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房地产项目管理中的建筑工程质量控制

作者

邹健

身份证号码:430203198902130215

一、房地产项目管理中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多元价值

(一)保障居住安全,维护民生权益

建筑工程质量的核心价值在于保障居住安全,这是房地产项目的“生命线”。在项目管理中强化质量控制,可从源头规避各类安全隐患:在主体结构施工中,通过严格把控钢筋强度、混凝土配比、模板支撑等关键环节,确保建筑具备足够的承重能力与抗震性能,抵御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在装饰装修阶段,通过细致管控防水工艺(如屋面、卫生间、外墙防水)、管线安装(如给排水管、燃气管、电线管)、门窗密封等细节,避免后期出现渗漏、管道堵塞、燃气泄漏、电路故障等安全问题;在配套设施建设中,通过规范电梯安装、消防系统调试、公共区域铺装等流程,保障居民日常使用安全。高质量的建筑工程不仅能为居民提供安全、舒适、耐用的居住环境,还能减少因质量问题引发的民生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切实保障业主的合法权益。

(二)优化成本结构,提升项目效益

有效的质量控制并非增加成本,而是通过规避浪费、提升效率实现成本优化与效益提升。传统项目管理中,若忽视过程质量管控,易出现“返工-修补-再返工”的恶性循环:如墙面抹灰空鼓需铲除重抹、防水失效需拆除重做、钢筋间距超标需返工调整,不仅直接增加材料采购与人工投入,还会导致项目延期,产生逾期交房违约金、资金占用利息、客户流失等间接成本。通过全周期质量控制,可提前发现并解决质量隐患,避免返工浪费——如在材料进场时剔除不合格建材,避免后期因材料质量引发的工程问题;在工序交接时严格验收,避免上一环节质量问题传递至下一环节。同时,高质量项目在市场中具有明显的“品质溢价”优势:消费者愿意为无质量隐患、居住体验好的项目支付更高房价,项目去化速度也更快,能有效缩短资金回笼周期,提升项目投资回报率,实现“质量-效益”的良性循环。

(三)塑造企业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

在房地产行业同质化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建筑工程质量已成为企业品牌差异化的核心标志。注重质量控制的房地产企业,可通过持续输出优质项目积累“品质可靠”的市场口碑:如某企业通过严格的质量管控,实现项目交付“零渗漏、零结构隐患”,会形成“买该企业房子放心”的消费者认知,吸引更多潜在客户;通过业主的口碑传播,还能降低营销成本,提升品牌影响力。此外,优质项目还能为企业带来更多合作机会——如与优质建材供应商、施工团队建立长期合作,形成稳定的产业链协同关系;在政府保障性住房、城市更新项目等招标中,凭借良好的质量业绩获得优先选择权。

二、房地产项目管理中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现存问题

(一)前期规划缺乏系统思维,质量标准与衔接机制缺失

部分房地产项目在前期规划阶段,未将质量控制纳入系统规划,导致后续质量管控缺乏方向与依据。一是设计阶段与质量需求脱节:设计单位过度关注建筑外观与空间布局,忽视施工可行性与质量保障——如图纸中管线排布冲突、节点标注模糊、构件尺寸不合理,导致施工单位需频繁变更设计,增加质量管控难度;部分设计未考虑当地气候、地质条件,如在多雨地区未强化外墙防水设计,在地震高发区未优化结构抗震细节,为后期质量问题埋下隐患。二是质量计划缺乏针对性:未结合项目定位(如刚需盘、改善盘、高端盘)制定差异化质量标准,如高端盘未强化装修细节质量要求,刚需盘未突出主体结构安全管控重点;质量目标多为“符合国家标准”的笼统表述,未分解为可执行、可考核的具体指标(如混凝土强度达标率、防水渗漏率、墙面平整度误差范围),导致质量控制无明确抓手。

