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词整合教学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案例研究
李娜
神木市第三中学 719300
引言: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其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蕴含着丰富的审美价值。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不仅是语言训练的载体,更是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和审美创造的重要途径。然而,传统单篇教学模式往往侧重字词解析和语法分析,忽视了对古诗词整体意境和情感内涵的挖掘,导致学生难以形成系统的审美认知。近年来,随着“大单元教学”“整合教学”等理念的兴起,如何通过主题整合、跨文本对比等方式,帮助学生构建古诗词的审美图式,成为教师亟待探索的课题。本文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古诗词整合教学在提升学生审美能力方面的具体策略。
一、主题整合:构建审美认知的“脚手架”
主题整合教学以“主题”为纽带,将零散的古诗词串联成有机整体,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系统的审美认知。例如,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四季之景”“家国情怀”“人生哲理”等主题反复出现,教师可通过主题分类,引导学生发现不同诗人对同一主题的多样化表达,从而深化对古诗词审美特质的理解。
在教授《天净沙·秋思》《使至塞上》《钱塘湖春行》三首诗时,教师以“秋日意象”为主题,设计整合教学。首先,引导学生对比三首诗中的意象选择:《秋思》以“枯藤”“老树”“昏鸦”等衰败意象营造凄凉氛围;《使至塞上》以“大漠”“孤烟”“长河”等雄浑意象展现边塞壮阔;《钱塘湖春行》则以“早莺”“新燕”“乱花”等生机意象传递春日喜悦。通过意象对比,学生直观感受到诗人如何通过意象组合传递情感,进而理解“意象是情感的载体”这一审美规律。随后,笔者组织学生进行“秋日诗画创作”,要求学生选择三首诗中的意象,绘制一幅秋日场景图,并配以文字说明。这一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意象的理解,还激发了他们的审美创造力。
二、情境创设:搭建审美体验的“桥梁”
情境教学通过还原古诗词的创作背景或营造相似的情感氛围,帮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从而增强审美体验的深度。古诗词的意境往往与诗人的生活经历、时代背景密切相关,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资源、角色扮演等方式,创设与古诗词相契合的情境,引导学生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
在教授《春望》时,教师发现学生难以理解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复杂情感。为此,笔者设计“安史之乱”情境体验活动:首先,播放纪录片片段,展示战乱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随后,让学生扮演杜甫,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如被贬、流离失所),撰写一封“家书”,描述自己在战乱中的所见所感。一位学生在“家书”中写道:“城破之日,我站在残垣断壁间,望着昔日繁华的长安,如今满目疮痍。花本无情,却因我的悲痛而溅泪;鸟本无恨,却因我的离愁而惊心。”通过角色代入,学生深刻体会到杜甫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亲人的思念,进而理解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深层含义。这一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感知力,还培养了他们的同理心和人文关怀。
三、跨文本对比:拓宽审美视野的“窗口”
跨文本对比教学通过选取主题、风格或表现手法相近的古诗词进行对比分析,帮助学生发现不同诗人的创作特色,从而拓宽审美视野,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古诗词的审美价值不仅体现在单篇作品的精妙,更体现在不同诗人对同一主题的多样化表达中。通过对比阅读,学生能够更敏锐地感知诗歌的语言风格、意象选择和情感表达方式的差异,进而形成独立的审美判断。
在教授《渔家傲·秋思》和《天净沙·秋思》时,教师设计“秋日愁思”对比阅读活动。首先,引导学生对比两首作品的体裁差异:《渔家傲》是词,语言豪放;《天净沙》是曲,语言凝练。随后,分析两首作品的意象选择:《渔家傲》以“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等意象展现边塞秋日的萧瑟;《天净沙》则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意象勾勒游子眼中的秋日凄凉。通过对比,学生发现:尽管两首作品都表达“愁思”,但范仲淹的愁是“燕然未勒归无计”的家国之愁,马致远的愁是“断肠人在天涯”的漂泊之愁。最后,笔者组织学生进行“秋日愁思”主题创作,要求学生模仿两首作品的风格,写一首表达自己愁绪的短诗或短文。一位学生模仿《渔家傲》的豪放风格写道:“秋日校园风景异,书山题海无留意。作业如山压心底,夜难寐,挑灯苦读心疲惫。”另一位学生则模仿《天净沙》的凝练风格写道:“孤灯残卷墨香,笔尖沙沙作响,窗外秋风微凉。心事茫茫,何时能解愁肠?”通过创作实践,学生不仅加深了对两首作品的理解,还提升了自己的审美表达能力。
结束语:古诗词整合教学以“主题”为纽带,以“情境”为桥梁,以“对比”为窗口,通过系统化、情境化、对比化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构建古诗词的审美图式,提升审美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充分挖掘古诗词的审美价值,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灵活运用整合教学策略,让古诗词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沃土”。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言:“诗词,让我们心灵不死。”通过古诗词整合教学,我们不仅能让学生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能让他们在审美体验中成长为具有人文关怀和创造力的新时代青年。
参考文献:
[1] 鲁刚,吕燕玲.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与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关系[J].教育, 2025(12).
[2] 董悦.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策略[J].小作家选刊, 2025(19).
[3] 严玲琳.浅谈审美教育在语文课堂古诗词教学中的渗透[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 2023(1):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