减政策促进全面发展的逻辑” ,展现跨文化批判思维的形成。这些反馈证实,当语法训练与国家发展实践深度结合时,既能强化语言技能,又能促成价值认同的双向赋能。

四、结论与启示

本研究证实语法载体对思政教育具有显著增效作用:政治术语分类教学使中国特色概念表达准确率提升35 个百分点,有效破解术语转译困境;政策语境与语法训练的深度绑定大幅降低语法错误率 40% ,凸显语言能力与价值认知的正向关联;跨文化语篇批判分析更促成 91% 的问卷认同度,体现制度认同的内化成效。这些发现共同验证了“ 语法即价值载体” 的核心命题,为外语课程思政提供实证支撑。

实践层面需推进双向建设:资源开发上应编制《思政语法训练手册》,系统关联语法专题与政策语料,如被动态对应“ 数字化教室全国推行” 等乡村振兴案例;师资培训中须举办“ 语法点价值映射” 工作坊,指导教师挖掘语言形式与价值内涵的契合点,例如在形容词最高级教学中融入“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最伟大的梦想” 等表述,实现语言训练与价值引领的自然融合。

参考文献

[1]BYRAM M. Education for Intercultural Citizenship[M]. Multilingual Matters, 2008.

[2]ELLIS R. Taskbase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 OxfordUniversity Press, 2003.

[3]张虹.外语课程思政:内涵、框架与实践[J].中国外语,2021(5):4854.

[4]中国外文局.中国特色话语翻译总汇·政治卷[Z].北京:外文出版社, 2022.

[5]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Z].教高〔2020〕3 号,2020.

[6]陈虹.德语课程思政的"三位一体"模式探索[J].外语电化教学,2023(1):6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