(二)施工过程管控粗放,关键环节与细节把控不足

施工阶段是建筑工程质量形成的关键环节,当前部分项目的过程管控仍处于粗放状态,存在诸多漏洞。一是材料管控体系不完善:未建立供应商准入机制,建材采购依赖“低价中标”,导致劣质钢筋、过期水泥、不合格防水材料等流入施工现场;材料进场验收流于形式,未按规定抽样送检,或送检样品与实际使用材料不一致;材料现场存储不规范,如水泥受潮结块、钢筋锈蚀、防水材料暴晒老化,导致材料性能下降,影响工程质量。二是关键工序监管缺位:对混凝土浇筑、钢筋绑扎、防水施工、主体结构拆模等关键工序,未实行全程旁站监督,施工人员为赶进度简化工艺——如混凝土振捣不密实、钢筋间距超标、防水卷材搭接长度不足;未实行“样板引路”制度,直接大面积施工,导致质量问题批量出现。三是细节工程质量失控:对墙面抹灰、地面找平、门窗安装、管线预埋等细节环节,缺乏专项质量标准与验收流程;如墙面抹灰厚度不均导致空鼓开裂,门窗密封胶施工不规范导致渗漏,管线预埋位置偏差导致后期开槽破坏防水层,这些细节问题虽不直接影响结构安全,但严重影响居住体验。四是分包管理混乱:将工程拆分给多个分包单位,各分包单位之间缺乏协调机制,工序衔接不畅——如水电施工与墙面装修不同步,导致墙面装修完成后需重新开槽布管;分包单位质量责任不明确,出现问题时相互推诿,难以追溯责任。

(三)监管机制协同不足,责任落实与考核激励缺位

房地产项目质量控制涉及建设、施工、监理、设计、检测等多主体,当前各主体之间协同不足,监管机制存在明显短板。一是监理单位履职不到位:部分监理单位受利益驱动,与施工单位串通,对质量隐患视而不见;监理人员数量不足或专业能力欠缺,无法覆盖所有施工环节,巡检频次与深度不够;监理报告流于形式,未如实反映质量问题,甚至篡改验收数据,失去监管作用。二是建设单位内部管控弱化:质量管控部门权限不足,难以制衡“赶进度、降成本”的短期目标,如为按期交房,允许施工单位简化质量工序;质量管控人员专业能力不足,无法识别复杂的质量隐患;内部质量验收流程不规范,存在“走过场”现象。三是多主体协同机制缺失:建设、施工、监理、设计单位之间缺乏常态化沟通平台,设计变更信息未及时传递,导致施工与设计脱节;第三方检测机构独立性不足,检测结果受建设单位或施工单位干预,无法客观反映工程质量;各主体质量责任划分模糊,出现质量问题时相互扯皮,如建设单位推给施工单位,施工单位推给监理单位,监理单位推给设计单位,难以落实责任。四是考核激励机制不完善:缺乏针对质量管控的考核体系,对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考核多以进度、成本为主,质量指标权重过低;未设立质量奖励基金,对质量优秀的团队缺乏激励,对质量不合格的团队处罚力度不足,难以激发各主体的质量意识。

三、房地产项目管理中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优化策略(一)构建全周期规划体系,明确质量标准与衔接机制

前期规划是质量控制的基础,需建立“设计-计划-招标-准备”协同的全周期规划体系。一是优化设计阶段质量管控:要求设计单位结合项目定位、当地气候、地质条件及施工工艺,优化设计方案,提升图纸可施工性;组织施工、监理、检测单位参与设计评审,重点审查结构安全、管线排布、防水设计等关键内容,提前发现并解决图纸问题;对复杂项目(如超高层建筑、装配式建筑)引入设计优化咨询机构,确保设计方案既满足功能需求,又符合质量标准。二是制定差异化质量计划:结合项目定位制定质量目标,如刚需盘重点保障主体结构安全与基础功能质量,改善盘与高端盘额外强化装修细节、配套设施质量;将质量目标分解为具体指标(如混凝土强度达标率 ≈98% 、防水渗漏率 ⩽0.1% 、墙面平整度误差 ⩽3mm ),纳入项目管理考核体系;明确各阶段质量管控重点,如地基阶段重点监控地基承载力,主体阶段重点监控钢筋与混凝土质量,装修阶段重点监控防水与管线安装。

