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与计算机网络安全应用
贾婧琦
梨树镇综合服务中心 吉林省四平市 136500
引言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科技水平不断提高,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工具,在各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在数字化时代,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成为各行业数据处理、资源管控的核心支撑,而计算机网络安全是保障信息管理系统稳定运行的关键屏障。随着数据量激增与网络架构复杂度提升,信息管理技术在高效处理数据时,常面临数据泄露、恶意攻击等安全威胁,若二者协同不足,易引发系统瘫痪、数据丢失等严重后果,影响行业正常运转。探索二者协同应用的核心领域与优化路径,对提升网络系统安全性、保障数据资产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一、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与网络安全的协同应用核心领域
1.1 数据存储环节的加密管理与安全防护
该领域是二者协同的基础,需结合信息管理的存储需求与安全技术的防护能力。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先对海量数据分类,网络安全技术再采用“对称+非对称”混合加密,对敏感数据加密后存储,杜绝非法窃取风险。同时,信息管理系统通过访问日志记录存储操作,一旦监测到未授权账号读取加密数据等异常,立即联动安全模块触发预警并阻断操作,以“存储加密+行为监控”双重防护,筑牢数据存储安全防线。
1.2 网络访问的权限管控与身份认证协同
此为二者协同的关键,聚焦访问安全的“身份核验-权限匹配”闭环。网络安全技术采用多因素认证(密码 + 动态验证码+生物识别),严格验证用户身份,避免账号冒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则按用户角色细化权限,如普通员工仅能查看授权业务数据,无法触碰核心配置。二者协同下,先通过认证确认身份合法性,再依据权限限定操作范围,从源头防范越权访问,保障系统访问安全。
1.3 系统运行中的安全漏洞监测与实时修复
该领域是保障系统稳定的重要协同方向。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长期运行易因版本滞后、代码缺陷出现漏洞,网络安全技术通过漏洞扫描工具,定期扫描硬件设备与软件程序,识别操作系统、应用程序等潜在漏洞。扫描结果同步至信息管理平台后,平台分析风险等级,对高危漏洞优先推送修复方案,可自动执行或提示手动修复,还建立跟踪机制防止漏洞复发,形成“监测-分析-修复-跟踪”闭环,确保系统持续安全运行。
二、计算机信息管理与网络安全应用现存的主要风险
2.1 数据传输与共享过程中的泄露风险
数据传输与共享的泄露风险,是当下应用的关键隐患。计算机信息管理需实现数据在不同终端、系统间的交互,但传输时若安全防护缺失,极易泄密。像在公共 Wi-Fi 环境下传输数据,因其开放性,黑客能轻易拦截数据,窃取敏感信息。在企业内部跨部门共享数据时,若未对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敏感数据脱敏,一旦接收方管理不善,数据便会泄露。此外,部分信息管理系统采用的老旧传输协议,存在漏洞,难以抵挡中间人攻击,严重威胁数据安全,致使数据传输与共享环节成为泄密高发区。
2.2 权限管理机制不完善导致的越权访问风险
权限管理不善引发的越权访问风险,严重影响系统安全。部分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权限划分简单粗放,未依据用户实际工作需求精细设置,如将数据查看与修改权限随意捆绑,普通员工也能获得过高权限。而且,当员工岗位变动时,系统未及时更新权限,造成“权限冗余”。同时,系统缺乏对权限操作的实时监控,当有用户试图越权查看或修改数据,如普通员工访问财务机密数据,系统无法察觉并阻止,这极易导致数据被恶意篡改、泄露,严重破坏系统数据的安全性与管理秩序。
2.3 面对新型恶意攻击的防御能力不足风险
新型恶意攻击防御能力不足,是当前应用面临的严峻挑战。随着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勒索病毒、AI 驱动的钓鱼攻击、零日漏洞攻击等新型手段不断涌现,它们隐蔽性强、传播迅猛、破坏范围广。而部分计算机信息管理与网络安全防护体系,仍依赖传统防火墙、杀毒软件,难以识别新型攻击特征。并且,安全防护与信息管理系统之间数据交互不畅,遭受新型攻击时无法迅速联动应对,致使攻击迅速蔓延,造成系统崩溃、数据丢失或被加密等严重后果。
三、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与网络安全应用的优化实践路径
3.1 推动信息管理技术与安全防护技术深度融合升级
推动信息管理技术与安全防护技术深度融合升级,是优化应用的核心路径。一方面,在信息管理系统开发阶段,融入“安全左移”理念,将安全防护模块(如加密算法、漏洞检测组件)嵌入系统架构设计,实现“开发即安全”;另一方面,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构建智能协同防护体系,例如利用大数据分析用户访问行为,识别异常操作模式,结合信息管理系统的业务数据,精准判断是否为恶意攻击;通过 AI 算法实时更新安全防护规则,提升对新型恶意攻击的识别与防御能力,打破技术壁垒,实现信息管理与安全防护的动态协同,提升系统整体安全性能。
3.2 构建全流程的网络安全管理与应急响应机制
构建全流程的网络安全管理与应急响应机制,是优化应用的关键路径。全流程管理需覆盖“事前预防—事中监控—事后处置”:事前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数据分类标准、权限管理规范、定期安全检查流程;事中通过实时监控平台,监测信息管理系统与网络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安全隐患;事后建立应急响应预案,明确攻击处置流程、责任分工、数据恢复方案,当遭遇安全事件时,快速启动预案,减少损失。
3.3 加强从业人员的技术应用与安全防护素养培训
加强从业人员的技术应用与安全防护素养培训,是优化应用的重要保障。从业人员是技术应用与安全防护的直接执行者,其素养直接影响应用效果。培训需分层次开展:对技术开发人员,重点培训信息管理系统与安全防护技术的融合开发能力,如安全编码规范、加密技术应用;对系统运维人员,培训系统安全监测、漏洞修复、应急处置技能;对普通用户,开展安全意识培训,如识别钓鱼邮件、规范使用账号密码、避免违规操作。
四、结论
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与网络安全应用需聚焦数据存储加密、访问权限管控、漏洞监测修复的协同领域,解决数据传输泄露、权限管理漏洞、新型攻击防御不足的风险,通过技术深度融合、全流程安全机制构建、人员素养提升实现优化。推广该体系,对保障网络空间安全、支撑各行业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字经济安全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为二者协同应用提供可行的实践路径。
参考文献:
[1]张旭.网络时代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技术与应用[J].信息记录材料,2024,25(09):144-146.
[2]王冰.计算机网络数据库中的安全管理技术分析[J].集成电路应用,2023,40(11):46-47.
[3]冯庆曦.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安全防护问题与措施[J].数字通信世界,2022,(09):188-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