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T 取能的低功耗多参数接地导线监测系统研究
李正恒
身份证号:51022119820206431X
引言
在电力系统运行中,接地导线承担着故障电流疏导、设备接地保护的重要作用,其出现腐蚀、断裂、接触不良等问题时,易引发设备损坏、停电事故甚至人身安全风险。传统接地导线监测多依赖人工巡检,存在监测周期长、实时性差、难以发现隐性故障的不足;部分自动化监测设备则依赖电池供电或外接电源,电池更换频繁、外接电源布线复杂,难以适应野外复杂的电力场景。CT 取能技术可利用接地导线自身电流感应获取电能,为监测设备提供持续供电,结合低功耗设计与多参数监测功能,能有效解决传统监测的痛点。因此,研究基于 CT 取能的低功耗多参数接地导线监测系统,对提升电力系统运维效率、保障电网安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基于 CT 取能的低功耗多参数接地导线监测系统研究背景与核心需求
(一)研究背景
当前电力系统接地导线监测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接地导线多分布于户外,环境复杂(如高温、高湿、腐蚀性气体),易出现老化故障,且故障初期无明显外在特征,人工巡检难以精准识别;另一方面,传统监测设备供电方式存在局限,电池供电续航短,需频繁维护,外接电源受限于场地条件,无法广泛应用。CT 取能技术通过电磁感应原理,从接地导线的电流中获取能量,无需额外供电,可解决监测设备的供电难题;同时,低功耗技术与多参数监测结合,能在保障监测精度的同时降低能耗,实现长期稳定监测,为接地导线监测提供新的技术路径。
(二)核心监测需求
接地导线监测的核心需求体现在多参数覆盖与实时性上:一是电气参数监测,需实时采集接地导线的接地电阻、泄漏电流、故障电流等参数,判断导线是否存在电流异常、接地不良等问题;二是物理状态监测,需监测导线的温度、振动、位移等参数,识别导线因环境影响出现的腐蚀、松动、断裂等物理故障;三是环境参数监测,需采集监测点的温度、湿度、腐蚀性气体浓度等环境数据,分析环境因素对导线老化的影响,为故障预警提供环境依据。多参数协同监测可全面反映接地导线的运行状态,避免单一参数监测导致的故障误判或漏判。
(三)低功耗与供电需求
系统需满足低功耗与稳定供电的双重需求:一方面,CT 取能的能量输出受接地导线电流影响,电流较小时取能效率低,因此监测设备需采用低功耗设计,在保证监测功能的同时降低能耗,确保在取能不足时仍能正常工作;另一方面,需设计能量存储与管理模块,将 CT 取能获取的电能存储于超级电容或锂电池中,避免因导线电流波动导致的供电中断,同时实现能量的合理分配,优先保障核心监测与数据传输模块的供电,确保系统持续稳定运行。
二、基于 CT 取能的低功耗多参数接地导线监测系统设计与关键技术
(一)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系统整体架构分为取能模块、监测模块、数据处理与传输模块、能量管理模块四部分:取能模块由 CT 取能线圈、整流滤波电路组成,通过电磁感应从接地导线获取交流电能,经整流滤波转换为直流电能;监测模块包含各类传感器,分别采集电气参数(如接地电阻传感器、电流传感器)、物理状态参数(如温度传感器、振动传感器)、环境参数(如温湿度传感器、气体传感器);数据处理与传输模块对传感器采集的原始数据进行滤波、校准与分析,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如 LoRa、NB-IoT)将数据传输至远程监控平台;能量管理模块负责电能存储与分配,根据取能情况与系统能耗需求,动态调节能量输出,保障各模块稳定工作。
(二)CT 取能与低功耗技术实现
CT 取能与低功耗技术是系统稳定运行的关键:在 CT 取能技术方面,需优化取能线圈的匝数、铁芯材料与结构,提升电磁感应效率,确保在接地导线电流较小时仍能获取足够电能;同时设计宽电压适应电路,应对导线电流波动导致的取能电压变化,避免电压过高损坏设备或电压过低影响供电。在低功耗技术方面,采用低功耗传感器与微控制器,通过休眠唤醒机制控制设备工作状态,非监测时段让设备进入休眠模式,降低能耗;优化数据采集与传输频率,根据监测需求动态调整采样间隔,避免不必要的数据采集与传输,进一步减少能耗。
(三)多参数监测与数据处理技术
多参数监测与数据处理技术需保障监测精度与数据有效性:一是传感器选型与校准,根据接地导线监测需求选择高精度、高稳定性的传感器,同时定期对传感器进行校准,消除测量误差;二是数据融合处理,通过数据融合算法对多参数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如结合接地电阻与泄漏电流数据判断接地是否正常,结合温度与环境湿度数据分析导线老化趋势,提升故障判断的准确性;三是故障预警算法设计,建立多参数故障判定模型,设定参数阈值,当监测数据超出阈值时,自动触发预警信号,及时通知运维人员进行检修,避免故障扩大。
三、基于 CT 取能的低功耗多参数接地导线监测系统应用优化策略
(一)系统适应性优化
针对不同电力场景优化系统适应性:一是根据接地导线的规格(如导线直径、电流范围)调整 CT 取能线圈的参数,确保取能效率匹配导线实际电流情况;二是设计防水、防腐、抗电磁干扰的外壳,保护内部模块免受户外复杂环境影响,提升系统的环境适应性;三是优化无线通信模块的信号传输能力,采用抗干扰技术,确保在高压电场、强电磁环境下数据传输的稳定性,避免数据丢失或传输延迟。
(二)远程监控平台优化
优化远程监控平台功能,提升运维效率:一是完善平台的数据可视化功能,将监测数据以图表形式直观展示,方便运维人员实时查看接地导线的运行状态;二是增加故障诊断与定位功能,平台根据接收的监测数据自动分析故障类型与故障位置,为运维人员提供检修指导,缩短故障排查时间;三是建立历史数据存储与分析功能,存储长期监测数据,通过数据分析挖掘接地导线的老化规律与故障趋势,为电网运维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三)运维与校准机制优化
建立完善的运维与校准机制,保障系统长期可靠运行:一是制定定期巡检计划,运维人员定期检查系统的物理状态(如外壳是否损坏、接线是否松动),确保设备安装牢固、无异常;二是建立传感器定期校准机制,通过标准设备对传感器进行校准,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避免因传感器漂移导致的监测误差;三是设计远程维护功能,通过监控平台实现对监测设备的远程参数配置与固件升级,减少现场维护工作量,提升运维效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 CT 取能的低功耗多参数接地导线监测系统,通过 CT取能解决供电难题,结合低功耗技术与多参数监测实现接地导线的长期稳定监测,为电力系统接地导线运维提供了高效、可靠的技术方案。未来,需进一步优化 CT 取能效率与低功耗设计,提升系统在复杂场景下的适应性,同时加强多参数数据融合与智能预警算法研究,推动系统向更智能、更精准的方向发展。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该系统将在电力系统安全运维中发挥更大作用,为电网的稳定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徐辉, 雷战斐, 史磊, 赵欣洋, 林丽妲, 柴斌, 秦有苏. 电容器监测用小型低功耗取能线圈的研究[J]. 高压电器, 2025, 61 (08): 114-119.
[2]冯颖姣, 张盛, 汪黎明. 基于 CT 取电无线测温系统低功耗实现实用技术[J]. 电气开关, 2020, 58 (05): 64-66.
[3]陈昊. 一种自取能低功耗电子式电流互感器的设计[J]. 电气技术,2018, 19 (12): 4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