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低碳混凝土的配合比优化及力学性能与耐久性研究
符高琢
身份证号码:460003198510285415
一、引言
混凝土作为建筑行业最基础的结构材料,其生产过程的高能耗、高碳排放问题已成为制约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瓶颈。其中,水泥作为混凝土的核心胶凝材料,其生产不仅消耗大量石灰石、煤炭等资源,每生产 1 吨水泥还会排放约 0.8 吨二氧化碳,占全球人为碳排放总量的 8% 左右。随着“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推进,研发绿色低碳混凝土技术成为建筑材料领域的重要课题。
绿色低碳混凝土的核心逻辑是通过减少水泥用量、利用工业固废替代、优化配合比设计等手段,在降低碳排放的同时保障甚至提升材料性能。目前,行业内已广泛尝试将粉煤灰、矿渣等工业固废作为矿物掺合料替代水泥,但多集中于单一掺合料的效果研究,对多掺合料协同作用、再生骨料与胶凝材料适配性等关键问题的探索仍不够系统。
二、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2.1 原材料选择
·胶凝材料:选用 P·O42.5 普通硅酸盐水泥,其凝结时间、强度发展等性能符合通用水泥标准,作为基础胶凝材料;选用Ⅱ级粉煤灰,其颗粒细小、形态圆润,具有良好的火山灰活性与形态效应;选用 S95 级矿渣粉,该材料经水淬处理后活性较高,可与水泥水化产物发生二次反应;辅以少量硅灰,利用其高比表面积与高活性改善混凝土微观结构。
·骨料:粗骨料采用天然碎石与再生粗骨料,其中再生粗骨料由废弃混凝土构件破碎、筛分、清洗后制得,通过预处理去除表面附着的砂浆与杂质,提升其与水泥浆体的相容性;细骨料选用机制砂,控制其细度模数与石粉含量,确保混凝土工作性与强度发展平衡。
·外加剂:采用聚羧酸高效减水剂改善混凝土流动性,减少拌合用水量;复配少量引气剂,引入均匀分布的微小气泡,提升混凝土抗冻性与抗渗性。
2.2 试验设计与方法
·配合比设计:采用 L9(34) )正交试验方案,选取粉煤灰掺量、矿渣掺量、再生骨料替代率、水胶比为核心影响因素,每个因素设置三个水平梯度。以混凝土 28 天抗压强度、抗折强度作为力学性能评价指标,以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碳化性能作为耐久性评价指标,通过极差分析确定各因素影响主次顺序及最优配合比组合。
·性能测试:力学性能测试依据《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进行,制作标准试件并经标准养护后,测试不同龄期的抗压、抗折强度;耐久性测试参照《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采用RCM 法测定氯离子扩散系数,通过碳化试验箱模拟碳化环境,定期测定碳化深度;微观分析采用 X 射线衍射仪分析水化产物组成,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混凝土内部微观结构与界面过渡区形态。
三、配合比优化结果与分析
3.1 正交试验结果综合分析
正交试验结果显示,各因素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从力学性能来看,水胶比是影响抗压强度的最主要因素,随着水胶比增大,混凝土强度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这是因为过多水分会在硬化后形成孔隙,降低结构密实度。
从耐久性来看,粉煤灰掺量的影响最为突出。粉煤灰的火山灰反应能消耗水泥水化生成的氢氧化钙,生成更多的水化硅酸钙凝胶,细化孔隙结构,从而降低氯离子渗透速率。矿渣掺量与再生骨料替代率的影响相对温和,矿渣的二次反应可辅助改善抗渗性,而再生骨料的孔隙特征需通过胶凝材料体系优化来弥补。综合力学性能与耐久性指标,确定最优配合比为:粉煤灰掺量 30% 、矿渣掺量 20% 、再生骨料替代率 50% 、水胶比 0.36
3.2 单因素影响规律探讨
·矿物掺合料协同效应:粉煤灰与矿渣复掺时表现出良好的协同作用。粉煤灰的形态效应可改善混凝土工作性,为矿渣的二次反应提供充足空间;
矿渣的高活性则能弥补粉煤灰早期强度发展缓慢的不足,二者搭配使用可实现强度与耐久性的同步提升。当二者总掺量控制在 50% 左右时,既能大幅减少水泥用量,又能保证混凝土性能稳定。
·再生骨料适配性优化:再生骨料表面粗糙且存在微裂纹,与水泥浆体的界面粘结性能弱于天然骨料。通过控制再生骨料替代率不超过 50% ,并采用预处理工艺去除表面疏松砂浆,同时调整胶凝材料体系的流动性与粘结性,可有效改善界面过渡区结构,减少因骨料特性导致的性能损失。
·水胶比调控作用:水胶比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密实度与水化程度。过低的水胶比会导致混凝土工作性差、振捣不密实,反而降低强度;过高的水胶比则会增加孔隙率,削弱力学性能与耐久性。通过外加剂复配与骨料级配优化,可在适宜水胶比下兼顾工作性与密实度。
四、力学性能与耐久性研究
4.1 力学性能表现
最优配合比下的绿色低碳混凝土,其力学性能可满足中高强度混凝土设计要求。从强度发展规律来看,早期强度增长相对缓慢,这是由于矿物掺合料的火山灰反应滞后于水泥水化;但随着龄期延长,强度持续提升,28 天抗压强度可达到 C40 混凝土标准,抗折强度也能满足结构承载对韧性的要求。
4.2 耐久性提升效果
·抗氯离子渗透性能:最优配合比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扩散能力显著优于普通混凝土。这是因为矿物掺合料的火山灰反应消耗了游离氢氧化钙,减少了易溶盐类,同时细化了孔隙结构,使氯离子渗透通道更加曲折,有效延缓了氯离子向混凝土内部迁移的速度,可满足滨海、盐碱等恶劣环境下的耐久性要求。
·抗碳化性能:碳化试验结果显示,该混凝土的碳化深度增长缓慢,56 天碳化深度远低于标准限值。分析其原因,一方面硅灰的高活性可快速生成水化产物,弥补因水泥用量减少导致的碱储备不足;另一方面,密实的微观结构阻碍了二氧化碳的扩散,降低了混凝土中性化速率,有利于保障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长期耐久性。
五、结论与展望
1.配合比优化成果:通过正交试验确定的最优配合比(粉煤灰 30% 、矿渣 20% 、再生骨料 50% 、水胶比 0.36),可在大幅降低水泥用量的同时,使混凝土力学性能与耐久性满足工程设计要求,为绿色低碳混凝土的配比设计提供了可行方案。
2.性能提升核心机制:矿物掺合料的协同火山灰反应、再生骨料的预处理优化及外加剂的复配调控,共同改善了混凝土的微观结构与界面性能,是实现“低碳”与“高性能”兼顾的核心路径。
3.工程应用价值:工程实践验证表明,优化后的绿色低碳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施工适应性与性能稳定性,可有效降低碳排放、节约资源成本,具备广泛的推广应用前景。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拓展工业固废的利用范围,探索赤泥、钢渣等难利用固废在混凝土中的协同应用技术;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开发配合比智能设计系统,实现配比参数的精准调控;深入研究复杂环境下混凝土的长期性能演化规律,为绿色低碳混凝土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方媛.适用于滨海环境的高品质绿色结构混凝土设计与耐久性研究[J].建筑材料学报,2024,27(3):478-485.
[2]王强,李华.低碳胶凝材料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J].建筑经济与管理,2025,36(1):45-52.
[3]陈静,周宇.大掺量铜尾矿砂生产低碳绿色混凝土的试验研究[J].混凝土技术发展,2025,40(4):2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