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
朱云
中共连云港市委党校 江苏连云港 222000
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是党中央关心、人民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关乎自身的全面发展,更是实现民族复兴、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根基。然而,当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堪忧。《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Western Pacific)2025 年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儿童和青少年群体的精神疾病整体患病率高达 19.3‰ 。这一数据不仅凸显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普遍性与严峻性,也表明该问题已从个体困境演变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因此,深入剖析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采取切实有效的应对举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调研发现,除去先天性疾病和体质异常情况,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成因来自家庭、学业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弱化虚化以及服务能力支撑不足也是重要影响因素。
1、家庭功能缺失是源头
家庭作为青少年社会化的首要场所,其功能完整性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与行为表现。调研表明,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家庭、社会弱势群体家庭的孩子,由于缺少关爱和亲子沟通,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青少年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对情感的需求尤为强烈。然而,一些家庭由于父母工作压力大或自身情感表达能力不足,难以给予子女足够的情感支持。
2、学业压力是主要诱因
近年来,我国持续推动“双减”向纵深发展,特别是在压减线下和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成效明显。但是,面对中考、高考压力,“学校减家长加”“校内减校外加”现象较为普遍。青少年学业压力不仅没有减少,反而陷入“没有卷,只有更卷”“学校、家长、孩子一起卷”的怪圈。成长中的青少年被抛入严格的社会筛选机制下,随着学业竞争不断加剧,成绩成为高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父母曾经的慈爱与包容因为学业不理想转化为严厉的批评与失望的眼神,这种从“无条件接纳”到“有条件认可”的突变、从“保护性童年”到“丛林化青春期”的断层,实质上抽离了心理安全的基盘,打破了心理安全的防护罩,冲击了青少年的心理。
3、人际关系受挫是重要因素
青少年时期是生理发育和形成自我认知的关键时期,也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关键时期。调研发现,青少年在处理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及异性关系等遭受挫折之后,容易出现交往压力,出现自卑、焦虑、抑郁等情绪,甚至出现加入小团体、拒绝上学、早恋、偷窃等行为问题。同时,部分青少年对电子产品过度依赖,沉迷网络社交、网络游戏等,网络成瘾患病率不断增加,已成为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不可忽视的因素。
4、心理健康教育弱化虚化是直接原因
心理健康教育是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基础性工作。由于缺少刚性考核和约束,与学科教学相比,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应付检查的多,实际落地的少,存在弱化虚化甚至流于形式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心理健康维护以及心理行为问题矫正。具体表现为:一方面,重学习而轻德育现象仍有存在,心理教育课程实际开设情况不理想,不少学校存在虚设心理教育课程和心理课程被“主课”占用的情况。另一方面,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素养良莠不齐。另外,当前中小学教师除了教学工作外,还承担着诸多其他事务,负担本身就重。作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兼职教师和监管老师,面临专业性不够和精力投入不足的双重问题。
5、服务能力跟不上是制约因素
心理健康服务能力是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支撑所在。面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新情况新需求,服务能力跟不上是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的主要原因。一方面,监测预警体制机制不健全,现有的心理健康监测和预警干预机制尚不健全,不能及时掌握青少年群体心理健康的基础数据和动态变化情况,缺少重点人群的心理健康档案数据。心理健康普查、监测工作,特别是专业化程度,还有很大完善和提升空间。不少青少年轻生事件没有在前期被排查出。另一方面,联动协同不够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处置。教育、公安、卫健、民政、街道社区等对掌握的学生家庭长期存在矛盾冲突、学生出现自杀自伤、伤人毁物行为和精神疾病治疗信息等尚未形成顺畅的互通机制,尚未形成学校、社区、家庭、媒体、医疗卫生机构等联动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尚未建成有利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部分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存在缺少专人负责、缺乏专项经费的情况,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6、认知功能不成熟与网络信息泛滥之间的矛盾,是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诱因。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信息汹涌如潮,却又良莠不齐、真伪难辨,各种虚假信息、不良内容充斥其中。青少年的思维能力、判断力和辨别力等认知功能尚处于发展阶段,无法有效甄别和筛选网络上的复杂信息,更难以分辨这些信息的真伪与合理性。在充斥着不良网络信息的环境下,青少年极易对学习产生怀疑,对未来感到迷茫和无助,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二、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建议
