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盾构施工过程远程移动监测应用分析

作者

陶杰 赵阳

江苏锡铁慧通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省无锡市 214000

引言

随着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规模扩大,盾构施工面临复杂地质与环境风险。传统监测手段存在实时性差、数据分析不足等问题,难以满足现代工程需求。某市地铁 3 号线 S1-S2 区间下穿老旧建筑群与复合地层,施工风险极高。项目引入远程移动监测技术,构建涵盖数据采集、传输、分析的智能化管理体系,旨在解决施工安全与效率难题,探索盾构施工智能化升级路径。

1.项目概况

X 市地铁 3 号线一期工程全长 23.6km ,包含 15 个地下站点及 14 个盾构区间。其中,穿越老城区的 S1-S2 区间全长 2.1km ,需近距离下穿 3 座百年历史建筑、8 栋居民楼及多条市政主干道,沿线地质条件复杂,涵盖富水砂层、粉质黏土及中风化岩层的复合地层。传统监测手段难以满足该区间对施工安全、环境控制及施工效率的严苛要求,因此项目团队决定引入盾构施工远程移动监测技术,构建智能化施工管理体系。

2.移动监测系统搭建方案

2.1 数据采集层

所选中铁装备盾构机具有数据采集功能。刀盘处可采集扭矩参数,量程为 0-5000kN⋅m ,精度为 ±0.5% ,同时具有转速采集功能,用于对切削负载实时监测。推进系统具有压力采集功能,量程为 0–35MPa ,动态采集千斤顶压力分布。盾构机可监测主轴承振动加速度参数以及温度参数,监测轴承的运行情况。全站仪型号为 Trimble S9,搭配高精度惯性导航系统(INS),可实时监测盾构机三维姿态,精度可达毫米级,数据采集频率为 5min/次。沿着隧道每隔 5m 设置光纤光栅土压力计和孔隙水压力计;地面每隔 3m 设置一个沉降监测点,采用精度 ±5mm 的自动化全站仪检测,下穿建筑安装静力水准仪、裂缝计,全天不间断进行监测。

2.2 数据传输网络

地下传输网络布设中,隧道内铺设工业级以太网光缆,配备 Mesh 自组网基站,保证盾构机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对于隧道内的信号盲区,采用中继器扩大信号覆盖范围。地面传输网络布设中,借助 5G 专网将采集的数据实时上传至服务器,并采用 VPN 加密通道确保数据传输的安全性。

2.3 数据传输与终端

数据推送根据用户设定偏好、行为模式或预设规则,自动将特定类型点位数据通过远程 API 接口推送等渠道实时发送给用户终端(包括盾构机驾驶舱、控制中心等)。实时信息传递可让用户获取高效率、高精度信息,一旦检测到异常数据化自动发出预警信息,强化用户体验、提升满意度。所采集的数据还会实时传递给控制中心,由技术人员监测施工数据,根据实时数据与盾构机操作司机及时沟通,优化施工参数和方法,保证施工顺利进行。

3.关键技术应用实践

3.1 盾构机姿态智能调控

在盾构机穿越老旧建筑物时,监测系统检测到盾构机在长达 30min 时间内产生 0.3 °的向右偏移趋势。系统立即发出警报信息,通过遗传算法自动生成并推送纠偏方案。方案提出:降低右侧 3MPa 的千斤顶压力,提升左侧 2MPa 千斤顶压力,将刀盘转速从之前的 1.2rpm 提升至 1.5rpm 。技术团队通过 2h 的姿态调节,将盾构机轴线偏差控制在 8mm 以内,以免对老旧建筑物造成不利影响。

3.2 地层风险实时预警

K1+350-K1+400 段为富水砂层,是施工重点,系统监测数据如表 1 所

示。

表 1K1+350-K1+400 段监测数据

系统采集监测数据后立即发出橙色预警,技术团队根据准备阶段提出的应急预案展开操作,包括同步注浆量增加 20% 、降低推进速度至 20mm/ min 等措施,最终将地表沉降量控制在 15mm 以内,避免了发生地面塌陷等事故。

3.3 设备故障预测维护

主轴承振动监测数据表明,在 12 月 5 日至 12 月 8 日期间,主轴承频幅在 200Hz 处存在异常峰值数据,且温度持续提升 1.5c 。系统中搭建了故障树分析模型,结合采集数据信息判定为轴承滚道局部磨损,自动生成并派发维护工单。包括停机检查润滑系统、更换磨损轴承。经施工现场验证,本次的预测精度达到 100% ,有效避免了因轴承受损造成的72h的停机损失。

4.应用效果

本项目施工效果如表 2 所示。

表 2 远程移动监测系统的应用效果

通过项目施工统计结果表明,S1-S2 区间施工总计缩短 22d 施工天数,直接节约成本约为 480 万元。在整个施工期间,并未发生任何安全事故、环境损坏事件,实现了施工“零投诉”。监测数据规模达到 200GB ,可为后续类似工程作业提供参考。

结束语

综上所述,某市地铁 3 号线案例表明,远程移动监测技术通过多源数据融合与智能分析,显著提升盾构施工管理水平。该技术在施工效率、风险控制与成本节约方面成效显著,但仍需持续优化模型精度与人机协同机制。未来,随着物联网、数字孪生技术发展,该技术将向全生命周期智能化管理方向演进,为城市地下工程建设提供更可靠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张二强,张利强,余海波,等.地铁隧道盾构远程监控功能及风险管控应用[J].建筑机械化,2024,45(4):25-30.

[2]李伟.远程监控在杭州地铁建设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23(S1):193-198.

[3]何勃,宋少勇,夏海宾,等.盾构机在线监测技术综述[J].中国设备工程,2023(7):169-171.

作者简介:陶杰(1981.10-),男,汉族,江苏省常熟市人,总经理,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是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

赵阳(1991.3-),男,汉族,江苏省连云港人,研究方向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