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炭吸附水中色素的工艺条件筛选
胡晓杭
永康市超越气体有限公司;321300
一活性炭吸附水中色素的现状
(一)第一节吸附剂类型及特点
活性炭吸附水中色素的吸附剂类型丰富多样。常见的粉末活性炭,比表面积大,吸附速度快,然而分离困难。在某些小型实验中,使用粉末活性炭吸附色素后,难以通过常规过滤等方式将其与水分离。颗粒活性炭机械强度高,易再生,应用极为广泛。像在一些工业水净化处理流程中,常能看到颗粒活性炭发挥作用。还有柱状活性炭,孔隙结构发达,对色素有良好的吸附效能。
(二)第二节吸附工艺应用情况
活性炭吸附水中色素的工艺在实际应用中颇为广泛。于印染废水处理领域,此工艺可高效去除其中色素,显著降低色度。某印染厂运用活性炭吸附工艺后,出水色度由原本的200 倍锐减至50 倍以下。在一些小型污水处理站,也经常借助活性炭吸附水中色素,经处理后的水能够达到一定的回用标准,像回用于厂区的绿化灌溉等。这既实现了水资源的有效节约,减少了浪费,又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该工艺凭借其良好的吸附性能和广泛的适用性,为印染废水及小型污水处理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有助于推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在实际应用中展现出重要价值,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以更好地服务于各类污水处理需求,助力实现绿色发展目标。
二活性炭吸附水中色素存在的问题
(一)第一节吸附效率问题
活性炭吸附水中色素时存在吸附效率问题。相关研究显示,在特定实验条件下,活性炭对某些色素的吸附达到平衡需数小时乃至更长时间。以对亚甲基蓝的吸附为例,初始阶段吸附速率较快,然而随后便逐渐减缓。这种情况致使处理含色素废水时效率受到限制,难以满足大规模快速净化的需求,进而影响了活性炭吸附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推广。某印染厂排放的含亚甲基蓝废水,若采用活性炭吸附处理,按照现有吸附速率,数小时才能达到一定的吸附平衡,这在大规模废水处理时会导致处理周期延长,设备周转效率降低。从数据上看,可能原本每日可处理一定量废水的设备,因吸附效率问题,处理量大幅下降,无法满足工厂生产的需求,从而严重阻碍了活性炭吸附技术在印染废水等实际场景中的广泛应用。
(二)第二节吸附选择性问题
活性炭吸附水中色素存在吸附选择性问题。其对不同结构和性质的色素吸附能力存在差异。通常,分子量大、结构复杂的色素,活性炭对其吸附效果不如分子量小、结构简单的色素。有研究指出,某些活性炭对亚甲基蓝的吸附量显著高于对刚果红的吸附量。这一现象导致在实际应用中,难以针对特定色素实现高效、专一的吸附,进而影响了活性炭在去除水中特定色素方面的效果。实际水净化场景中当水中同时存在多种色素时,活性炭优先吸附某些色素,而对其他色素的吸附则相对较弱。这使得目标色素难以被完全去除,降低了水的净化质量。此外,由于不同水源中色素种类和含量不同,活性炭的吸附选择性增加了处理的复杂性。若要达到理想的色素去除效果,可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活性炭的类型、用量或处理工艺,这无疑增加了成本和操作难度。因此,深入研究活性炭对不同色素的吸附选择性机制,对于优化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三活性炭吸附水中色素的解决策略
(一)第一节优化吸附工艺条件
优化吸附工艺条件可从多方面着力。温度是重要影响因素,研究显示,在 25∘C-35∘C 范围内,活性炭对某些色素的吸附效果颇为理想。在处理某品牌食用色素时,于该温度区间内,吸附后的色素残留量明显降低。pH 值的调节同样关键,不同色素在特定 pH 值下吸附量存在显著差异。像处理花青素时,在pH 值为3-4 的环境中,其吸附量较其他 pH 值条件下大幅提升。改变吸附时间与吸附剂用量也会对吸附效果产生影响。适当延长吸附时间、增加吸附剂用量,能提高色素去除率。如吸附时间从 20 分钟延长至 30 分钟,某种色素的去除率从 60% 提升至 75‰ 。然而,需综合考量成本与效率,以筛选出最佳工艺条件。过多增加吸附剂用量虽能提升去除率,但成本大幅上升;过长的吸附时间则可能降低整体效率。通过不断试验与分析,精准找到平衡点,才能实现吸附工艺条件的最优化。
(二)第二节改进吸附剂性能
改进吸附剂性能可从多方面着手。通过物理或化学改性,能够改变活性炭表面性质与孔隙结构,进而提升吸附性能。氧化改性,可使活性炭表面含氧官能团增加,从而增强对色素的吸附亲和力。相关研究表明,经过改性后,对某些特定色素的吸附量能提高 30% 以上。此外,制备复合材料也是提升吸附性能的有效途径,将活性炭与其他具有吸附或协同作用的材料结合,有望进一步提升对水中色素的去除效果,为解决吸附选择性等问题提供新途径。如将活性炭与具有强吸附性的二氧化钛复合,在处理含色素废水时,不仅能提高对色素的吸附量,还能利用二氧化钛的光催化性能,在光照条件下分解部分色素,使整体去除效果显著提升,为实际应用中高效去除水中色素提供了更优方案。
结论:活性炭吸附水中色素具备一定基础,然而仍存在吸附效率、选择性及再生等方面的问题。在特定实验中,吸附达到平衡所需时间较长,影响了整体处理效率。在选择性上,活性炭对不同结构色素的吸附效果存在差异,无法精准针对所有色素实现高效去除。像某些大分子色素,其吸附量相对较低。再生环节也面临挑战,传统再生方法易造成吸附剂性能下降,增加运行成本。通过优化工艺条件,如调整温度、pH 值等,可改善吸附效果。改进吸附剂性能,如对活性炭进行改性,能提升其对色素的吸附能力。探索高效再生方法,如采用新型再生技术,能降低成本并延长吸附剂使用寿命。未来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各因素间复杂关系,持续优化完善该技术,提高吸附效果,为水污染中色素去除提供有效途径,推动相关技术发展,保障水环境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栩境.电动吸附法治理水体重金属污染的应用研究[J].化工设计通讯,2025,51(06):131-132+138.
[2]王伊凡,邹明贺,马驰,等.生物质活性炭改性聚氨酯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塑料科技,2025,53(06):13-19.
[3]何照云,康海生,姚增玉.板栗壳色素基吸附剂对水中 Zn(I). )的去除性能研究[J].农业与技术,2025,45(10):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