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水利工程防洪减灾体系构建与应对策略

作者

梁凤杰

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水利事业发展中心 025550

一、水利工程防洪减灾体系构建的重要性与现存短板

(一)体系构建的重要性:保障安全与稳定发展

水利工程防洪减灾体系的构建,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的根本需求。从民生安全看,完善的体系能通过提前预警、科学调度水利工程,有效削减洪峰、延缓洪水推进,为人员转移、财产疏散争取时间,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从农业生产看,体系可通过调控灌溉渠道、水库水位,在汛期抵御洪水淹没农田,在汛后及时排水恢复耕种,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从城市与流域发展看,体系能降低城市内涝、河道溃堤风险,避免基础设施(如道路、管网、电力)因洪水损毁,为城市正常运转与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安全保障,同时减少灾害后的重建成本,提升区域抗风险能力。

(二)现存短板:工程与非工程协同不足

当前防洪减灾体系存在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协同不足的突出短板。一方面,部分地区过度依赖工程措施(如水库、堤防),忽视非工程措施的预警、应急作用,导致“重建设、轻管理”——如水库虽具备拦洪能力,但缺乏与气象预警、洪水预报的联动,无法根据实时雨情动态调整蓄水与泄洪计划,可能错过最佳调度时机;另一方面,非工程措施建设滞后,如洪水监测站点密度不足,难以精准掌握流域内洪水演进情况,预警信息传递渠道单一,偏远地区居民难以及时获取预警;同时,工程与非工程数据不互通,如水库水位数据未与应急管理部门共享,导致应急响应缺乏精准数据支撑,影响应对效率。

二、水利工程防洪减灾体系的核心构建路径

(一)工程体系构建:强化“拦、疏、排”立体防御

工程体系是防洪减灾的基础,需构建“拦蓄洪水、疏导河道、排除内涝”的立体防御网络。在拦蓄环节,优化水库与塘坝的布局与功能,根据流域洪水特征,确定不同水库的防洪库容与调度优先级——如上游水库侧重拦蓄洪峰,削减洪水流量;中游水库侧重调蓄洪水,延缓洪水向下游推进;同时,对老旧水库进行除险加固,提升坝体强度与泄洪设施可靠性,避免溃坝风险。在疏导环节,整治河道与堤防,清理河道内淤积泥沙、违章建筑,拓宽行洪通道,提升河道过流能力;加固堤防工程,根据流域洪水等级确定堤防高度与强度,重点加强城市段、人口密集段堤防的防护,防止洪水漫堤。在排涝环节,完善城市与农村排涝系统,建设雨水管网、排涝泵站,在地势低洼区域修建滞涝湖泊或湿地,增强雨水调蓄与快速排出能力,减少城市内涝与农田积水。

(二)非工程体系构建:完善“监测-预警-应急”全链条

非工程体系是防洪减灾的关键支撑,需完善“监测、预警、应急”全链条非工程措施,提升灾害应对的主动性与精准性。在监测环节,构建全域覆盖的监测网络,整合气象站、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数据,增设无人机、卫星遥感监测设备,实时采集雨情、水情、工情(如水库水位、堤防状态)数据,确保对流域内洪水动态的全面掌握;同时,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监测数据的自动采集与传输,减少人工干预误差。在预警环节,建立分级预警机制,根据降雨量、洪水流量、水位涨幅划分预警等级(如蓝色、黄色、橙色、红色),明确不同等级对应的响应措施;拓宽预警信息传递渠道,通过短信、微信公众号、乡村大喇叭、应急广播等方式,确保预警信息快速传递至流域内所有居民,尤其是偏远地区群众。在应急环节,制定标准化应急响应预案,明确不同灾害等级下的人员转移路线、物资储备地点、抢险队伍调度方案;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库,储备救生衣、冲锋舟、沙袋、抽水设备等抢险物资,定期检查更新,确保应急时可用。

三、水利工程防洪减灾体系的应对策略与保障措施

(一)应对策略:动态调度与精准响应

基于完善的防洪减灾体系,需实施“动态调度、精准响应”的应对策略。在洪水来临前,结合气象预警与水文监测数据,提前调度水利工程——如水库提前预泄腾出库容,为拦蓄洪水做准备;堤防管理单位提前组织人员巡查,排查隐患并加固薄弱环节。在洪水发生时,动态调整调度方案,根据实时雨情、水情变化,优化水库泄洪流量、河道行洪路线,避免单一工程超负荷运行;同时,根据预警等级启动精准应急响应,如红色预警时立即组织危险区人员全部转移,橙色预警时做好物资调配与抢险队伍集结,确保响应措施与灾害强度匹配。在洪水退后,及时开展灾情评估与灾后恢复,组织排水设备清除城市与农田积水,检查水利工程受损情况并修复,指导居民与农户恢复生产生活,减少灾害后续影响。

(二)保障措施:完善法规与标准体系

法规与标准体系是防洪减灾体系落地的制度保障。行业主管部门需完善防洪减灾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级政府、部门与企业的防洪责任,规定水利工程建设、调度、维护的法律要求,对未履行防洪职责、擅自更改工程调度计划导致灾害损失的行为,明确处罚措施,确保各项工作有法可依。同时,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如洪水监测数据采集标准、预警等级划分标准、应急响应流程标准、工程调度技术规范,确保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防洪减灾工作统一规范,避免因标准不统一导致的协同障碍;针对特殊区域(如城市建成区、生态敏感区)制定专项防洪标准,提升标准的适配性与针对性。

(三)保障措施:强化科技支撑与人才培养

科技支撑与人才培养是提升防洪减灾能力的核心动力。在科技支撑方面,推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在防洪减灾中的应用,如利用大数据分析历史洪水数据,构建洪水预报模型,提升预报精度与提前量;开发流域防洪减灾智能调度平台,整合监测、预警、调度、应急功能,实现“数据-决策-执行”的自动化联动;利用 AI 技术分析堤防巡查图像,自动识别裂缝、管涌等隐患,减少人工巡查盲区。在人才培养方面,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通过高校课程设置、在职培训,培养具备水文气象、工程调度、应急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定期组织防洪减灾实战演练,提升工作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与协同配合能力;邀请专家开展专题讲座,更新工作人员的灾害应对理念与技术知识,确保人才能力适配防洪减灾工作的新需求。

结束语

水利工程防洪减灾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统筹工程、非工程与协同机制,实现“拦蓄、疏导、预警、应急”的全链条防控。当前,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复杂灾害形势,防洪减灾工作需突破传统模式局限,通过完善立体工程网络、强化非工程措施、构建协同机制,提升应对的主动性与精准性。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将深度融入防洪减灾体系,推动工作向“智慧防洪”方向发展,为流域安全与社会稳定提供更坚实的保障,助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防洪减灾目标。

参考文献

[1]葛燕.基于 GIS 技术的水利工程防洪减灾决策支持系统的构建[J].中国品牌与防伪,2024,(11):134-136.

[2]张庆.水利信息化在防洪减灾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与实践[J].信息系统工程,2024,(09):114-116.

[3]徐振男.水利工程中的防洪减灾措施[A]2023 智慧城市建设论坛广州分论坛论文集[C].中国智慧城市经济专家委员会,中国智慧城市经济专家委员会,20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