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激光雷达与全站仪联合测量在桥梁变形监测中的精度对比

作者

赵阳

天津市测绘院有限公司 天津 300380

引言

桥梁在长期服役过程中受交通荷载、环境作用等多重因素影响,结构变形问题日益突出。精确、全面地获取桥梁几何形态变化是确保结构安全与延长寿命的关键。随着测绘技术的发展,激光雷达和全站仪在工程监测中被广泛应用,但二者在原理、数据精度及空间特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对其性能进行系统对比,并探讨在桥梁变形监测中的优势互补,为建立高效、精准的监测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一、桥梁变形监测中测量精度问题分析

在桥梁结构健康监测中,变形测量的精度直接决定了对结构状态的判定结果是否可靠。由于桥梁在长期服役过程中会受到交通荷载、温度变化、材料老化及环境侵蚀等多种因素影响,其几何形态常常会发生微小但重要的变化。这些细微变形的准确获取是评估桥梁安全状况和预测潜在风险的关键环节。随着工程规模的扩大和结构形式的复杂化,传统的单一监测手段在精度、效率和数据全面性上逐渐显现出局限性。尤其在跨径较大的桥梁上,点位稀疏导致的测量盲区问题日益突出,使得更高精度和更高密度的监测技术需求不断提升。

在现代桥梁监测中,激光雷达和全站仪因其测量原理不同而在精度表现和适应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全站仪依靠高精度的角度测量与距离测定技术,可在小范围内实现毫米级的点位精度,适用于关键控制点和局部形变的高精度监测。然而,在面对大跨度桥梁或复杂结构时,全站仪的效率和覆盖能力有限,难以在短时间内获取大规模三维数据。激光雷达基于高速扫描获取高密度点云数据,可在一次观测中完成大范围空间的整体形态测量,具备显著的高效性和可视化优势。由于激光束受环境干扰、反射率差异及设备分辨率限制,其单点精度往往略低于全站仪,尤其在小变形量监测中仍存在误差控制难题。

在桥梁变形监测精度要求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单一测量技术很难同时兼顾高精度与高效率。为解决这一问题,越来越多的工程实践开始引入激光雷达与全站仪的联合测量思路。通过在关键点位利用全站仪进行高精度定量监测,再结合激光雷达的三维点云数据进行整体形态建模,不仅能够有效弥补单一技术的不足,还可实现对局部和整体变形的同步监控。这种技术融合的优势在于既保持了局部微小变形的高精度识别,又能快速获得全桥范围的三维几何信息,为桥梁安全评估、病害预警和养护决策提供更科学的数据基础。

二、激光雷达与全站仪精度对比及联合测量方法研究

在桥梁变形监测中,激光雷达与全站仪的精度对比是建立合理监测体系的重要基础。两者在测量原理上的差异决定了其精度表现存在明显不同。全站仪通过精密的角度观测和高稳定性电子测距技术,实现对空间目标的高精度定位,单点观测误差可控制在毫米级别,非常适用于需要精确控制的关键构件和局部变形分析。激光雷达则依靠高速激光脉冲扫描和回波信号处理获取三维点云,具备一次获取海量数据的能力,点云密度可达每平方米上百万个测点,在全桥范围内实现连续空间信息提取。然而,由于激光束发散角、表面反射率变化以及环境干扰的影响,其单点精度相对低于全站仪,在微小位移量的监测中存在误差积累的风险。

在工程应用中,单独依赖某一种测量技术难以兼顾高精度与高效率,因此提出激光雷达与全站仪的联合测量方法成为优化方案。具体实施过程中,可利用全站仪在结构关键节点上布设高精度控制点,作为点云数据的空间参考基准,并通过多次观测提高重复性与稳定性。采用激光雷达在桥梁全范围内进行高密度扫描,通过三维点云重建提取整体几何形态与变形趋势。利用全站仪提供的基准点对点云进行坐标系统一与误差校正,有效克服激光雷达在单点精度上的不足,从而兼顾大范围三维数据获取与局部高精度监测的双重需求。这种数据融合的方式不仅提升了变形分析的可靠性,也避免了传统单一测量模式下因点位不足或数据离散导致的监测盲区问题。

为了验证联合测量方法的有效性,工程实例中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工况下两种技术的精度表现,结果显示该方法在提高空间整体测绘效率的同时,保持了对微小形变的识别能力。通过在桥梁主梁、塔柱等关键部位设置控制点,全站仪获得的毫米级精度与激光雷达的高密度点云相结合,可在三维空间中完整反映结构的整体变形与局部细节。点云数据经过误差模型修正后,其整体测量精度显著提升,能够满足大跨度桥梁变形监测对高精度与高时效性的双重要求。这一研究表明,联合测量方法不仅优化了监测流程,也为桥梁结构安全评估和数据分析提供了更为可靠的技术支撑。

三、激光雷达与全站仪联合测量在桥梁监测中的应用成效

在桥梁变形监测工程中,激光雷达与全站仪联合测量技术展现出显著的应用成效。通过在关键构件位置布设高精度控制点,全站仪能够提供毫米级的空间基准数据,保证监测体系的整体精度。结合激光雷达的大范围三维扫描能力,可以在一次观测中获取全桥高密度点云数据,构建完整的几何模型。在这一过程中,全站仪提供的高精度基准点为点云数据提供统一的坐标参考,有效避免因多次扫描拼接或设备系统误差造成的整体偏移问题。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获取局部高精度变形数据,还能实现整体空间形态的连续监测,大幅提升桥梁监测的数据完整性和可视化水平。

在实际工程应用中,该联合测量方法在多种工况条件下均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对于高架桥梁、斜拉桥或悬索桥等大型复杂结构,激光雷达的高效扫描优势使得全桥数据获取速度显著提高,而全站仪的精确控制点布设确保了点云数据在高精度坐标系中的一致性。通过对比不同荷载工况下的点云模型,可以直观反映桥梁整体的变形趋势和局部受力响应特征。此外,联合测量模式在数据后处理阶段也具有明显优势,通过融合全站仪的定量观测与激光雷达的空间建模结果,可实现多维度、多尺度的综合分析,减少传统单一方法在数据离散性、噪声干扰等方面的局限性,提高了监测结论的可信度。

在长期监测项目中,该技术在数据积累与动态分析方面的优势愈加突出。借助激光雷达与全站仪的协同作用,可以实现跨时间段的多期数据对比分析,构建桥梁的变形时序曲线,为识别异常变形和潜在结构病害提供依据。三维点云与高精度控制点的结合,使得变形趋势能够以图形化方式直观呈现,辅助工程人员快速定位潜在风险区域并制定针对性的养护策略。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该联合测量方法能够同时满足高精度和高效率的监测要求,在桥梁安全评估、运维管理和健康监测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和推广意义。

结语:

激光雷达与全站仪的联合测量在桥梁变形监测中的应用展现出高效与高精度兼备的显著优势。全站仪在关键控制点的毫米级精度与激光雷达的大范围三维点云采集相互补充,实现了对桥梁整体形态与局部细微变形的同步监测。该方法有效提升了监测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为桥梁安全评估和养护决策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持。研究结果表明,该技术在工程实践中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志强.激光雷达技术在桥梁变形监测中的应用研究[J].测绘科学 2021,46(2):115-120.

[2]刘海峰.全站仪在大跨度桥梁精密测量中的精度分析[J].测绘工程,2020,29(4):88-93.

[3]陈建华.激光雷达与全站仪联合测量在结构变形监测中的应用[J].测绘通报,2022,34(6):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