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一核五维,以言育人"的大学英语(一)课程思政教学创新与实践
李夏雯
阜阳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一、课程概述
大学英语 (-) 作为面向非英语专业大一新生的基础课程,在当前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承担着重要使命(蔡基刚,2021)。本课程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四版为核心教材,结合U校园网络资源平台,创新性地构建了"一核五维,以言育人"的教学体系。其中,"一核"强调以育人为根本,在提升语言技能的同时有机融入思政元素,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深度融合(向明友,2022)。基于OBE教育理念(刘陈艳等,2023),课程通过"五维"创新设计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在内容维度,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融入教学;在方法维度,采用翻转课堂、项目式学习等多样化手段;在评价维度,构建形成性与总结性相结合的多维体系。这种设计既回应了新文科建设对人文素养培育的要求(王大平,2022),又通过个性化学习路径和适应性技术解决了当前课程思政实施中的融合度不足问题(陆艳艳,2023),最终实现语言能力、文化自信和批判性思维的协同发展,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的新时代人才奠定基础(王晓军,2024)。
二、痛点问题
在大学英语 (-) 的教学实践中,教学团队通过细致观察和深入反思,发现学生学习动机与教学目标之间存在不一致性,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适宜性也有所疑虑。教师的疑虑主要集中在:教学内容是否过于基础、是否与学生实际需求脱节、是否过于深奥难以激发学生兴趣。这些疑虑影响了教学策略的选择和教学效果的实现。学生的消极学习心态——“我本来就会”、“我可以自己学会”、“我学了也不会”——反映了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固有认知,严重影响了课程参与度和学习成效,降低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接受度和学习成效,影响了教学的整体质量。
为应对这些挑战,本课程采取了一系列创新的教学策略,旨在促进学生从消极心态向积极心态的转变,并解决教师的教学疑虑。本课程鼓励学生拥抱“我愿意学习并不断提高”的学习态度,培养“我需要帮助和资源来学习”的合作精神,以及树立“我相信自己能够通过努力学会”的自信。同时,教师通过传递“我教的内容是基础但关键的”来强调基础知识的重要性,通过“我教的内容是实用且相关的”来展示学习的实际应用,以及通过“我教的内容是挑战性的,但适合你们的”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这些策略旨在建立一个互相支持和激励的教学环境,以实现教学目标和提升学习成效。通过这些措施,本课程将有效地解决课程中的核心痛点,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批判性思维的人才,同时,深度融入课程思政,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三、创新理念及思路
在深化课程思政的背景下,本课程专注于解决学生学习动机不足与教师对教学内容适宜性疑虑的核心痛点。本课程贯彻育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深度融合课程思政,采用“一核五维,以言育人”的教学框架,旨在促进学生在知识掌握、技能应用、文化理解、思维发展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该框架通过语言学习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同时在全球化背景下,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1. 思政素材的深入挖掘与创新融合
本课程创新性地将思政素材融入英语教学,直接解决教学痛点。通过引入环境保护、社会公正、文化多样性等时代主题,本课程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结合,提升教学吸引力和文化自信。这种融合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而且在提高英语表达能力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目标的多维设置与创新实践
为有效融合思政素材并消除教师对教学内容适宜性的疑虑,本课程构建了多维度的教学目标体系。这一体系不仅包括语言技能的培养,还扩展到文化理解、思维发展和情感态度的塑造,培育具有全球视野和批判性思维的学生。课程内容设计紧密结合学生专业背景和职业发展,确保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前瞻性,直接回应教师对教学内容适宜性的疑虑。
3. 教学方法的互动探索与创新实施
本课程根据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实际语言运用中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以此提升他们的语言实践能力。互动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辩论等,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参与度,也促进了跨文化交流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教师在此过程中作为引导者,通过这些活动收集学生反馈,进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满足学生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4. 评价体系的科学设置与创新应用
本课程构建了一个创新的多维度评价体系,全面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效和成长轨迹。这一体系超越了单一的语言技能测试,扩展到了对文化理解、思维发展和情感态度的综合评估。通过融合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教师得以实时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提供反馈和指导,优化教学实践。评价体系强调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创新方法及途径
1. 教学策略个性化,提升学习动机
本课程采用个性化教学策略,结合学习分析和适应性学习技术,为学生提供定制化学习路径,旨在提升学习动机与效率。通过三层教学策略:基础层的词汇与表达、提升层的理解与应用、拓展层的探究与创新,学生在关键词提取、情景对话、修辞分析等活动中,逐步构建语言基础,提升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学习通平台的实时反馈机制也使教师能够精准调整教学计划,确保学生个性化成长,有效促进了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实现了提升学习动机的教学目标。
2. 课程内容多元化,融合思政素材
本课程教师着力于课程内容的多元化,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融入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通过引入环境保护、社会公正、文化多样性等时代主题,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结合,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和学生的文化自信。例如,在“Social mediamatters”单元中,教师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社交媒体,提升信息素养,并关注老年人使用社交媒体的挑战,以此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敬老美德。这种教学实践提升了学生的语言技能,同时培养了他们的社会意识和道德情操,实现了知识与价值教育的有机结合。
3. 教学模式多样化,实践课程思政
