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接入下继电保护快速动作优化策略
唐文佳
中核(西藏)能源发展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0000
引言:
近年来,新能源如风电、光伏等快速发展,其在电网中的占比不断提高。然而,新能源出力的间歇性和波动性导致电网故障特征复杂化,传统继电保护方式难以准确识别和快速动作。这可能导致故障扩大,影响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因此,研究新能源接入下继电保护快速动作优化策略,成为保障电网安全运行的迫切需求。
1 继电保护快速动作优化理论基础
继电保护快速动作优化的理论基础,核心在于缩短故障识别与动作执行时间。故障特征提取是关键,通过精准捕捉电压、电流等电气量的突变特征,快速判定故障类型与位置。信息传输技术保障数据实时共享,高速通信网络减少信息延迟,让保护装置及时获取全局信息。动作逻辑优化则依据故障特征与系统状态,简化判断流程,使保护装置能迅速做出动作决策。此外,装置硬件性能提升,如采用高速处理器,也为快速动作提供了硬件支撑,共同确保继电保护在故障时快速、可靠动作。
2 新能源接入下继电保护快速动作优化策略
2.1 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故障快速定位优化
新能源接入后,电网故障特征复杂化,传统单一信息源的故障定位方式难以满足快速动作需求。多源信息融合技术通过整合电气量、非电气量(如气象、设备状态)及通信信息,构建多维故障特征库,可显著提升定位精度与速度。
工程实践中,可在新能源场站及关键节点部署高精度传感器,同步采集电压、电流、频率等电气量,以及温度、振动等设备状态参数。通过通信网络将数据传输至保护装置,利用数据融合算法(如加权平均、神经网络)对多源信息进行联合分析。例如,当光伏电站并网点发生故障时,传统保护可能因新能源出力波动导致误判,而多源信息融合可结合气象数据(如光照强度)判断光伏阵列实际出力,再结合电气量突变特征,快速锁定故障位置,减少保护动作时间[1]。
此外,需建立信息校验机制,通过冗余数据对比排除干扰信息。例如,在风电场中,若某台风电机组上传的电流数据异常,可结合相邻机组数据及风速信息进行校验,避免因个别传感器故障导致定位错误。通过多源信息融合,保护装置可在故障发生后快速、准确地确定故障范围,为后续动作策略提供可靠依据。
2.2 自适应保护定值动态调整策略
新能源出力具有间歇性和波动性,传统固定保护定值难以适应其变化,可能导致保护误动或拒动。自适应保护定值技术可根据电网实时运行状态(如新能源出力、负荷水平)动态调整保护阈值,确保保护动作的灵敏性与选择性。
具体实现上,可在保护装置中嵌入定值计算模块,通过实时监测新能源场站出力、线路潮流等参数,结合预设的定值调整规则(如根据出力比例线性调整过流保护定值),动态生成当前时刻的保护定值。例如,在分布式光伏接入的配电网中,当光伏出力增加导致线路潮流增大时,保护装置可自动提高过流保护定值,避免因潮流波动引发误动作;当光伏出力减少或故障导致潮流降低时,定值随之降低,确保保护对真实故障的灵敏响应。
同时,需设置定值调整的上下限及调整速率限制,防止定值频繁波动或超出合理范围。例如,过流保护定值调整范围可设定为额定电流的特定倍数,调整速率不超过每秒一定比例,以平衡保护的快速性与稳定性。通过自适应定值调整,保护装置可始终处于最佳动作状态,有效应对新能源
接入带来的运行不确定性。
2.3 区域协同保护快速动作机制
新能源接入后,电网拓扑结构复杂化,单一保护装置难以独立实现快速、可靠的动作。区域协同保护通过通信网络将相邻保护装置连接,实现故障信息的共享与协同判断,可显著提升保护动作速度与可靠性。
工程实施中,可在新能源场站周边区域构建协同保护网络,各保护装置通过光纤或无线通信实时交换故障信息(如故障方向、距离)。当某处发生故障时,相邻保护装置可快速共享信息,结合本地测量数据,通过协同算法(如方向比较、距离比较)判断故障位置,并协调动作时序。例如,在含分布式风电的配电网中,若某条线路发生故障,其上下游保护装置可通过协同判断确认故障位置,上游保护快速动作隔离故障,下游保护延时动作以避免非故障区域停电,实现保护动作的快速性与选择性[2]。
此外,需建立通信延迟补偿机制,通过时间同步技术(如 IEEE 1588协议)确保各保护装置时间基准一致,并采用预测算法补偿通信延迟,避免因信息传输滞后导致协同判断错误。通过区域协同保护,可充分发挥多装置的协同优势,提升新能源接入电网的保护性能。
2.4 新能源设备主动保护与电网保护协同
新能源设备(如光伏逆变器、风电变流器)自身具备快速控制能力,可与电网保护装置协同动作,实现故障的快速隔离与系统恢复。通过设备主动保护与电网保护的协同,可缩短故障处理时间,提升电网韧性。
具体策略上,可在新能源设备控制系统中嵌入保护功能模块,当设备检测到内部故障或电网异常时,快速调整输出功率(如光伏逆变器降低输出电流、风电变流器切换至孤岛模式),限制故障电流,为电网保护动作争取时间。同时,电网保护装置需与新能源设备建立通信接口,实时获取设备状态信息(如运行模式、功率限制状态),优化动作策略。例如,当光伏电站并网点发生短路故障时,逆变器可快速限制输出电流,电网保护装置根据逆变器状态调整动作定值,避免因故障电流过大导致保护误动或拒动[3]。
此外,需制定设备主动保护与电网保护的协调动作规则,明确双方在故障处理中的职责与时序。例如,规定设备主动保护应在故障发生后特定时间内完成动作,电网保护在设备动作后根据剩余故障电流进行二次判断与动作。通过设备与电网保护的协同,可实现故障的快速、精准处理,保障新能源接入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结语:
本文针对新能源接入下继电保护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基于多源信息融合、自适应定值调整、区域协同保护及设备-电网协同的优化策略。通过整合电气与非电气信息、动态修正保护阈值、实现装置间信息共享与联动控制,显著提升了保护系统对复杂故障的快速响应能力。工程实践验证了策略的有效性,为新型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撑与技术方案。未来,随着新能源占比进一步提升,需持续优化信息融合算法与协同控制策略,以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杨君,樊云龙,张帅东.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对继电保护的影响及对策[J].电气时代,2025,(04):42-45.
[2]赖清华.新能源接入对继电保护影响及应对策略深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23.
[3]徐之乐.适应新能源电源接入的层次化继电保护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