1、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在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上,针对大中小幼等不同学生群体,组织编写相关心理健康读本,提供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操作指南等心理健康“服务包”,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普及。教育引导青少年安全合理使用电脑和智能终端设备,预防网络沉迷和游戏障碍,积极开展生命教育、亲情教育、爱国教育,培养学生珍视生命、热爱家人、爱国爱民的意识,培育积极心理品质。二是在心理健康宣教主体上,注重发挥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作用。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囿于“配备指标”的浅层达标,专业师资短缺与全员心育能力薄弱形成双重掣肘。学校要从“形式化配置”到“量质并举”,实施全科教师心理健康素养提升计划,制定分层分级心育教师专项培训计划,组织专兼职心育教师心理测试和系统培训,全面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和教学水平,让每位教师都能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第一响应人”。依托高校联动机制为专任心理教师搭建培训平台,推进心理教师从“基础支持”向“预防—干预—发展”的能力进阶。构建“浸润式心育活动体系”,将心理教育融入主题班会、社团活动中,让心理健康教育从“单向灌输”转向“体验参与”,实现活动覆盖面与学生获得感的双提升。同时,发挥媒体、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社团)、学校聘请的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作用。三是在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上,遵循大中小幼等学生群体心理特点和规律,规范化、常态化开展心理健康课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作用。坚持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体强心、以美润心、以劳健心等五育并举,全面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依托“师生健康中国健康”主题教育、“5·25”学生心理健康日等,在中考和高考等重要活动和时间节点,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四是在考核评价上,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督导评估指标体系,纳入学校标准化建设考核指标,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状况纳入教师队伍考核。
2、健全监测预警体制机制
全面、科学、有效的基础性数据是做好心理健康预防干预工作的关键。一是规范心理健康监测,常态化开展各学段在校学生心理健康普测和动态监测。依托相关专业机构,充分运用智能化服务心理评估技术,定期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动态心理健康电子档案,发布青少年心理健康白皮书。加大数据分析研判,典型案例研究,强化风险预判和条件保障,为学校、家庭和社会组织提供指导。二是健全心理健康预警体系,做好“四特人员”关心关爱工作。落实落细中小学家访制度、高校心理咨询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学校—院系—班级—宿舍/个人”四级预警网络,结合心理健康监测数据,研判特殊家庭、特殊心理、特殊行为、特异体质等重点人群心理状况,建立特殊学生心理成长档案,形成精细化、科学化危机干预预案,对学生心理问题、情绪波动做到早发现、早反馈。三是优化协作机制,畅通预防转介干预就医通道。建立健全学校与家庭、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妇幼保健机构等协同机制,加强物防、技防建设,及早发现学生严重心理健康问题,网上网下监测预警学生自伤或伤人等危险行为,畅通预防转介干预就医通道,及时转介、诊断、治疗。健全精神或心理健康问题学生复学机制。
3、提升心理健康服务能力
一是建强心理人才队伍。加强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社会工作等相关学科专业和心理学类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鼓励学校教师、高校辅导员攻读心理学、社会工作等相关学科专业硕士学位,适当增加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骨干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专项计划心理学相关专业名额。畅通心理健康教师发展渠道,探索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职称制度相互衔接的教师专业发展制度体系。二是优化社会心理服务。加强全国儿童医院、精神专科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儿童心理咨询及专科门诊建设。提升平台专业化服务能力水平,支持专业社工、志愿者等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广泛宣传 12320 公共卫生热线、共青团 12355 青少年服务热线、“96111”心理热线等,鼓励有需要时拨打求助。全面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组织办好家长学校和网上家庭教育指导平台。推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辅导中心建设,发挥广大“五老”优势作用,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三是营造健康成长环境。健全多部门协作、联动工作机制,形成学校、社区、家庭、媒体、医疗卫生机构等联动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营造全社会在关心重视和支持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浓厚氛围。家庭关爱从“物欲满足”到“精神赋能”,引导家长从“资源供给者”转型为“心理教练”,增强家长心理健康意识与技能,在日常生活场景中助力孩子提升自我效能感、心理韧性与抗逆力。这种赋能式教养不再停留于被动地解决问题,而是通过建立深度情感联结,帮助青少年构建内源性的心理资本,使其在压力情境中能主动调用内在资源,实现从“被动保护”到“自主成长”的根本性转变。社区要从“末端干预”到“前端育防”。当前,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表现出被动性和滞后性的特征,亟须将工作从被动响应和事后(末端)补救性干预转变为事前(前端)的心育与预防。要完善网络监管,筑牢青少年心理健康防护屏障。建立网络信息分级制度,以年龄为参照,明确“
、15+ 、 18+ ”三级标准,强制网络平台按年龄过滤不良信息。健全技术防控,结合实名认证、人脸识别与行为分析技术,实时拦截账号租赁等“黑灰产”行为。压实平台主体责任,禁止向青少年推送不良价值观、软色情等内容,并加大惩罚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