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背景下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居民绿色出行意愿调查研究
房月华 李亚辉 闫帅领 申红莲
衡水学院 河北衡水 053000
1.研究背景
随着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提出,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已形成以“碳中和”为代表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共识。2021 年10 月24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指出到2030 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 年下降 65% 以上。根据世界银行统计,2005 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超越了美国等发达国家。高碳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大部分人认为高碳会带来环境气候,身体健康和经济效益等方面的问题。碳排放过量问题已迫在眉睫,甚至会影响人类的正常生活,因此,减碳控排是我们共同的目标与责任。
低碳发展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公众个体或家庭作为微观主体中的重要主体之一,自然成为促进低碳发展的主要群体。而出行方式的选择上偏好汽车是加重二氧化碳排放与低碳发展背道而驰的选择,根据其他国家和学者对个体出行行为与二氧化碳排放关系的研究发现,居民个体的出行行为改变可以有效的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绿色交通方面应紧密围绕减碳降耗目标,从国家、社会、人民等层面,转变发展策略,构建绿色低碳健康可持续的交通体系。引领交通的全面绿色低碳转型,把提高交通装备能效利用水平作为基础,把优化交通用能结构、提高交通组织效率作为关键,全面全力全民的推动交通碳达峰碳中和等各项工作。因此,有效引导人民选择绿色出行方式是是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
国内外学者展开了关于居民绿色出行情感与意愿的研究。王建明指出环境情感和环境行为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对于环境情感对减碳行为的研究包括环境情感因素和认知因素[1]。张连刚认为环境认知包括环境知识和环保意识两个方面[2]。庞英等通过实验验证了情绪在环境参与度与绿色产品购买意向间存在调节作用,并且不同程度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调节效应有所不同[3]。李爱梅等认为对环境问题持悲伤情绪的消费者更拥有改变消极情感的动机,更倾向于选择环境友好行为来达到激发积极情感的目的[4]。可见,减碳行为以情感因素为基础。杨冉冉在论文中提到尾气排放已成为污染城市空气的重要污染源,实现绿色出行对于我国城市交通现状而言势在必行[5]。王霖认为引导大城市居民形成常态化、主动性的绿色出行已成为城市绿色交通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6]。李赤林认为居民绿色出行意愿和绿色出行态度、绿色出行主观规范、绿色出行知觉行为控制、政府政策、环保敏感度具有较强的相关性[7]。缓解交通压力,减少私家车尾气排放的有效方法主要依赖居民选择的出行方式。
双因素理论又被称为“保健-激励理论”,是研究组织中个体工作的满意度,在一定程度上对员工行为产生影响。王建明用双因素理论研究了环境情感因素对消费碳减排行为的影响,提出了可靠的建议。计划行为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著名的态度-行为关系理论,以期望价值理论为出发点、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解释说明个体有意识地决定执行特定行为所经历的过程。于晓龙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研究居民出行方式的选择,从主观规范、知觉行为和行为态度三个方面提出建议[9]。周海滨用计划行为理论研究环境治理问题[10]。因此本文将基于双因素保健理论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居民的绿色出行体验、主观规范、出行需求对居民的绿色出行情感和绿色出行意愿的研究。
2.调查设计与实施
2.1 调查目的
通过本次调查,了解居民对双碳目标的认知度,探究情感、主观规范、行为感知、制度条件对居民选择绿色出行的意愿与前景进行分析,根据调查结果分析绿色出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2.2 调查对象
根据 2021 年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举行以“‘双碳’目标引领京津冀产业链(集群)协同发展”为主题的论坛,武义青围绕“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低碳增长”提到,就碳排放量而言,京津冀地区高于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河北在京津冀区域内碳排放量较高。周文涛代表在政府报告也提出,以钢铁工业为主发展国民经济的邯郸,在双碳政策下实现减碳控排不仅是一种压力,更是动力。并且空气污染居于前列的邯郸一夜间成为了减碳示范区,这个变化不得不引人注目。针对此现状,本次调查以邯郸市居民为调查对象,基于双碳政策下以绿色出行问题为引来研究。
2.3 调查实施
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调查,问卷发放的形式采取线上线下同时进行,在公园、商场等地向来往的行人进行拦截访谈,保证问卷发放的准确性以及有效性。预调查选取了邯郸市 3 个市辖区(丛台区、邯山区、复兴区)居民,地点选在邯郸市 3 个市辖区的公共场所(丛台区:丛台公园 邯山区:滏阳公园 复兴区:古城广场),采用方便抽样,“拦截式”的调查方法,隔五个人选取一位被调查者面对面调查。预调查过程中,实发问卷66 份,回收66 份,其中有 6 份,由于填写不完整无法使用,视为无效,有效率为 60/66≈90.91% 。
根据预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结果,根据 Cronbach’s Alpha 建议评价标准,删除原问卷第15 题、第 32 题后各变量测量题项的 Cronbach’s Alpha 值均大于 0.7,信度良好,因此对问卷进行了修改和完善,使问卷更加合理。通过预调查的数据,运用SPSS 计算得出最大方差为S2=4.51 ,令相对误差限不超过 7.5% (即绝对误差限 d=0.15) ,置信水平为 95% ,计算出初始样本量为:

