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技术在物流运输路径动态规划中的应用研究
吕翔
中国石油昆仑物流有限公司新疆油田运输分公司 834008
引言
随着全球贸易的不断增长和物流需求的不断增加,物流行业面临着日益复杂的运营环境,如何高效地规划和优化物流路径成为一个重要问题。传统物流路径规划依赖固定经验,难以应对突发路况或订单波动。而大数据技术通过实时数据采集与分析,使路径规划从静态预设转向动态调整。因此,借助大数据技术来进行物流路径规划和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数据技术如何改变路径规划
传统物流路径规划主要基于固定地图数据,这种方法难以应对现实运输中的各种变量。大数据技术的引入使路径规划从静态转向动态,实现了质的飞跃。现代系统通过整合实时 GPS 定位、交通流量监测、气象预警等多源信息,构建起立体的路况感知网络。当系统检测到某路段出现异常时,能够自动触发路径重算。比如早晚高峰时段,算法会综合考虑实时车速、信号灯配时等因素,为司机提供最优绕行方案。特殊天气条件下,系统会优先选择排水良好的主干道,避开山区易结冰路段。这种动态调整机制大幅提升了运输效率和安全性。同时,大数据技术还实现了规划策略的自我进化。系统会持续学习历史行驶数据,识别不同时段、不同区域的通行规律,逐步优化算法模型。这使得路径规划不仅解决当下问题,更能预见性地规避潜在风险。
二、核心技术的应用方式
(一)数据采集与清洗
物流运输的动态路径规划依赖高质量数据输入。企业通过车载 GPS 终端、司机操作记录、仓储系统交互等渠道,持续采集车辆位置、行驶速度、停靠时长、订单目的地等基础信息。例如,货车在行驶过程中每间隔一定时间自动上传定位数据,形成连续的轨迹序列。这些原始数据需经过标准化处理才能用于分析:第一步是识别异常值,如时速超过公路限速或定位点出现不合理跳跃的记录;第二步是剔除重复上报的信息,避免算法对同一状态进行冗余计算;第三步是对缺失字段进行逻辑补全,例如通过相邻定位点的时间差和距离差,推测停靠点的实际业务属性。实际操作中曾发现,有的车辆在进入地下停车场时 GPS 信号中断,导致系统误判为长时间停滞。通过设定“连续多个定位点无移动则标记为异常”的规则,有效排除了这类干扰。清洗后的数据精度提升至较高水平,为后续路径优化提供了可靠支撑。
(二)路径优化算法
路径计算需根据场景复杂度选择适配算法。在订单量小、路网简单的区域,系统采用贪心算法:从起点出发,每一步选择距离当前点最近的未访问节点,直至覆盖所有目的地。这种算法计算效率高,适合农村或郊区配送。而在城市商圈等路网密集、订单密集的区域,则需结合机器学习模型。例如,通过循环神经网络分析历史路况数据,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主要道路的拥堵概率。算法在规划时会主动避开预测为高拥堵的路段,即使这些路段在地图上显示为“最短路径”。实际操作中,某物流平台在促销期间启用该算法后,系统每一定时间自动重新计算路径,将原本因拥堵导致的绕行距离平均减少一定公里,单趟运输时间缩短。算法还支持人工干预,调度员可通过界面调整优先级,如要求某批次货物必须在限定时间内送达,系统会优先保障时效性,可能牺牲部分成本最优性。
(三)多目标平衡策略
实际运输中,企业需在时效、成本、安全等目标间动态权衡。大数据技术通过设定可配置的权重参数实现个性化优化。例如,生鲜配送要求“最快到达”,算法会提高时间权重的占比,优先选择高速公路或车流较少的支路,即使这些路径的里程更长、过路费更高;而普通电商件则可能降低时间权重,允许绕行国道以节省燃油和过路费。权重配置可通过后台界面灵活调整,不同区域或客户类型可设置独立参数。比如某物流企业为服装类货物设定“成本优先”策略后,系统会自动规划经停更多中转站的路径,利用规模效应降低单票运输成本,但时效性相应延长。对于危险品运输,安全权重被设为最高,算法会主动规避隧道、桥梁等风险路段,并强制要求司机在特定服务区休息。这种动态权重机制使同一套系统能适配冷链、普货、危化品等多类运输需求,提升了资源复用率。
三、典型场景的应用效果
(一)城市快递配送
城市快递配送场景中,动态路径规划系统通过接入交通管理部门发布的实时路况、施工信息及临时管制数据,为配送员提供动态路线调整支持。系统持续监测配送车辆周边 5 公里范围内的道路通行状态,当检测到主干道拥堵时,自动计算支路绕行方案,优先选择红绿灯数量少、非机动车干扰低的路线。配送员通过终端设备接收路线建议,可一键切换路径,无需手动规划。对于时效性要求高的订单,系统通过分析历史取件规律,预测收件人可能在岗的时间段,建议配送员优先派送此类包裹,减少二次投递概率。实际应用显示,部署该系统后,配送员日均处理订单量提升都有所提升,晚点订单占比有所下降。在商业区集中区域,系统通过分析写字楼访客数据,建议配送员将批量订单集中至午休前完成派送,避免因收件人临时外出导致的等待时间。
(二)跨区域干线运输
系统整合各省交通部门的实时路况、服务区停车容量及收费站通行效率数据,动态调整运输计划。车辆接近省界时,自动查询前方 200 公里内服务区实时停车位数量,若预测未来 2 小时有停车高峰,建议司机提前进入备用休息区。对于冷链运输车辆,监测沿途气温变化,遇极端天气自动调整空调制冷功率并推荐避让路线。此系统使干线运输计划偏离率降至 10% 以内,减少车辆因服务区满载的额外绕行里程 15-20 公里。此外,系统与加油站油价数据联动,预测前方 50 公里内有低价油站时,自动计算是否绕行加油,平衡燃油成本与运输时效。
(三)应急物资运输
突发公共事件中,动态路径规划系统接入应急管理部门的封控区域、临时检查点及专用通行证信息,构建特殊运输网络。某区域静态管理时,屏蔽常规路线,推荐应急车辆专用生命通道,通道数据由交管部门实时更新。医疗物资运输优先选医院、疾控中心等关键节点,自动计算最短安全距离。系统分析沿途检查点排队时长,建议车队分批出发错开高峰,缩短运输时间。同时,与防疫部门核酸检测数据联动,司机健康码即将过期时,自动推荐核酸检测点并调整路线,避免运输中断。多部门数据融合让应急运输从“被动响应”变为“主动规避风险”。
结论
大数据技术通过实时数据驱动与智能算法,使物流路径规划从经验主导转向科学决策。实践表明,该技术可显著提升运输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并增强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未来,随着技术普及与算法优化,大数据将在构建更灵活、更绿色的物流体系中发挥核心作用。物流企业应加强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技术与业务场景深度融合,以适应日益复杂的运输需求。
参考文献
[1]直永立.大数据技术在多模式货物运输路径优化中的应用研究[J].运输经理世界,2025(12):50-52.
[2]徐家强.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应急物流路径优化研究[J].物流时代周刊,2024(2):50-52.
[3]孙煜.面向动态环境的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研究[D].贵州:贵州大学,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