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艺工”融合的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刘浩然 夏艺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广西桂林 541004
引言
在新技术革命浪潮背景下,将原有传统专业按照“新”要求改造升级,培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是“新工科”建设重要任务。产品设计专业作为集艺术、技术、文化于一体的复合度极高的交叉学科,与新工科建设所要求的“更加注重产业需求导向,更加注重跨界交叉融合,更加注重支撑服务”高度契合。因此,在新工科背景下,项目研究的重要建设方向是将产品设计专业与我校优势工科专业进行跨界交叉融合,并探索具有桂航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项目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
1.办学定位与特色不鲜明,人才培养同
经过调研,区内产品设计专业中:广西艺术学院主要开展陈设艺术品、旅游品、中国民艺等设计,北部湾大学主要开展现代陶艺与装饰雕刻,贺州学院开展珠宝首饰设计助力地方产业,而其他应用型院校大多定位与特色不鲜明,培养的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同质化明显。在办学定位上,很多院校还是按照普通本科的教学模式,过度偏向教学型和学术性教育的目标,造成毕业生缺乏特色,千篇一律。
我校工科优势与航天特色明显,产品设计专业如何结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学校以“区域有鲜明特色、行业有重要影响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奋斗目标的办学思路,找准自身的定位与特色,努力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建设和航空航天事业发展培养高水平复合应用型人才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2.“艺工”学科资源整合不深入,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匹配度较低
产品设计专业作为集艺术、技术、文化于一体的复合度极高的交叉学科,所培养人才须具备良好的艺术审美能力、工程技术能力、综合表达能力,除了掌握艺术学的相关知识外,还需要熟悉机械原理、材料、电子信息等其他工科专业的知识,与新工科建设所要求的“更加注重产业需求导向,更加注重跨界交叉融合,更加注重支撑服务”高度契合。
目前各高校产品设计专业的办学均按艺术学办学,注重产品的造型创意设计,与其他学科互动交流不足,没能整合工科专业的优势资源,打造产品设计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特色。我校致力于新工科建设并作为工科为主的院校,产品设计专业可与我校现有车辆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等工科专业完成资源整合与学科融合,通过“跨界融合、协同创新”,实现宽口径、高水平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3.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教职能力与“艺工”融合培养新要求有差距
目前各高校产品设计专业师资多为艺术学或设计艺术学专业背景出身,具有工科等其他学科背景教师较少,学科门类过于单一,造成思维观念上不够开阔,知识结构略显单薄,重创意造型,轻实际生产应用,轻策划与推广,与学科交叉融合的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不匹配。高水平复合应用型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跨专业、跨学院、跨企业的教师队伍,助力人才知识和能力架构的形成。
另外具备行业与企业经验的双师双能型教师数量不足,一些教师擅长对学生理论知识传授,但指导实践教学方面经历和经验不足,与学校要求的“三融八化”项目式实践育人的实践教学体系的要求不符,培养的学生与社会需求能力匹配度不足。同时双师双能型教师的缺乏,也使得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流于形式,不利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顺利开展,不利于后续产业学院的建设。
4.课程思政融入不科学,人才职业素养培养亟需加强
工业4.0 时代,社会对产品设计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需求将发生重大变化,智能制造与生产的高度数字化、网络化和机器自组织化,要求人才必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多专业融合能力、创新创意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产品设计专业教育必须构建适应工业4.0 时代发展的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框架,通过转变育人观念、修订职业标准体系、重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创新驱动和激励机制,倡导建立弹性学习制度等来提升各方面能力,以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
现有各高校产品设计专业对于艺术、工科方面的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合方面欠缺,课程思政教育如何有效开展,如何让学生拥有优良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强烈的服务社会意识、责任意识及创新意识,具备自觉的知识产权意识、诚信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协同能力以及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审美能力和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等方面办法不多。如何通过学科专业交叉、思政融通渗透实现优势互补
资源共享,深度挖掘专业课隐含的产权意识、职业品质特征等课程思政元素,是高水平复合应用型人才培育模式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项目改革举措
1.聚焦优势、精确定位,探索具有桂航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艺术与工科的有机融合能够充分发挥学校现有的优势资源,培养社会需要的高水平复合应用型人才。产品设计专业要以新工科研究和实践所围绕的工程教育改革的“五新”为目标进行专业的内涵改革与提升,做到集工程、技术、人文、审美于一身的知识交叉复合。重新构建符合新工科理念的“艺工结合”新型产品设计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目标,以现代大工程观,融入工业 4.0、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新工科理念提升专业内涵,如图1 所示。

积极开展新工科的建设,其关键是创新人才培养方案。项目研究充分利用学校工科、艺术类专业建设经验及现有优势,探索“艺工”学科融合机制,整合各学科优势资源,将服务国家工业 4.0,中国制造 2025 等战略融入人才培养目标中,突出创新引领、学科融合及强实践性等特征,结合国家战略、地域特色、行业需求,以及学校的发展目标定位,制订具有桂航特色的产品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2.艺工融合、课程群组,开展项目沉浸式教学模式
跨学科教育在新工科建设中成为解决传统教 有顽疾重要的途径和手段, “艺工”融合对于产品设计专业的发展至关重要。项目组厘清人才培养目标所需的知识结构,通过课程体系 调整来满足产品设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科学设置艺术与工学类课程,并按类型组织课程群。“课程群”即按课程的内容的相关性,从培养目标、开课顺序、内容衔接、实践操作、成果展示等层面,将课程组群。解决各学科专业教师互动交流问题,理顺各门课程间的逻辑关系,课程内容由割裂走向有机衔接(如图2 所示)。

