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幼儿园"农耕文化 + 跨学科"课程体系设计
吴东涛
昆山市周庄龙亭幼儿园
一、农村幼儿园 "农耕文化 + 跨学科" 课程设计依据
(一)幼儿发展需求
幼儿处于认知发展的关键阶段,对身边的自然事物充满好奇,农作物种植活动能为幼儿提供直接感知、亲身体验的机会,符合幼儿 “ 做中学”“ 玩中学” 的学习特点。通过参与播种、浇水、施肥、收获等种植环节,幼儿可直观观察植物生长变化,发展观察力与想象力;同时,种植活动中的合作分工能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与责任感,这些均与幼儿全面发展的需求高度契合。此外,农耕文化中蕴含的勤劳、节俭、尊重自然等价值观,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品德养成,满足幼儿情感与品德发展的需求。
(二)本土文化传承需求
农耕文化是农村地区长期发展形成的文化瑰宝,承载着当地的历史传统与生活智慧,是农村幼儿文化认同形成的重要根基。当前,城市化进程加快,部分年轻一代对农耕文化的认知逐渐淡化,农村幼儿园作为本土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有责任将农耕文化融入课程。以农作物种植活动为载体,能让幼儿在亲近自然、参与农耕实践的过程中,了解本土农作物种类、传统种植方法及相关习俗,感受农耕文化的独特价值,从而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与热爱,实现农耕文化的代际传承。
(三)跨学科教育理念要求
跨学科教育理念强调打破学科界限,通过整合多学科知识与方法,帮助学习者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与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教育阶段虽未明确划分学科,但可借助跨学科思路,将语言、科学、艺术、健康等领域的教育目标融入农耕主题活动中。例如,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幼儿可学习与植物相关的科学知识,用语言描述植物生长变化,通过绘画、手工表现农作物形态,在劳动中锻炼肢体协调能力,这种多领域融合的学习方式,能更好地满足幼儿全面发展的需求,也符合现代幼儿教育的发展趋势。
二、农村幼儿园 "农耕文化 + 跨学科" 课程体系构建框架
(一)课程目标设计
课程目标需兼顾农耕文化传承与幼儿全面发展,从认知、能力、情感三个维度设定。在认知维度,引导幼儿了解本土常见农作物的生长特性、传统种植流程及相关农耕习俗,初步感知农耕文化与生活的联系;在能力维度,通过种植实践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及简单问题解决能力;在情感维度,激发幼儿对自然的热爱、对农耕劳动的尊重,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同时,目标设计需符合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水平,小班侧重引导幼儿感知农耕活动的乐趣,中班注重培养幼儿的动手实践能力,大班则强调幼儿对农耕文化的理解与表达。
(二)课程内容整合
以农作物种植活动为主线,整合多领域内容形成课程模块。科学领域围绕植物生长变化、土壤与水分的作用、节气与种植的关系等展开,帮助幼儿积累科学认知;语言领域通过讲述农耕故事、描述种植过程、创编农作物相关儿歌等,提升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艺术领域引导幼儿用绘画、手工、音乐等形式表现农作物形态、农耕场景,发展审美与创造力;健康领域结合种植劳动,培养幼儿良好的劳动习惯与肢体协调能力,渗透健康饮食知识;社会领域则通过种植活动中的分工合作,引导幼儿理解劳动的价值,学习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此外,还需融入本土农耕文化元素,如介绍本地传统农具、讲解农作物相关的民俗节日等,丰富课程文化内涵。
(三)课程实施方式
课程实施以幼儿主动参与为核心,采用多样化的活动形式。一是实践体验活动,为幼儿提供专属种植区域,让幼儿全程参与播种、管理、收获等环节,在亲身体验中获得直接经验;二是主题探究活动,围绕特定农作物或农耕主题开展系列探究,如 “ 小麦的一生” “ 秋天的果实” 等,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深化认知;三是文化渗透活动,通过邀请农村长辈讲解农耕经验、展示传统农具、组织农耕文化展览等,让幼儿近距离感受农耕文化;四是家园协同活动,鼓励家长参与幼儿种植实践,如与幼儿共同打理家庭小菜园、分享家庭农耕故事等,形成家园共育合力,延伸课程教育效果。
三、农村幼儿园 "农耕文化 + 跨学科" 课程实施保障策略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关键,需提升教师对农耕文化的认知与跨学科教学能力。幼儿园可组织教师参与农耕文化培训,邀请农业专家、本土文化传承人讲解农耕知识与习俗;开展跨学科教学研讨活动,帮助教师掌握课程整合方法,学会将多领域目标融入农耕主题活动;鼓励教师深入田间地头调研,积累农耕实践经验,确保能有效指导幼儿开展种植活动。同时,建立教师学习交流平台,促进教师之间分享课程实施经验,共同解决课程推进中的问题,提升整体教学水平。
(二)完善课程资源支持
充分利用农村本土资源,为课程实施提供物质与环境支持。在园内开辟专门的种植园区,根据幼儿活动需求划分区域,配备适合幼儿使用的种植工具与灌溉设备;收集本地传统农具、农作物种子、农耕文化图片等,建立农耕文化资源角,为幼儿提供直观的认知材料;加强与当地农户、农业合作社的合作,争取获得农作物种植技术指导与资源支持,如获取优质种子、了解最新种植方法等。此外,还可利用农村自然环境,组织幼儿到田间观察农作物生长,让课程走出园区,拓展幼儿学习空间。
(三)建立课程评价机制
构建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全面评估课程实施效果与幼儿发展情况。评价内容包括幼儿在农耕活动中的参与度、认知提升、能力发展及情感态度变化,如幼儿是否能主动参与种植劳动、是否了解农作物生长知识、是否能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等;同时评价课程目标的达成度、课程内容的适宜性及实施方式的有效性。评价方式采用观察记录、幼儿作品分析、教师反思、家长反馈等多种形式,避免单一的结果性评价。通过定期评价,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与实施策略,确保课程始终符合幼儿发展需求与农耕文化传承目标。
结束语
农村幼儿园 “ 农耕文化 + 跨学科” 课程体系的设计,是立足本土资源、创新幼儿教育内容的重要尝试。以农作物种植活动为载体,既能让幼儿在实践中获得全面发展,又能实现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为农村幼儿园课程特色化发展提供了可行路径。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需始终围绕幼儿发展需求,不断优化课程目标、内容与实施方式,同时加强师资、资源与评价机制的保障,确保课程落地见效。
参考文献
[1]吕惠康, 梁日强, 顾增杰, 张更娥. 学科融合视角下智能制造工程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的理论基础和方案设计[J]. 装备制造技术, 2025, (06):69-72.
[2]曹权玺, 王建华, 谭嫄嫄. 基于人工智能的跨学科“ 交互设计” 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研究[J]. 印刷与数字媒体技术研究, 2025, (03): 229-237.
[3]邹娟, 周媛, 唐时顺. 跨学科视角下的平面广告设计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 美术教育研究, 2024, (22): 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