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寓教于乐:小学语文寓言故事教学寓意的挖掘与转化实践

作者

成紫怡

苏州工业园区星浦小学

引言

寓言故事以“故事为表、寓意为里”的特点,契合小学生“以形悟理”的认知规律,既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又能潜移默化传递价值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学生“诵读优秀诗文,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然而,当前部分教师在寓言教学中,多采用“讲解故事+直接点明寓意”的模式,忽视学生的主动探究;寓意转化仅停留在口头表达,未与生活实际结合;教学形式以讲授为主,缺乏趣味性,导致学生难以真正理解寓意内涵,也无法将寓意转化为自身认知与行为。因此,探索寓教于乐的寓言故事教学路径,加强寓意挖掘与转化实践,对优化小学语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学语文寓言故事教学中寓意挖掘与转化的价值

(一)激发阅读兴趣,培养语言感知能力

寓言故事篇幅短小、情节生动,蕴含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本身具有趣味性。通过寓意挖掘与转化教学,教师可借助故事角色分析、情节演绎等活动,进一步放大寓言的趣味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阅读与探究。在分析故事语言、梳理情节脉络的过程中,学生能直观感受寓言的语言特点,积累生动的词汇与句式,逐步提升语言感知能力与表达能力,为后续语文学习奠定基础。

(二)发展思维能力,深化道德认知

寓意挖掘需要学生通过分析故事角色行为、推导情节因果,自主提炼背后的哲理,这一过程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与批判性思维。例如,思考“故事角色为什么会失败”“如果是你会如何做”等问题,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看待问题;寓意转化则要求学生将抽象哲理与生活实际结合,理解寓意在现实中的意义,如从“守株待兔”中明白“不能心存侥幸”的道理,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深化道德认知,培养责任意识、诚信观念等优良品质。

(三)连接故事与生活,提升实践能力

寓意转化实践能打破“故事与生活脱节”的局限,引导学生将寓言寓意应用于生活场景。通过联系自身经历、观察生活现象,学生可学会用寓言中的哲理分析生活中的问题,如用“亡羊补牢”的道理反思“犯错后如何改正”,用“愚公移山”的精神鼓励自己坚持完成困难任务。这种“从故事到生活”的转化,能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真正实现寓言教学的育人价值。

二、小学语文寓言故事教学中寓意挖掘与转化的实践困境

(一)寓意挖掘浅表化,忽视学生主动探究

部分教师在寓意挖掘环节,未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仅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快速得出预设答案,甚至直接点明寓意,跳过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例如,在教学中快速梳理情节后,直接告诉学生“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导致学生被动接受寓意,未能通过分析、思考形成自己的理解,既无法锻炼思维能力,也难以真正内化寓意内涵。

(二)寓意转化形式单一,脱离生活实际

当前寓意转化多局限于“说一说寓意”“写一写感悟”等书面或口头形式,缺乏与学生生活实际的深度结合。教师未设计具体的生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寓意应用于日常行为,如未让学生联系“自己是否有过类似寓言角色的行为”“如何用寓意指导未来行动”,导致寓意转化流于表面,学生无法将寓意转化为自身认知与行为习惯,育人效果大打折扣。

(三)教学形式枯燥,难以实现寓教于乐

部分教师仍采用“逐句讲解故事 + 分析寓意”的传统教学形式,缺乏互动性与趣味性。教学中未融入角色扮演、故事演绎、游戏等活动,也未借助多媒体、道具等教学资源创设生动情境,导致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参与积极性低,难以感受寓言故事的趣味性,既无法激发阅读兴趣,也影响寓意挖掘与转化的效果,违背“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

三、小学语文寓言故事教学中寓意挖掘与转化的实践策略

(一)趣味导入,激发探究兴趣

采用多样化的趣味导入方式,为寓意挖掘奠定基础。一是情境导入,借助多媒体播放寓言故事动画、音频,或利用道具还原故事场景,让学生直观感受故事氛围,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二是问题导入,提出悬念式问题,如“为什么小小的蚂蚁能搬动比自己重很多的东西”“狐狸为什么说葡萄是酸的”,引发学生好奇心,激发主动探究故事的欲望;三是游戏导入,开展“故事角色猜猜看”“情节拼图”等小游戏,让学生在互动中初步感知故事内容,为后续寓意挖掘做好铺垫。

(二)多元活动,深度挖掘寓意

设计分层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挖掘寓意,避免浅表化。首先,开展情节梳理活动,通过小组讨论、思维导图绘制等方式,让学生梳理故事起因、经过、结果,明确角色行为与情节发展的关联;其次,组织角色分析活动,鼓励学生讨论“角色的优点与不足”“角色行为带来的后果”,从角色角度推导故事蕴含的道理;最后,开展辩论或分享活动,针对故事中的争议点(如“愚公该不该移山”)让学生发表观点,在思维碰撞中深化对寓意的理解,培养批判性思维。

(三)生活联结,推动寓意转化

设计生活化实践活动,实现寓意从“理解”到“应用”的转化。一是开展生活联想活动,让学生分享“生活中与寓言寓意相关的事例”,如结合“刻舟求剑”分享“做事不灵活变通的经历”,建立故事与生活的联系;二是设计实践任务,布置与寓意相关的小任务,如“用‘水滴石穿’的道理坚持完成一项小目标(如每天练字)”“用‘闻鸡起舞’的精神制定学习计划”,让学生在实践中践行寓意;三是组织成果分享会,定期让学生交流实践收获,如“坚持练字后的变化”“用寓意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通过反馈与激励,强化寓意转化效果,让学生真正将寓意内化为自身认知与行为。

结束语

寓教于乐的小学语文寓言故事教学,核心在于通过趣味形式引导学生深度挖掘寓意,并将寓意转化为生活认知与实践能力。当前教学中虽面临寓意挖掘浅表化、转化脱离生活、形式枯燥等困境,但通过趣味导入激发兴趣、多元活动深化挖掘、生活联结推动转化,可有效突破困境。未来,小学语文教师需进一步结合学生年龄特点与生活经验,创新教学形式与活动设计,让寓言故事教学真正实现“乐中教、乐中学、乐中用”,助力学生在感受故事乐趣的同时,提升思维能力、道德认知与实践能力,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余庆松.小学语文寓言故事教学中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教学策略[J].新教育,2025,(05):61-63.

[2]王兰.核心素养本位下小学语文寓言故事教学策略探究[J].小学生作文辅导(中旬),2024,(10):66-68.

[3]王升.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寓言故事教学策略探究[J].学苑教育,2024,(23):37-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