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从“传声筒”到“意义协作者”:新闻播音主持的传播角色转型

作者

胡欣芳

吉林广播电视台 吉林长春 133000

2025 年,中国新闻传播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技术变革。5G 网络的普及使直播成为常态,AI 虚拟主播开始参与新闻播报,社交媒体平台重构了信息传播的时空边界。据统计,央视新闻客户端的日均互动量较五年前增长 370% ,用户评论中情绪化表达占比从 12% 攀升至 28% 。这一数据背后,折射出新闻播音主持角色转型的迫切性——从“传声筒”向“意义协作者”的转变,已成为媒介技术革命下的必然选择。

哈贝马斯交往理性理论为这一转型提供了理论坐标。他指出,现代社会的危机本质上是交往理性被工具理性挤压导致的“生活世界殖民化”。在新闻传播领域,传统播音主持的“宣读式”话语模式,恰是工具理性在媒介领域的具象化呈现。当技术媒介赋予受众“即时反馈”能力时,单向传播的合法性基础开始动摇,双向意义协商成为重构公共话语空间的核心路径。

二、理论框架:交往理性的四维建构

哈贝马斯交往理性理论构建了四个有效性维度,为分析新闻播音主持转型提供理论工具:

1. 命题真实性:要求陈述内容符合客观事实。在《新闻 1+1⟩2025 年 5月关于“人工智能伦理”的讨论中,主持人白岩松通过引用科技部最新报告数据,确保核心命题的客观性。

2. 规范正当性:强调话语行为符合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2025 年 3 月节目讨论“算法推荐治理”时,主持人通过引用《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赋予讨论合法性基础。

3. 表达真诚性:要求传播者展现真实情感态度。在 2025 年1 月甘肃地震报道中,央视主播康辉在连线现场记者时,通过语调变化传递关切,增强情感共鸣。

4. 语言可理解性:追求符号系统的清晰传达。对比《新闻联播》与《新闻 1+1 》的语料库分析显示,后者平均句长缩短 23% ,疑问句使用频率提升 41% ,显著降低理解门槛。

这四个维度构成交往理性的“黄金三角”,任何一维的缺失都将导致理性交往的中断。传统播音主持过度聚焦真实性维度,而忽视其他三者的协同作用,这正是其陷入“工具理性陷阱”的根源。

三、角色转型:从单向传递到双向协商

(一)话语策略的范式转换

以央视《新闻 1+1⟩2025 年典型节目为例,可清晰观察话语策略的转型轨迹:

1. 提问方式的变革:传统播报采用闭合式提问(如“今日气温如何?”),而互动主持更倾向开放式提问(如“您如何看待算法对新闻选择的影响?”)。数据显示,该节目 2025 年第一季度开放式提问占比达 67% ,较2020 年提升 39 个百分点。

2. 反馈机制的构建:通过弹幕互动、社交媒体话题引导等方式,形成“播报-反馈-再播报”的循环结构。在 2025 年 4 月关于“碳中和”的讨论中,节目组实时整合微博热搜数据,将网民关注的“个人碳账户”问题纳入后续讨论。

3. 情感能量的调动:运用语调升降、停顿节奏等副语言符号传递情感。对比分析显示,《新闻 1+1》主持人平均语速为每分钟 220 字,较《新闻联播》的 280 字显著放缓,为情感表达预留空间。

(二)角色功能的三重拓展

1. 意义阐释者:在 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中,主持人通过“数据可视化+专家访谈”形式,将专业术语转化为公众可理解的语言,实现政策话语的“转译”。

2. 冲突调解者:在 2025 年 2 月关于“网约车合规化”的讨论中,主持人通过“观点对冲-共识凝聚”的话语结构,平衡乘客权益与司机生计的矛盾诉求。

3. 价值引领者:在 2025 年清明节特别节目中,主持人通过“个体记忆-集体记忆”的叙事框架,将私人哀悼升华为对英雄主义的公共致敬。

这种转型在收视数据上得到印证:2025 年第一季度,《新闻 1+1 》35岁以下观众占比达 41% ,较 2020 年提升 23 个百分点,显示年轻群体对互动式新闻的接受度显著提高。

