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工具支持的高中物理个性化学习研究
鲍尧红
福建省大田县第一中学 福建省三明市 366100
引言:
新时代课程改革背景下,教育目标由“知识传授”向“能力发展”跃迁,“一体多元”“因材施教”的个性化理念正在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尤其在物理这门以逻辑推演、建模分析为核心的学科中,学生的学习路径呈现高度个体化特征。传统教学常忽视这些差异,强调共性、淡化个体,导致优生难以拓展,学困生难以补救,学习成效整体偏弱。而智能工具的广泛介入,让物理教学具备了数据感知能力、过程监测能力和动态适应能力,使个性化教学具备可行性与可持续性。如何将技术优势转化为教学效能,如何构建以智能工具为载体的个性化学习系统,是当前物理教学转型的关键议题,也是本文研究的核心方向。
、当前高中物理个性化学习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教学资源统一化限制个体差异发展
传统物理教学在课程实施、内容安排与资源配置上基本依赖于统一教材和班级进度,教学重心偏向“知识传授”而非“能力生成”。在这一模式下,学生普遍接受同样的学习内容与作业训练,缺乏个性化选择与进阶支持,难以实现自主探索与动态反馈[1]。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言,这种教学模式压抑了其创新思维和探究动力,容易形成“吃不饱”的心理落差;而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标准化内容则可能超出其认知负荷,加剧学习焦虑与自我否定。教学资源的同质化不仅限制了学生差异化发展的空间,也削弱了教师的教学策略弹性,使物理教学呈现“效率低下—兴趣下降—效果有限”的恶性循环。
1.2 评价方式滞后,反馈机制不完善
当前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评价体系仍以统一笔试为主,主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与运用,忽视了学习过程、思维路径与能力成长等维度。学生的学习反馈往往滞后于教学过程,错过了“当下诊断、即时调整”的最佳时机,尤其是对概念误解、逻辑混乱等认知偏差的捕捉十分困难。同时,教师通常依赖期中期末成绩评估教学效果,缺乏基于过程性数据的即时分析手段,导致无法实现个别化辅导与分层推进。缺乏动态评价工具,意味着个性化学习难以“精准定位”,更无法形成“评—教—学”联动机制,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二、智能工具赋能个性化学习的优势分析
2.1 实现学习过程的实时监测与精准推送
智能工具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强大的数据采集与学习行为分析能力。通过对学生在平台上的点击行为、答题路径、操作时间、错题规律等进行全过程追踪,系统可以动态生成学生知识图谱与学习行为画像。这些数据不仅揭示学生的知识掌握状态,更深入揭示其思维模式、解题逻辑与学习偏好。例如,在讲授“匀变速直线运动”单元时,系统可分析学生在选择公式、建模方法及代入计算中的错误分布,精准识别出“公式混用”“初速度理解模糊”等共性问题,并通过算法推送与之匹配的微课、动画演示、仿真实验或纠错练习,实现“点对点”式的内容供给。此外,系统还能基于历史数据预测学生可能面临的学习障碍,实现“提前干预”,为学生构建动态可调的学习路径,有效提升学习效率与准确性[2]。
2.2 丰富学习体验,激发学习兴趣与深度思维
智能工具通过交互性与可视化手段,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物理现象“不可视”“不可控”的局限,极大地丰富了学习体验。例如利用 PhET 仿真实验平台、摩尔互动实验系统,学生可模拟电场力线分布、电磁感应变化、机械波传播等抽象物理过程,在操作中观察参数变化与实验结果的因果关系,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与建构。在“光的干涉”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调节缝隙宽度、光源频率等变量,在仿真平台上生成图样变化过程,让抽象的干涉原理具象呈现,大大提升学习兴趣与物理直觉。同时,这类工具还能帮助学生进行跨情境迁移与建模训练,增强其问题解决能力与科学思维方式,实现从“学知识”向“用知识”的深度跃迁。
三、智能工具融入高中物理个性化学习的实践策略
3.1 构建“学习数据—诊断反馈—资源推荐”闭环机制
要真正实现智能工具赋能下的个性化学习,必须建立起“数据驱动—动态诊断—精准推荐—反馈修正”的闭环机制。首先,教师应通过学习平台采集学生日常作业、答题轨迹与模块测评数据,借助 AI 学习分析工具构建学生个性化知识图谱与认知状态评估。例如在“动能与势能”单元中,教师可查看某一学生对“动能定理”掌握不牢,系统即刻推送该内容的微视频、习题集与易错警示。其次,教学内容不应再“一播到底”,而应依据系统推荐实行动态分组与弹性进度安排,真正实现分层施教。最后,学习结果不仅反映在测验成绩上,更应表现为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解题策略的优化与物理模型建构能力的提升。该闭环机制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也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可控性与目标感,是推动高中物理教学质量跃升的关键路径[3]。
3.2 融合智能工具与项目式学习提升综合素养
将智能工具与项目式学习深度融合,可构建情境驱动、问题导向的学习模式,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发展。以“智能交通系统物理原理探究”为项目主题,学生可利用仿真平台设计模拟路况,分析车速变化、距离判断与安全间隔原理,借助加速度传感器采集数据,构建相关运动模型并撰写项目报告。过程中,系统可记录学生的数据处理、建模能力、分工协作与学习投入情况,生成综合能力评估报告,为教师提供分组调整与指导建议。该类项目不仅锻炼学生物理知识应用能力,还培养了其信息素养、合作精神与问题解决能力,是个性化学习从“微任务”向“复杂任务”转化的重要实践路径。通过“技术支持—项目驱动—数据反馈”的三位一体协同机制,学生在真实任务中形成自主学习意识,实现物理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
总结:智能工具的深度应用,正在重塑高中物理教学生态。在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与教学评价三个层面,智能工具有效破解了传统模式下教学内容同质化、教学进度标准化与教学评价滞后化等难题,实现了个体差异的动态识别、学习路径的精准构建与反馈机制的实时优化。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发挥智能平台的优势,构建数据分析—反馈推荐—分层推进的运行机制,推动个性化学习从碎片化“补差”转向系统化“促优”。同时,教师的角色也应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数据解读者与策略设计者,不断提升信息素养与教学创新能力。未来,高中物理个性化教学将走向“人工智能+教育”深度融合的新阶段,在技术与人文并重的教学生态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有所依、学有所成”。
参考文献
[1]马智英. 智慧录播系统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模式构建研究[D]. 西南大学, 2024. DOI:10.27684/d.cnki.gxndx.2024.004741.
[2]王爽. 多元化评价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D].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3. DOI:10.27064/d.cnki.ghasu.2023.001206.
[3]赵玲朗. 高中物理智慧教学模式构建及智能支撑工具与资源进化模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21. DOI:10.27011/d.cnki.gdbsu.2021.001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