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运用探析

作者

蒋李

常州经开区小学 213100

摘要: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作为世界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以其原本性、综合性以及参与性理念为小学音乐教育提供了创新路径。与此同时,如何更好的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落实到实际教学当中,成为当前教师关注的重点。本文基于奥尔夫教学法的核心思想,结合当前小学音乐课堂存在的模式固化、学生创造力不足等问题,从节奏训练、即兴创作、多感官联动等维度提出具体应用策略,并结合教学案例验证其有效性,旨在为构建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音乐课堂提供参考。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小学音乐教育;运用探析

在素质教育深化推进的背景下,《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强调艺术实践,突出课程综合性“的要求。但是传统音乐课堂仍普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体验参与的教学现象。德国作曲家卡尔·奥尔夫(Carl Orff)创立的音乐教育体系,通过融合语言、律动、器乐演奏等元素的综合性教学,为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提供了重要启示,同时也为我国的音乐教学发展提供新的发展途径。

一、奥尔夫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优势

(一)符合儿童认知发展规律

7-12岁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通过具身化音乐活动更易理解抽象音乐概念。在实际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加入身体感知的环节,带领学生通过身体动作来感受节奏,或者通过器乐演奏来体验旋律。奥尔夫音乐教学方法不仅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同时也能提高其整体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二)契合课标要求

奥尔夫教学法与新课标“强调艺术体验,激发创新意识”的目标高度一致。例如,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即兴创作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还能培养他们的综合艺术能力[1]。

(三)本土化改造潜力

奥尔夫教学法具有很大的本土化改造潜力,可将中国童谣、民族打击乐器(如堂鼓、编钟)融入教学体系。例如,在教学中可以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与奥尔夫教学法相结合,设计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活动。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还能增强学生对本土音乐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当前教学中面临的困境

(一)教学方法单一化

当前小学音乐课堂普遍存在教学方法单一化的问题,过度依赖教师示范与学生模仿的模式。例如,在歌唱教学中,教师通常先示范演唱,然后让学生模仿跟唱。这种教学方法虽然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歌曲的基本旋律,但缺乏对学生创造力和表现力的培养。在单一化的教学方法限制影响之下,学生的音乐潜能无法得到有效激发,久而久之还可能降低其整体学习兴趣。

(二)学生主体性无法保障

标准化评价体系导致个性化音乐表达受限,很多学生也在学习过程中表示很少有机会自己创作音乐。例如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通常需要按照固定的标准演唱或演奏,缺乏自由发挥的空间。学生在音乐教学中很难实现综合发展,进而对自身的艺术陶冶以及能力提升带来诸多阻碍[2]。

(三)教材本土化不足

现有教材中仅有少数内容设计包含多模态艺术活动,而且当前的教材中很少看到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与奥尔夫教学法相结合的案例,使得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以及本土化进程受到阻碍,同时也影响到学生对本土音乐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不利于小学音乐教学的深入推进与完善。

三、奥尔夫教学法在小学课堂的具体应用策略

(一)运用节奏教学,积极创新教学路径

节奏教学作为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的核心要素之一。通过身体打击乐的方式,教师可以深入浅出地实施该教学法,不仅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也能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和理解节奏。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拍手、跺脚、拍肩等简单的身体动作,将抽象的节奏概念具体化、生动化。

以苏少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上册“映山红 司马光砸缸”一课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与歌曲节奏相匹配的身体动作。如歌曲《映山红》中缓慢而深情的部分,可以指导学生用轻柔的拍手和缓慢的脚步移动来表现,而在讲述《司马光砸缸》故事的快节奏段落,则可以通过快速的拍手和跺脚来强化紧张氛围,使学生在参与中深刻体会节奏的变化与情感表达之间的联系,从而提升学生整体的音乐感知能力。

(二)培养学生即兴创作能力,强化学生创作能力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创造性表达,即兴创作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即兴创作活动的推动之下,学生能够发挥想象力,将个人情感和体验融入音乐之中,从而深化对音乐的理解和热爱[3]。

以苏少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上册“我来创编(“画”唐诗”)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先选取《静夜思》等学生熟悉的唐诗,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色彩,然后鼓励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即兴创作简单的旋律或节奏,也可以结合打击乐器进行伴奏。学生可以分组合作,每组选择不同的唐诗进行创作,最后进行展示和交流。在多样化的音乐教学活动引导下,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也能促进团队合作与相互学习,更好的落实奥尔夫教学模式,促使其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发挥独特优势,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提升音乐创作能力。

(三)实现多模态艺术整合,推进教学模式更新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倡导音乐与舞蹈、戏剧、视觉艺术等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与此同时,教师结合多模态的艺术体验,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促进综合素养的提升。

以苏少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顽皮的小闹钟 幽默曲”一课为例,教师在教授这两首风格迥异的曲目时,可以设计跨学科的教学活动。对于《顽皮的小闹钟》,教师可以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肢体语言和简单的道具模拟小闹钟的走动、报时等动作,同时配合音乐节奏,使音乐与表演相结合。在欣赏《幽默曲》时,则可以引导学生用色彩或图形来表达他们听到的音乐情绪,例如,借助明亮的色彩代表欢乐,暗淡的色彩代表沉思,以此实现音乐与视觉艺术的融合。学生在多模态的教学方式推动之下,能够在不同的艺术体验中发现音乐的魅力,促进其实现全面和谐的发展,为学生的后续学习与能力提升奠定基础。

结束语:

综上所述,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为小学音乐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突破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积极将原本性音乐理念与中华美育传统相结合,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课堂,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更能培养其创新思维与合作精神,更好的落实奥尔夫教学模式的独特优势。

参考文献:

[1]林伟超.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实践策略研究[J].教师,2024,(27):69-71.

[2]王春华.奥尔夫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学园,2024,17(22):119-121.

[3]许玉婷.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农村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运用[J].炫动漫,2024,(17):0250-0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