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技术下的智能机械制造工艺探究
赵一冬
身份证号:142421197712300019
引言
随着智能制造技术在机械制造领域的深度渗透,传统依赖人工经验、单一工序管控、被动调整的制造工艺,已难以满足高端装备、定制化产品对工艺精度、响应速度及柔性生产的需求。在此背景下,探究智能制造技术支撑下的智能机械制造工艺,明确其特征、应用路径与优化方向,对提升机械制造精度、效率及柔性,增强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智能制造技术下智能机械制造工艺的应用现状与痛点
1.1 工艺与智能制造技术融合不深
部分制造企业虽引入物联网、工业机器人等技术,但未与制造工艺深度耦合。例如,数控加工设备虽具备数据采集功能,却未将实时切削参数与工艺优化模型联动,仅能完成基础自动化加工,无法根据材料硬度、刀具磨损状态动态调整切削速度与进给量;装配工序中,工业机器人仅执行预设动作,未与上游零件加工精度、下游检测数据互通,出现装配偏差时需人工介入调整,难以实现 “加工 - 装配 - 检测” 的智能闭环。技术与工艺的 “表层结合”,导致智能技术无法充分赋能工艺优化。
1.2 工艺智能决策能力不足
当前智能工艺多停留在 “数据采集 + 简单反馈” 层面,缺乏深度分析与自主决策能力。例如,零件加工过程中,虽能采集切削力、温度等数据,但未通过人工智能算法挖掘数据与工艺质量的关联,无法预判潜在偏差如刀具磨损导致的精度下降;生产调度中,工艺调整仍依赖人工判断,无法根据订单变化、设备状态自动优化工序顺序与工艺参数,导致生产响应滞后,难以适应定制化、多批次的生产需求。
1.3 工艺标准化与协同性欠缺
智能机械制造工艺涉及多工序、多设备、多数据来源,但部分企业缺乏统一的工艺标准与协同机制。不同车间的智能加工设备采用不同数据格式,导致工序间数据无法互通,工艺参数传递出现偏差;跨企业协作中,上游供应商的零件工艺数据与下游制造商的装配工艺标准不统一,出现 “零件合格但装配适配性差” 的问题。标准化缺失与协同不足,导致智能工艺难以形成全流程管控合力。
二、智能制造技术下智能机械制造工艺的核心特征与典型应用
2.1 智能机械制造工艺的核心特征
智能机械制造工艺以数据为核心纽带,具备三大核心特征:一是数据驱动的精准管控,通过物联网设备采集工艺全流程数据如设备运行参数、材料特性、加工精度,经算法分析转化为工艺优化指令,替代人工经验判断,减少精度波动;二是多工序协同联动,打破工序壁垒,实现加工、装配 、检测、运维数据互通,如加工工序的精度数据可直接指导装配工艺调整,检测数据可反向优化加工参数,形成闭环管控;三是动态自适应调整,依托人工智能算法实时分析工艺偏差诱因,自动调整参数,如刀具磨损时,系统可根据磨损数据同步优化切削速度与进给量,避免零件报废,提升工艺容错能力。
2.2 智能机械制造工艺的典型应用
在零件加工领域,智能切削工艺依托实时数据采集与算法优化,实现高精度加工。加工高强度合金零件时,传感器实时采集切削力、温度及刀具振动数据,人工智能模型分析数据后,自动调整切削参数,当检测到切削力过大时,降低进给量;当温度超标时,启动冷却系统并微调切削速度,确保零件精度与刀具寿命平衡。在复杂曲面加工中,结合数字孪生技术构建虚拟加工场景,提前模拟不同工艺参数下的加工效果,选择最优路径后同步至实体设备,减少试切次数,缩短生产周期。在装配领域,智能协同装配工艺通过多设备联动与数据互通,提升装配精度与效率。汽车发动机装配中,工业机器人搭载视觉识别与力控传感器,实时采集零件定位数据与装配力数据,与预设工艺标准比对,若零件存在微小偏差,机器人自动调整装配角度;若装配力超出阈值,立即暂停并分析原因如零件尺寸偏差或装配顺序错误,避免强行装配导致零件损坏。装配数据可实时反馈至上游加工工序,优化零件加工精度,提升装配适配性。在检测领域,智能闭环检测工艺实现检测、分析、优化的实时联动。零件表面缺陷检测中,机器视觉系统快速识别划痕、凹陷等缺陷,将缺陷位置、尺寸数据传输至工艺优化模块,分析缺陷与加工参数的关联如表面粗糙度超标可能源于切削速度不足,并自动生成加工参数调整建议,同步至加工设备,实现检测即优化,减少同类缺陷重复出现。
三、智能制造技术下智能机械制造工艺的优化策略
为推动智能机械制造工艺高效落地,需针对融合深度、决策能力、协同性等痛点,从技术耦合、决策体系、标准化建设三方面制定优化策略,构建全流程智能工艺体系。
3.1 推动工艺与智能制造技术深度耦合
制造企业需打破技术与工艺的表层结合,构建技术赋能工的深度融合机制。一方面,针对核心工艺环节如切削、装配,选择适配的智能制造技术,加工工艺可集成物联网传感器与人工智能算法,实现参数实时优化;装配工艺可结合机器人力控技术与数字孪生,模拟装配过程并优化路径。搭建统一的数据中台,打通工艺全流程数据链路,如将加工设备的运行数据、检测系统的质量数据、管理系统的订单数据纳入中台,通过数据关联分析,实现订单需求、工艺参数、设备调整的精准匹配,避免技术与工艺脱节。
3.2 构建工艺智能决策体系
提升工艺的自主决策能力,需从算法模型与数据积累两方面发力。企业可联合科研机构开发针对性算法模型,针对加工工艺,开发参数、质量关联模型,通过历史数据训练,实现偏差预判与参数自动调整;针对生产调度,开发订单、设备、工艺优化模型,根据订单优先级、设备状态自动生成最优工艺路线。建立工艺数据库,分类存储不同材料、不同产品的工艺参数与质量数据如高强度钢的切削参数、精密零件的装配标准,为算法模型提供数据支撑,逐步提升决策准确性与响应速度。
3.3 完善工艺标准化与协同机制
企业需制定智能工艺的统一标准,明确数据格式、参数阈值、协同流程,规范各设备的数据采集频率与格式,统一零件加工精度的判定标准,确保工序间数据互通无偏差。在跨企业协同中,牵头建立行业级工艺标准联盟,联合上下游企业制定协同工艺规范,实现供应商、制造商、服务商的工艺数据共享与标准统一。
结语
智能制造技术下的智能机械制造工艺,是机械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载体,其数据驱动、协同联动、动态自适应的特征,彻底重塑了传统工艺的管控模式。本文通过分析智能工艺的应用现状与痛点,明确其核心特征与典型应用,提出技术耦合、决策体系构建、标准化协同的优化策略,得出以下结论,智能工艺的深度应用可突破传统工艺精度波动大、响应慢的局限,实现制造全流程的精准与高效;构建技术、工艺、决策的智能闭环,是工艺升级的关键路径。
参考文献
[1]孙瑞雪.智能制造技术在汽车制造中的应用与机械工艺优化[J].汽车维修技师,2025,(18):112-113.
[2] 江 莉 , 蒋 蓓 , 胡 显 威 , 等 . 智 能 制 造 技 术 下 的 智 能 机 械 制 造 工 艺 探 究 [J]. 塑 料 包装,2025,35(04):132-134+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