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管理的制约因素及应对措施探究
李连彬
浙江江南工程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省杭州市 310007
1 引言
建筑工程管理是保障工程顺利实施的核心环节,其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工程质量、进度与成本。然而,随着建筑行业规模扩大与技术迭代,工程管理面临复杂化、动态化的挑战。当前,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仍存在人力资源短缺、资金配置低效、技术衔接不畅等问题,制约了行业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系统分析制约因素,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提出针对性应对策略,为提升建筑工程管理水平提供理论参考[1]。
2 建筑工程管理的制约因素分析
2.1 人力资源短缺与能力不足
建筑工程管理需要具备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但行业人才储备与市场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一方面,优秀工程师、项目经理等核心岗位人才短缺,导致项目执行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基层施工人员技能水平参差不齐,违规操作现象频发。例如,某大型商业综合体项目因机械操作员缺乏专业培训,导致塔吊倾覆事故,直接经济损失超千万元。此外,部门间协作机制不畅、职责划分模糊,进一步加剧了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
2.2 资金配置与成本控制失衡
建筑工程资金需求贯穿项目全生命周期,但资金短缺与浪费现象并存。部分项目因前期可行性研究不足,导致预算超支;部分企业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压缩安全投入与材料质量,引发质量隐患。例如,某住宅项目因使用劣质钢筋,导致主体结构开裂,被迫返工重建,成本增加 30% 。此外,融资渠道单一、资金周转周期长,也制约了中小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2]。
2.3 工程效率与技术衔接滞后
建筑工程涉及多工序、多工种协同作业,但技术衔接不畅与效率低下问题突出。部分企业仍依赖传统施工工艺,机械化、智能化水平不足,导致工期延误。例如,某地铁项目因隧道掘进技术落后,单日掘进进度不足行业平均水平的 60% 。此外,设计变更频繁、施工方案不合理,进一步加剧了资源浪费与效率损失。
2.4 材料设备供应与质量风险
建筑工程材料设备种类繁多,但供应链管理粗放导致质量风险频发。部分供应商为降低成本,以次充好,导致混凝土强度不达标、钢结构焊接缺陷等问题。例如,某桥梁项目因使用不合格锚具,导致悬索断裂,造成重大安全事故。此外,设备老化、维护不足也制约了施工效率与安全性。
2.5 法律规范与监管执行缺位
建筑工程管理涉及《建筑法》《安全生产法》等多部法律法规,但执行层面仍存在漏洞。部分企业为规避监管,采取“阴阳合同”、串标围标等违法手段,扰乱市场秩序。例如,某政府投资项目因招标作假,导致中标单位资质不符,工程质量无法保障。此外,监管部门对隐蔽工程、材料检测等环节的抽查频率不足,也加剧了质量隐患[3]。
3 建筑工程管理的应对措施
3.1 强化人力资源开发与协作机制
(1)构建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企业应与高校、职业院校合作,开设工程管理、BIM 技术等专项课程,培养复合型人才。例如,中建集团通过“工匠学院”模式,累计培训技术工人超 50 万人次,技能认证通过率提升至 90‰ 。
(2)优化部门协作流程:引入数字化协作平台,实现设计、施工、监理等环节的信息共享。例如,碧桂园“智慧工地”系统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控施工进度与质量,部门间沟通效率提升 40% 。
(3)建立绩效激励机制:将工程质量、安全指标与员工薪酬挂钩,激发主动管理意识。例如,万科推行“项目跟投制”,管理人员需自筹资金参与项目分红,倒逼其提升管理精细化水平。
3.2 优化资金配置与成本控制模式
(1)拓宽融资渠道:鼓励企业通过发行绿色债券、资产证券化等方式融资,降低对银行贷款的依赖。例如,中国建筑 2024 年发行首单绿色建筑ABS,融资规模超 50 亿元,利率较传统贷款低 1.2 个百分点。
(2)实施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运用 BIM 技术模拟施工过程,提前识别成本风险点。例如,上海中心大厦项目通过 BIM 优化管线布局,减少材料浪费 15% ,节约成本超 2 亿元。
(3)强化资金动态监控:建立“资金池”管理制度,实时跟踪项目现金流,避免资金闲置或挪用。例如,保利地产通过财务共享中心,实现全国项目资金集中调配,资金周转率提升 25% 。
3.3 推进技术创新与效率提升
(1)推广智能化施工设备:引入 3D 打印、无人机巡检等技术,替代传统高风险作业。例如,中铁大桥局在港珠澳大桥项目中应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测量效率提升 80% 。
(2)优化施工组织设计:采用“流水施工 + 并行作业”模式,缩短关键路径工期。例如,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项目通过动态调整施工顺序,将主体结构工期压缩至行业平均水平的 70% 。
(3)建立技术标准体系:制定装配式建筑、绿色建材等行业标准,规范技术应用。例如,住建部发布的《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推动行业工业化率从 15% 提升至 30‰ 。
3.4 完善供应链管理与质量控制
(1)构建战略供应商联盟:与优质材料商签订长期合作协议,锁定价格与质量。例如,华润置地通过“集采平台”整合供应商资源,材料采购成本降低 8% ,质量合格率提升至 99% 。
(2)实施全过程质量追溯:利用区块链技术记录材料生产、运输、使用全流程信息。例如,雄安新区某项目应用区块链平台,实现钢筋溯源,假冒伪劣产品零流入。
(3)加强设备维护管理:建立“一机一档”制度,定期检测设备性能。例如,中交集团推行“设备健康管理系统”,故障率下降 60% ,维修成本降低 35% 。
3.5 健全法律规范与监管体系
(1)完善招投标法律法规:推行“电子招投标 + 全过程留痕”模式,遏制暗箱操作。例如,浙江省 2024 年上线“招投标大数据监管平台”,串标围标案件下降 70% 。
(2)强化质量安全执法:建立“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加大处罚力度。例如,住建部 2025 年开展“工程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处罚违规企业超 2000 家,罚款总额超 5 亿元。
(3)推动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将企业质量安全记录纳入征信系统,实施联合惩戒。例如,江苏省建立“建筑市场信用评价平台”,信用不良企业投标资格受限率达 90% 。
4 结论
建筑工程管理是系统性工程,需从人力资源、资金、技术、供应链、法律等多维度协同发力。通过构建人才培养体系、优化资金配置、推广智能化技术、完善供应链管理、健全法律监管等措施,可有效破解制约因素,提升工程管理精细化水平。未来,随着“双碳”目标与数字化转型的推进,建筑工程管理需进一步融合绿色理念与数字技术,推动行业向高质量、可持续方向演进。
参考文献:
[1]朱娇.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低碳世界,2024,14(07):55-57.
[2]李旭军.加强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方法研究[J].散装水泥,2024(03):213-215.
[3]杜信.建筑工程管理现存问题及优化措施[J].江苏建材,2024(02):14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