在授课模式方面,产品设计专业采取项目沉浸式教学模式,项目来源于课程内容与产业需求对接、教学过程与设计服务对接,将学生深度融入产品设计的全流程,从而达到学生设计能力、特长能力和拓展能力有效提升的培养目标。
分别为:情境、角色、场景、气氛、情节、节奏,贯穿其间的是来自课程内容的设计,并且是互相交织,同时推进。
沉浸式教学包含丰富的感官经验,又包含丰富的认知体验的活动才能创造最令人投入的沉浸式体验。将“沉浸式”思维导入课堂,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教师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学习背景知识,发现有趣的想法,从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实践能力(如图 3所示)。

3.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打造跨学科教学团队与实践平台
为了解决单一学科育人局限性的问题,除引进高水平师资外,已聘用校企合作单位专业人员为学校实践型教师,打造校内跨学科课程团队、组建跨校教学团队、培育校企合作教学团队。围绕课程建设利用好艺术与工科等各级各类教学资源,开展课程群组研讨式教学方式,教师从强调单兵作战的全能型选手转向多兵种立体化配合的集团军作战模式。课程组的组建原则逐步形成突出一专多能、强调相互补充。教育理念的变化推动课程从校内走向校外,从线下走向线上,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也是产品设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至关重要的措施。为此,我校已规划产品设计专业实验室建设,与企业搭建深度合作的实践教学平台,并与优质企业共建校内工作室,多导师联合培养人才(如图4)。目前,我校已有3 个与企业技能大师建立的“技能大师工作室”,提供工作场地和设备,鼓励企业技能大师为学校实践教学提供更好的指导。今后将继续引入专家共同开展教学实践,不断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把实习锻炼与理论知识传授结合在一起,让学生通过岗位锻炼等形式掌握具体知识应用的途径,共同推动生产与教学之间的融合.
产品设计专业已组织骨干教师多次考察广西本土企业和珠三角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在条件成熟时将建立现代产业学院,打造一批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为应用型高校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模式。
图4 多学科多主体教学团队
4.“艺工”挖掘,思政育人,全体挑起“思政担”
教师需要深入开展课程 的 分 挖掘艺术、工学蕴含的思政元素,并进行有机融合,对课程思政的内容和方式进行 容架构和教学方案,将课程思政由单门课程的自由发挥提升到教育教学 政融入教学大纲,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和课程考核各方面 弘扬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等意识和能力,全面提升产品设计专业人 将设计人才培养与国家战略、社会背景、行业需求、人文要素等相结合,培养兼具时代使命、全球 本 特 人文情怀的多学科交叉设计人才。
5.建章立制、闭环管理,完善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
培养方案与教学模式制订后的具体实施,需要科学的顶层设计、适合的体制机制、良好的师资、教学过程的组织、协同育人机制、教学评价等方面做抓手,将艺术学、工学合理交叉,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高校与行业密切协作,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互为充实。强调团队合作和成果导向,体现教学的协同性和互补性。确保有效的落地实施。坚持成果导向,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和评价方法,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社会适应度、质保有效度和结果满意度。
三、项目改革意义
1.探索桂航产品设计专业定位与特色,提升学校影响
在原有办学经验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探讨新工科背景下“艺工”融合的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桂航”优势的复合应用型产品设计专业人才,以适应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和服务粤港澳大湾区、服务广西、服务航空航天新发展的要求。同时实践的开展将能够提升学校形象,扩大学校影响力。
2.探寻“艺工”融合路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产品设计专业是一门交叉学科,跨学科的教学可以让设计学科与其他学科专业相融合解决更为复杂的问题。同时,让学生掌握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用多学科知识推动设计创新,有助于学生形成更为科学、系统的设计思维。因此,可充分发挥我校工科院校学科专业优势,整合艺术与技术资源,探索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跨学科融合推进人才培养的理论创新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3.建设学科融合的课程群团队,提升师资水平
项目项目研究可为产品设计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指导,加快引进高水平具有项目研发能力的双师双能型人才。同时,也将迫使现有的师资转型发展,建设符合课程群教学模式要求的一专多能的教职能力要求的教师队伍。
4.人才培养融入思政教育,实现铸魂育人
将课程思政融入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给知识和能力赋予正确的价值观取向,构建培养既具有生态思想、绿色担当、家国观念、人文情怀、工匠精神,又具有科研创新意识与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特色型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时代的到来,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也在迅速发展,这也对当下的产品设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我国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以及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之下,设计教育也正面临着机遇与发展。在经济与教育的转型期,设计教育要如何完善才能培养出能顺应甚至引领时代、能委以重任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是我们应该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所以产品设计专业教育改革的意义由此体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 号)[EB/OL].
[2]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广西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桂教高教〔2020〕76 号)EB/OL].
[3]刘婷、叶静宜.高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探索与实践— —以版式设计课程为例[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40(09):40-42.
[4]闫昌凤.课程思政融入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创新与研究[J].西部皮革,2022,44(14):73-75
[5]王楠.“阳明心学”在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思政”中的价值与探索— —以《字体与版式设计》课程为例[J].智库时代,2018,(39):201-202.
[6]蔡然,杨虹.艺术设计课程思政的引导与探讨— —以《版式设计》教学为例[J].中华手工,2021,(01):127-129.
[7]杨晓宏,郑新,梁丽.“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12):71-78.
[8]邹蕾.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与“四史”教育的融合路径探究[J].科教导刊,2022,(16):22-24.
[9]马亮,顾晓英,李伟.协同育人视角下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7(01):125-128.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2 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新工科背景下“艺工”融合的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项目号:2022JGA364)的研究成果之一。
通讯作者:夏艺(1988 年8 月),女,苗族,广西省桂林市讲师,2012 级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