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艺师职业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陈靖
益阳市赫山区衡龙桥镇人民政府 413000
一、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决策,农业现代化进程直接影响乡村振兴成效,农艺师作为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的关键力量,其职业能力提升成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从理论层面看,研究有助于丰富农业人才培养理论体系;从实践层面,能为相关主体制定培养政策提供依据。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农艺师职业能力的新要求
2.1 产业振兴需求:需掌握智能农业装备应用、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市场分析与营销策划等技能,推动农业向规模化、品牌化发展。例如,在江苏盐城现代农业产业园,农艺师通过引入物联网技术,实现大棚温湿度自动调控,使番茄产量提升 30% ,同时通过电商直播销售,带动周边农户增收。
2.2 生态振兴需求:需具备生态农业规划、绿色防控技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能力。如浙江安吉农艺师推广“稻渔共生”模式,通过减少化肥使用量,实现水稻亩均增收,同时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
2.3 文化振兴需求:需理解农耕文化内涵,能够将传统种植技艺与现代科技结合,开发文化体验型农业产品。例如,云南元阳农艺师将哈尼梯田灌溉系统与生态旅游结合,打造“梯田认养”项目,使农户收入结构从单一种植转向“种植+旅游+文创”多元化模式。
2.4 人才振兴需求:需具备培训能力与知识传播技巧,能够通过“田间学校”“线上课堂”等形式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数据显示,通过农艺师指导的农户,其技术应用正确率提高,农产品合格率提升。
三、当前农艺师职业能力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队伍结构不合理
当前农艺师队伍存在年龄断层、学历层次偏低和专业结构失衡等问题。从年龄结构看,老年农艺师占比较大,年轻人才补充不足;学历方面,大专及以下学历占比较高,高层次人才短缺;专业结构上,传统种植养殖专业人才居多,而农业信息技术、农产品加工、农业生态等新兴领域专业人才匮乏,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求。
3.2 专业知识更新缓慢
农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但部分农艺师由于缺乏系统的培训和学习机会,专业知识老化严重。对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了解有限,在生产实践中仍沿用传统技术和方法,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难以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
3.3 实践与创新能力不足
部分农艺师尤其是新入职人员,缺乏基层实践锻炼,对农业生产实际情况了解不深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同时,受传统工作模式影响,创新意识淡薄,在农业技术推广和应用中缺乏创新思维,难以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制约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3.4 激励机制不完善
现有农艺师管理机制中,激励机制不完善,薪酬待遇偏低,职称评定重论文轻实践,导致农艺师工作积极性不高,缺乏提升职业能力的动力。此外,职业发展空间有限,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不利于农艺师队伍的稳定和发展。
四、农艺师职业能力提升路径
4.1 构建多元化教育培训体系
4.1.1 优化农业院校教育
农业院校应围绕乡村振兴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增设现代农业技术、产业融合、生态农业等课程,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与农业企业、科研机构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开展校企合作育人项目,让学生参与实际农业生产和科研项目,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农艺师人才。
4.1.2 加强在职培训
建立常态化的在职培训机制,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农艺师制定个性化培训方案。培训内容涵盖现代农业技术、产业发展趋势、经营管理等方面,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如网络课程学习、集中授课、现场观摩、案例研讨等,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定期邀请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开展专题讲座,拓宽农艺师视野。
4.2 强化实践锻炼与创新能力培养
4.2.1 建设实践锻炼平台
政府和农业部门加大投入,建设一批高标准的农业实践基地,涵盖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领域,为农艺师提供实践锻炼场所。实践基地要具备新技术试验示范、技术培训、生产实践等功能,农艺师可在基地中参与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和推广工作,积累实践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2.2 开展技术服务与项目实践
组织农艺师深入农村基层,开展技术服务和示范推广项目,如实施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选派农艺师到农村开展技术帮扶。通过参与项目实践,农艺师能够了解农民需求,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相结合,提高技术推广和应用能力。
4.3 完善管理与激励机制
4.3.1 优化人才选拔机制
拓宽农艺师人才选拔渠道,除传统招聘方式外,可通过人才引进、定向培养、基层选拔等方式吸引优秀人才。在选拔过程中,注重考察应聘者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服务“三农”的意愿,选拔出真正适合农业发展需求的人才。
4.3.2 建立科学绩效考核体系
制定科学合理的农艺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从工作业绩、技术推广效果、服务对象满意度、科技创新成果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将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根据考核结果实施奖惩,对表现优秀的农艺师给予表彰奖励和晋升机会,对考核不合格的进行培训或岗位调整。
4.3.3 完善职称评定制度
改革职称评定制度,降低论文权重,增加实践能力、技术推广成果、服务业绩等考核指标。简化职称评定程序,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对长期在基层一线工作、业绩突出的农艺师给予政策倾斜,为农艺师提供公平、公正的职业发展环境。
4.4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4.4.1 增加财政投入
政府加大对农艺师队伍建设的财政投入,设立专项经费用于教育培训、实践基地建设、科研项目开展等。提高农艺师的薪酬待遇和福利水平,改善工作条件,吸引和留住人才。同时,对农业企业和科研机构培养农艺师给予财政补贴,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艺师队伍建设。
4.4.2 制定优惠政策
出台税收优惠、信贷支持等政策,鼓励农业企业和科研机构吸纳农艺师就业,支持农艺师创新创业。对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的农艺师给予一定的政策补贴,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农艺师职业能力提升路径的实施保障
5.1 组织保障
成立由政府相关部门、农业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代表组成的农艺师职业能力提升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各方资源,制定工作规划和政策措施,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确保提升路径的顺利实施。
5.2 制度保障
建立健全农艺师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方面的制度体系,明确各部门职责和工作流程,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加强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保障制度的有效性和权威性。
5.3 资金保障
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农艺师职业能力提升工作的资金需求。除政府财政投入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如吸引企业投资、设立农业人才发展基金等,为教育培训、实践基地建设、科研项目等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六、结论
乡村振兴背景下,提升农艺师职业能力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的关键举措。通过构建多元化教育培训体系、强化实践锻炼与创新能力培养、完善管理与激励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和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等路径,能够有效提升农艺师的职业能力。同时,需建立健全组织、制度和资金等保障体系,确保提升路径的顺利实施。未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还需不断探索和完善农艺师职业能力提升的新方法、新途径,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