四、技术媒介的双重影响:赋能与异化

(一)技术赋能:交往场景的重构

1. 时空压缩效应: 5G+VR 技术使主持人可“穿越”至新闻现场,在 20

25 年郑州暴雨报道中,主播通过 AR 技术实时标注水位数据,增强现场感。

2. 数据智能支持:AI 舆情分析系统为节目提供实时热点图谱。在 2025年两会报道中,系统从百万级社交媒体数据中提取出“灵活就业保障”等关键议题,指导节目议程设置。

3. 多模态传播:短视频剪辑、动态图表等可视化手段丰富表达维度。2025 年节目采用“主屏 + 侧屏”双屏互动模式,使数据呈现与深度访谈同步进行。

(二)技术异化:理性交往的危机

1. 注意力碎片化:短视频平台的“黄金 3 秒”法则迫使主持简化表达,在 2025 年某地方台新闻中,主播为吸引关注,将严肃议题包装为娱乐化标题,损害命题真实性。

2. 情感过度商业化:算法推荐机制催生“情绪经济”,部分节目为追求流量,刻意放大冲突性观点。2025 年3 月某民生节目因过度渲染医患矛盾,引发社会争议。

3. 深度思考的退化:信息过载导致受众陷入“知道感”幻觉。调查显示, 62% 的受访者表示“虽然每天接收大量新闻,但难以形成系统认知”。

这种异化现象,从本质上讲,是工具理性对交往理性的反向殖民过程。具体而言,当技术媒介在传播过程中将提高效率作为首要目标时,原本平衡且多维的理性交往结构就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和侵蚀。在这种背景下,理性交往所依赖的四个关键维度——即理解性、真实性、正当性和真诚性—必然会遭受不同程度的削弱和损害。这种由工具理性主导的异化趋势,不仅扭曲了交往的本质,也破坏了人与人之间健康、和谐的沟通基础。

五、重建理想言谈情境:交往理性的回归路径

哈贝马斯提出的“理想言谈情境”为应对技术异化提供方案,其核心要素在新闻播音主持领域可转化为:

1. 话语权力平等化:建立“主持人-嘉宾-观众”的三元对话结构。在 2025 年《新闻 1+1 》关于“教育双减”的讨论中,节目组邀请家长、教师、政策制定者同台对话,打破单一话语霸权。

2. 论证规则透明化:明确讨论的证据标准与逻辑链条。在 2025 年关于“新冠疫苗加强针”的节目中,主持人通过展示临床试验数据、引用权威专家观点,构建理性讨论框架。

3. 情感表达适度化:区分私人情感与公共理性。在 2025 年河南洪灾报道中,主播在传递救援进展时保持专业语调,仅在节目结尾以个人名义表达敬意,实现情感与理性的平衡。

4. 技术使用伦理化:建立 AI 辅助内容生产的审核机制。央视 2025 年出台《智能媒体应用规范》,要求 AI 生成的新闻素材必须经人工核实,防止技术滥用。

六、结论:走向交往理性的新闻传播实践

新闻播音主持的角色转型,本质上是传播领域对现代性危机的回应。当技术媒介将人类推入“风险社会”时,重建交往理性成为维护公共性的关键路径。央视《新闻 1+1 》的实践表明,通过话语策略创新、技术伦理约束与制度规范完善,新闻播音主持可成为激活公共话语空间的重要力量。

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讨:如何量化评估交往理性的实现程度?不同文化语境下交往理性的本土化表达?以及元宇宙等新兴技术对理性交往的深远影响。可以预见,在交往理性理论的指引下,新闻播音主持将超越“信息中介”的浅层定位,成长为社会共识的建构者与公共精神的培育者。这既是媒介技术革命的必然要求,更是新闻专业主义在新时代的价值重生。

作者简介:胡欣芳,女,民族:汉,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播音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