本课程中,教师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整合翻转课堂、项目式学习和协作学习,以增强教学实效。以本次的课堂教学实录为例,通过线上平台发布的自学任务和课堂讨论问题,学生在课前进行深入自主学习,为课堂讨论和视频汇报打下基础,同时提升信息整合和口头表达能力。在项目式学习中,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文章,深入理解袁隆平的故事和贡献,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增强学习深度。协作学习环节中,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掌握人物描述技巧,并制作“人物介绍--袁隆平”短视频,锻炼语言运用和创新能力,同时培养团队合作和社会责任感。这种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并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有效实现了语言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4. 教学方法创新化,激发学生参与
在本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引入了一系列创新的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同时加强课程思政的实践性。通过讨论、案例分析和模拟实践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教师有效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的主动学习中,促进了学生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例如,学生参与《中国范儿》的配音活动和制作生活记录英文 vlog,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也加深了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此外,为满足学生对四六级考试的准备需求,教师创新性地将课文内容转化为 15 选10 题型,并运用AI 工具辅助优化传统文化翻译题,同时要求学生进行新闻播报练习,以增强他们对四六级新闻听力部分的应对技巧。这些教学方法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语言技能,同时培养了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视野,体现了教学创新在提升学生参与度和综合素养方面的成效。
5. 评价体系多维化,全面评估学习成果
本课程精心构建了多维度评价体系,融合形成性与总结性评价,全方位、多层次地评估学生学习成果与成长。课堂互动环节,教师运用观察法与行为分析法,精准评估学生学习态度、思维活跃度及知识即时掌握情况,为教学动态调整提供依据;作业评价紧扣教学目标,设计针对性任务,量化分析学生知识内化与应用能力,实现学习过程持续监测。合作学习引入多元评价主体,自我评价促学生自省,组内互评、组间评价激发交流协作,教师评价专业评定合作过程与成果,全方位锤炼学生综合素质。期末考核作为总结性评价,综合考察听力、阅读、写作、翻译等能力,融入跨文化理解与思想道德品质维度,确保学生全面发展,彰显教学创新与学生能力培养成效。
五、创新成果及推广
1. 教师团队的创新实践
在课程与教材建设方面,教师团队精心设计并实施了融合思政元素的教学内容,开发了具有创新性的教材和课程资源。这些成果不仅丰富了教学材料,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全面的学习体验。通过这些努力,教师团队在教研室和学院内部得到了广泛认可,并积极推广了这些教学实践。同时,在教学竞赛中屡获佳绩,以及在教研项目中的积极参与和论文发表,进一步展示了教师团队在教学改革和学术研究方面的不断创新。
2. 学生能力的发展
学生在综合语言能力上明显提升,尤其在听力理解、口语表达和批判性思维方面。这些进步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国际视野,而且为未来的跨文化交流打下了坚实基础。课程内容中融入的思政素材和文化元素,加深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家国情怀,使思政教育更加生动有效。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大学生英语竞赛中取得的佳绩,进一步证明了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性,这些成绩在学院内部被广泛宣传,增强了学生信心,并激励其他学生。
六、结论与启示
本研究的"一核五维,以言育人"教学框架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创新性解决方案。通过为期两年的教学实践验证,该模式在提升学生语言能力、培养文化自信和塑造价值观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具体而言,研究发现了三个关键性突破:首先,在教学内容层面,通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语言知识点有机融合,实现了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的自然统一。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本研究突破了传统语言教学的局限,构建了"语言训练-文化理解-价值内化"的三阶培养路径。项目式学习、情景模拟等创新方法的运用,使思政教育从说教式转变为体验式。第三,评价体系的革新是本研究的另一重要贡献。通过建立包含语言能力、文化意识和价值观念的三维评价指标,实现了对学生发展的全面评估。实践证明,这种评价方式不仅更科学,还起到了正向引导作用。例如在小组互评环节,学生们开始主动关注同伴在合作精神、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表现,形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态。
该模式的成功实践为高校外语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第一,思政教育必须与学科特点深度结合,避免"两张皮"现象;第二,教学创新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提升学习体验来增强教育效果;第三,评价改革是确保思政成效的关键保障。这些经验对于其他人文社科课程的思政建设同样具有参考价值。当然,本研究还存在一些需要完善之处。比如,如何进一步优化个性化学习路径中的思政内容推送,如何建立更精准的跨文化能力评价标准等。未来,教学团队计划从三个方面继续深化:一是开发智能化的思政教学辅助系统;二是拓展国际合作,丰富跨文化教学案例库;三是建立长效的课程思政效果追踪机制。
本研究的实践表明,大学英语课程完全可以在完成语言教学目标的同时,有效承担起价值引领的重要使命。这种"双赢"的教学创新,不仅回应了新时代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也为外语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思路。期待更多教育工作者加入这一领域的探索,共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蔡基刚. (2021). 课程思政与立德树人内涵探索——以大学英语课程为例. 外语研究, 38(03),52-57+112.
[2] 刘陈艳, & 景亮亮. (2023). OBE 理念指导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9(03), 76-81.
[3] 陆艳艳. (2023).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现状及教学对策研究.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36(09),106-107+110.
[4] 向明友. (2022). 基于《大学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外语界, (03),20-27.
[5] 王大平. (2022). 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创新与实践.兰州工业学院学报, 29(04), 143-146.
[6] 王晓军. (2024). 高校外语课程思政研究回顾与展望. 当代外语研究, (04), 40-51.
基金项目:安徽省级质量工程项目“新文科+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大学英语人机协同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24jyxm0309);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智媒时代下旅游宣传话语的多模态认知研究”(项目编号:2024AH052972);2024 年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中学英语教师情感发展与身份认同的互动机制研究”(项目编号:AHSKYY2024D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