考虑到无效样本的存在,根据有效回答率 r=90.91% 样本量再进行调整,确定样本量为847 份。

本次调查采用分层抽样和多阶段抽样相结合的概率抽样调查方式。邯郸市管辖 6 个区、11 个县,以及 1 个县级市,首先将邯郸市分为主城区和远城区两层,然后采用多阶段抽样,中心城区抽出3 个区,远城区抽出 2 个区,之后从中心城区选取了 9 个街道、远城区选取了6 个街道,在抽到的街道上,从成本费用及便利性等多方面考虑,用简单随机抽样选取相应的公共场所(丛台区:丛台公园、丛台广场;邯山区:龙湖公园、明珠广场;复兴区:赵苑公园、王郎城遗址公园;涉县: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娲皇宫)作为调查地点,向外辐射,采用每隔5 分钟随意拦截一位被调查者的方式进行调查。最后回收有效问卷 847 份。
2.4 问卷信效度分析
信度检验是指问卷的可靠性检验,采用同样的方法对同一对象重复测量时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通过对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得出Cronbach’s Alpha 值为0.938,大于 0.7,说明问卷设计的可靠程度良好。

效度检验用于判断测量结果反映测量特性的程度,效度越高越能达到问卷测验的目的。
采用KMO 的值检验问卷的效度,由表 2 可以看出,问卷整体的KMO 值为0.924,大于 0.7,并且Bartlett 球形检验的显著水平小于0.05,表明问卷整体效度较好,可用于后续统计分析。
表 2 KMO 和 Bartlett 的检验

3.调查数据分析
3.1 居民对双碳政策的了解程度分析
为了分析居民对双碳政策的了解程度,采用了交叉列联分析。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段和对双碳政策的了解程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居民对于双谈政策的相关内容的了解程度普遍偏低。年龄段在 18-39 岁的中青年群体的了解程度相较其他年龄群体较高,该群体目前处于在社会中发展的阶段,对有关民生的政策关注了解度在现实条件下会高于其他群体。
表1 可靠性统计量
表3 年龄与双碳政策的了解程度的卡方检验

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人对双碳政策了解比较少,进一步影响到居民减碳意识比较低,需要加强居民减碳意识。
3.2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居民绿色出行意愿研究
本研究基于双因素理论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居民绿色出行行为的驱动机理与政策研究中关于绿色出行行为驱动机理的为依据,提出研究假设。出行作为与民生相关的问题,国内政策的支持与否也是关键的,而出行无疑作为一种“产品”的使用体验感也是推广绿色出行的重要一环。高质量的使用体验能够充分调动居民进行绿色低碳行动的积极性、自觉性,提出如下假设:H1:用户体验对绿色出行意愿有正向影响。
居民的出行以目的地为追求,对目的地的欲望是整个出行的需求链的顶端,这就成了提高绿色出行意愿度乃至行为发展前景的重点,提出假设H2:出行需求对绿色出行意愿有正向影响。主观规范是在理性行为理论中首次被提出的,提出用户体验的宣传及科普普遍规范人们的主观意识,制度政策的出台强制规范主观意识,人们自主的出行需求受主观意识的影响。金楠通过对我国大城市居民低碳出行方式的影响因素的具体分析总结出,交通政策作为宏观因素之一,显著影响着居民低碳出行方式的选择。因此提出假设H3:主观规范对绿色出行意愿有正向影响,主观规范通过调整型绿色出行意愿间接作用于绿色出行前景。
基于问卷数据,采用AMOS26 软件对用户体验、出行需求、主观规范、制度技术四个方面的居民出行意愿度进行建模运算,对双碳政策下居民未来出行的发展进行了分析,通过以上的模型的研究假设及简单的路径分析,得到了初始模型。由于初始模型的适配指标不符合结构方程的标准,对模型进行了修正,得到修正后的模型如图所示。