(二)强化全过程精细化管控,筑牢质量安全防线

施工阶段需通过精细化管控,实现“材料-工序-细节-分包”全环节质量可控。一是完善材料全链条管控:建立供应商准入与动态评价机制,优先选择质量稳定、信誉良好的供应商,签订质量保证协议;材料进场时实行“双人验收”,查验合格证、检测报告,并按规范抽样送检,不合格材料严禁入场;现场存储按材料特性分类管理,如水泥存入防雨防潮仓库,钢筋采用防雨棚覆盖,防水卷材避免暴晒,定期检查材料状态,防止变质;材料使用前进行二次核查,确保使用材料与送检样品一致。二是严格关键工序与细节管控:实行“样板引路”制度,对混凝土浇筑、钢筋绑扎、防水施工、门窗安装等关键工序,先制作工艺样板,验收合格后再大面积施工;对关键工序实行全程旁站监督,由建设单位质量管控人员与监理人员共同在场,记录施工过程参数(如混凝土浇筑时间、振捣次数、钢筋绑扎间距);对细节工程制定专项质量标准,如墙面抹灰实行“三遍成活”,门窗密封胶施工要求“连续均匀、无气泡”,管线预埋要求“位置准确、固定牢固”,并通过“三检制”(自检、互检、交接检)层层验收,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工序。三是规范分包协同管理:建立分包单位准入与考核机制,选择专业能力强、信誉好的分包单位;明确各分包单位的质量责任与工序衔接要求,如水电分包需在墙面装修前完成管线预埋,装修分包需保护好已安装管线;定期组织分包单位协调会议,解决施工中的交叉冲突问题;实行“分包工程联检”制度,建设单位、总包单位、监理单位共同参与分包工程验收,确保分包质量符合整体要求。

(三)完善全主体协同监管机制,压实质量责任

建立多主体协同的监管体系,明确责任边界,形成管控合力。一是强化监理单位监管责任:建立监理单位考核评价体系,从巡检频次、验收规范性、隐患整改跟踪、报告真实性等维度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监理费用挂钩;要求监理单位按规定提交质量月报、周报及关键工序验收报告,对重大质量隐患需24 小时内上报建设单位;配备足够数量的专业监理人员,确保每个关键工序都有监理在场,严禁监理人员兼职或脱岗;对监理单位失职导致的质量问题,追究其经济责任与法律责任。二是提升建设单位内部管控能力:赋予质量管控部门“一票否决权”,在发现重大质量隐患时可暂停施工,不受进度、成本目标干预;配备专业质量管控团队,团队成员需具备建筑结构、材料、施工等多领域知识,能识别复杂质量隐患;建立内部质量验收流程,对主体结构、防水工程等关键环节实行“三级验收”(施工单位自检、监理验收、建设单位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阶段。三是构建多主体协同平台:建立建设、施工、监理、设计、检测单位的常态化沟通机制,通过周例会、月例会共享质量信息,及时解决质量问题;引入独立第三方检测机构,对工程质量进行随机抽检,检测结果直接向建设单位负责,不受其他主体干预;建立质量责任追溯体系,通过BIM 模型、施工日志、验收记录等,记录各环节质量责任人,出现问题时可精准追溯,避免责任推诿。四是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将质量指标纳入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考核体系,质量权重不低于 30% ,质量优秀的团队可获得质量奖励基金(如合同金额的 1%-2% );对质量不合格的团队,除要求返工外,还需扣除质量保证金,并纳入企业黑名单,限制未来合作。

结束语

房地产项目管理中的建筑工程质量控制是一项贯穿全周期、涉及多主体、融合多技术的系统工程,其核心在于将质量意识融入项目规划、施工、监管、运维的每一个环节,通过“前期科学规划、过程精细管控、多方协同监管、技术创新赋能、人员能力提升”,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质量管控体系。通过持续优化质量控制策略,不仅能为居民提供更安全、舒适、耐用的居住产品,还能推动房地产企业提升品牌竞争力,促进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为实现“住有优居”的民生目标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姜雪.精细化管理在房地产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住宅与房地产,2024,(34): 109-111.

[2]何标.精细化管理在房地产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探究[J].大众标准化,2024,(06): 160-162.

[3]周爱秋.试析精细化管理在房地产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新城建科技,2024,33(02):194-196.

[4]喻甜香.建筑工程管理在房地产项目建设中的应用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21,(27):55 -56.

[5]赵培杰.精细化管理在房地产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探究[J].冶金与材料,2020, 40(05):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