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场景下网信工程数据传输的低时延与高可靠方案研究
孙瑜
身份证号:152727198910090535
引言
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通过网信工程实现设备、系统、人员间的全面互联与数据互通,支撑智能制造、柔性生产、远程控制等新型工业场景落地。数据传输作为网信工程的核心环节,承担着工业现场传感器数据、设备控制指令、生产管理信息的实时传递任务,其时延与可靠性直接决定工业生产的效率与安全性。
与消费互联网相比,工业互联网场景下的网信工程数据传输需求更为严苛。生产控制类业务要求毫秒级时延,任何时延超标都可能导致生产中断;设备监测类业务需确保数据零丢包,否则会遗漏关键故障信息,引发安全事故。当前部分网信工程仍沿用传统互联网的传输架构与协议,未充分适配工业场景的特殊性,导致数据传输性能难以满足业务需求。因此,研究工业互联网场景下网信工程数据传输的低时延与高可靠方案,对推动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工业互联网场景下网信工程数据传输的核心诉求与现存瓶颈
(一)数据传输的核心诉求
工业互联网场景下,网信工程数据传输的核心诉求集中在低时延与高可靠两个维度,且不同业务类型对二者的需求存在差异化适配。生产控制类业务以低时延为首要目标,此类业务产生的控制指令与反馈数据需在极短时间内完成传输,确保设备动作同步与生产流程连贯,时延过大会导致设备响应滞后,破坏生产节奏,甚至引发设备碰撞、产品报废等问题。
设备监测与预警类业务以高可靠为核心需求,此类业务需持续采集设备运行数据,并确保数据完整、准确传递至监控平台,即使在网络波动时也需避免数据丢包或失真,以便平台及时识别设备异常状态,提前预警故障风险。
(二)数据传输的现存瓶颈
当前工业互联网网信工程数据传输面临多方面瓶颈,制约低时延与高可靠目标的实现。网络架构层面,传统三层网络架构存在多级转发延迟,数据需经过多次路由跳转才能到达目标节点,延长整体传输时延;且架构中缺乏业务优先级划分机制,生产控制类高优先级数据与普通监测数据混传,易出现带宽争抢,导致高优先级数据时延超标。
传输协议层面,传统TCP/IP 协议存在固有缺陷。TCP 协议的重传机制虽能提升可靠性,但在数据丢包时会触发重传等待,增加时延,不适用于生产控制类低时延业务;UDP 协议虽时延低,但缺乏可靠性保障,易出现数据丢包,无法满足设备监测类业务需求。
环境与干扰层面,工业现场的电磁干扰、设备振动、粉尘油污等因素,会影响网信工程传输链路的稳定性。电磁干扰会导致信号衰减或失真,引发数据传输错误;设备振动可能造成网线松动、无线传输节点位移,导致链路中断;恶劣环境还会加速传输设备老化,降低设备运行稳定性,间接影响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二、工业互联网场景下网信工程数据传输的低时延与高可靠方案
(一)优化网络架构,减少传输层级与转发延迟
针对网络架构导致的时延问题,通过扁平化与边缘计算融合的架构优化,减少数据传输层级与转发延迟。构建“ 边缘节点-核心节点” 的二级扁平化网络架构,取消传统汇聚层,将工业现场接入节点直接连接至边缘节点,数据在边缘节点完成本地处理与转发,无需经过核心层跳转,大幅缩短传输路径长度,降低转发延迟。
在架构中引入业务优先级映射机制,根据业务类型为数据分配不同优先级标识,网络设备优先转发高优先级数据,为其预留专属带宽,避免与低优先级数据争抢资源。
(二)改进传输协议,平衡时延与可靠性
针对传统协议的缺陷,通过协议改进与定制化开发,实现时延与可靠性的平衡适配。对于生产控制类低时延业务,基于UDP 协议进行增强改造,引入轻量级可靠机制,在保留UDP 低时延优势的同时,减少数据丢包风险。具体而言,在协议头部增加简短校验字段,接收端通过校验字段快速判断数据完整性,若发现丢包仅重传丢失的数据包,而非全部数据,避免 TCP协议全量重传导致的时延增加;同时优化协议封装格式,删减冗余字段,简化数据封装与解封装流程,缩短协议处理时间。
(三)升级资源调度,实现带宽与节点的动态适配
通过资源调度机制升级,实现网络带宽与节点资源的动态适配,为低时延与高可靠传输提供支撑。构建带宽动态分配系统,实时监测各业务数据的传输需求与网络带宽使用情况,根据业务优先级与数据量动态调整带宽资源,为高优先级业务分配充足带宽,避免带宽不足导致的时延增加;同时设置带宽预留机制,为突发业务预留专用带宽,确保这类业务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快速传输。
(四)完善容错机制,提升传输链路抗干扰能力
针对工业现场环境干扰问题,通过完善容错机制与链路优化,提升数据传输的抗干扰能力。在传输链路层面,采用多链路冗余部署,为关键业务数据设置主备两条传输链路,当主链路因电磁干扰、设备故障中断时,系统自动切换至备链路,实现链路无缝切换,避免数据传输中断。
在设备与节点层面,加强传输设备的环境适应性设计,选用工业级传输设备,这类设备具备防尘、防水、抗电磁干扰、耐高低温的特性,能在恶劣工业环境下稳定运行;定期对传输设备进行状态监测与维护,及时更换老化部件,修复松动接口,避免设备故障影响数据传输。
四、结语
工业互联网场景下,网信工程数据传输的低时延与高可靠是支撑工业生产安全、高效运行的核心基础。当前数据传输面临的架构冗余、协议不适配、环境干扰等瓶颈,需通过网络架构优化、传输协议改进、资源调度升级、容错机制完善等多维度方案协同解决,才能实现数据传输性能与业务需求的精准适配。
未来,随着工业互联网与5G、AI、区块链等技术的深度融合,网信工程数据传输方案可进一步向智能化、一体化方向发展。例如,利用AI 算法实时预测网络时延与故障风险,提前调整传输策略;借助区块链技术实现数据传输的可追溯与不可篡改,进一步提升可靠性。只有持续深化技术创新与方案优化,才能不断提升工业互联网网信工程数据传输的性能,为工业互联网的深度应用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王兴伟,于戈.工业互联网数据传输的低时延优化技术研究[J].计算机学报, 2020.
[2]刘韵洁,黄永峰.工业互联网场景下高可靠数据传输协议的设计与实现[J]. 通信学报,2021.
[3]张宏科, 伟.工业互联网扁平化网络架构及其低时延传输机制[J].电子学报,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