根据模型适配度指标,修正后的最终模型多项指标均达到了适配指标,说明该模型的适配度良好。
表4 模型适配指标表

结构方程路径系数如下表,用户体验对居民绿色出行意愿的路径系数为0.81, p 值小于 0.05,表明用户体验显著影响居民绿色出行意愿,通过加强居民的绿色出行体验有助于提高居民绿色出行意愿,因此假设H1 成立。出行需求对居民绿色出行意愿的路径系数为 0.80,p 值小于0.05,表明居民的出行需求显著影响居民绿色出行意愿,假设H2 成立。主观规范对居民绿色出行意愿的路径系数为0.78,p 值小于0.05,表明主观规范显著影响居民绿色出行意愿,绿色出行意愿对绿色出行发展前景的路径系数为0.92,p 值小于 0.05,表明居民绿色出行意愿显著显著影响绿色出行发展前景,绿色出行意愿在主观规范与绿色出行发展前景间其中介作用,主观规范通过调整型绿色出行意愿间接作用于绿色出行前景,假设H3 成立。
用户体验和出行需求对绿色出行意愿的路径系数均显著,说明用户体验和出行需求对居民绿色出行的意愿度起决定性作用,居民的体验感越好出行需求越强烈,对以绿色出行这种方式的意愿度更高。制度技术显著影响对居民绿色出行发展前景,说明制度技术在绿色出行方式的推广上起决定作用,也说明居民对制度技术的要求也更高,国家若想大力推广全面涉及绿色低碳出行,在制度方面进行改善提高,对未来绿色出行的选择上会有很大影响。绿色出行意愿作为中介变量时,意愿度对发展前景的影响系数也高达 0.92,总体来看用户体验、出行需求、主观规范与制度技术通过意愿度这个中介模型对绿色出行未来发展是显著的正向作用。
表5 结构方程模型潜变量路径系数表

3.3 词云图分析
为了探究在双碳政策的协同作用下,居民对于绿色出行的发展持有的看法观点,采用文本挖掘技术对开放题进行可视化,得出如下的词云图表示。由词云图可知,居民对于绿色出行还是较为感兴趣且关注度较高,制定奖惩制度、政府积极引导、加大宣传教育,创新技术是居民认为有效促进绿色出行发展的措施。在制定与完善奖惩制度方面,可以实行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例如对高频次使用私家车(尤其是高排放车辆)实施更严格的拥堵费、排污费或提高停车成本;同时,对积极采用步行、骑行、公共交通或新能源汽车等绿色出行方式的个人或家庭,给予激励,如税费减免、积分兑换奖励、公共交通费用补贴或优先路权等,使绿色选择在成本效益上更具吸引力。强化政府积极引导与政策支持,制定清晰、长期的绿色出行发展规划,加大财政投入用于公共交通网络优化(如增加线路、提升班次频率与准点率)、慢行系统(自行车道、步行道)的连续性和安全性建设,以及新能源汽车配套基础设施(充电桩)的广泛布局。政策应具有连贯性和执行力,给公众以稳定的预期。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与广度,需要利用多元化的媒体渠道(传统媒体、新媒体、社区宣传)、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居民的环保意识与绿色出行理念,营造浓厚的低碳生活社会氛围。同时驱动技术创新与应用,技术突破是解决当前绿色出行痛点、提升其便利性和吸引力的根本动力,大力研发和推广续航里程更长、充电速度更快、成本更低的新能源汽车;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优化公共交通调度,提升服务效率和用户体验。
力度机制 点高绿色宣传安全隐患减少
4.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通过调查,高碳排放带来了经济、健康、气候等诸多问题,对于居民的日常生活有严重影响,如今居民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日益增长,对于环境也越来越重视,高碳问题急需解决。在调查的市民中,不同年龄的居民对于双碳政策认知度存在很大不同,中青年群体的了解程度相较其他年龄群体较高,但从整体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