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徐兴兴 杨聪聪 王建梅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园艺科技学院 河北秦皇岛 066000
“园林生态学”是园林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作为生态学领域专门面向园林场景的新兴分支,其学科本质是生态学理论体系与园林学实践需求的深度融合产物。课程以生态学基础原理为出发点,系统剖析园林植物在个体生长、种群动态、群落构建等不同层级,与光照、水分、土壤等环境因子间的多元生态关系,同时系统讲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规律及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核心理论,为学生搭建“理论认知-关系解析-实践应用”的专业知识框架。
在园林专业课程体系中,该课程承担着关键的承上启下角色:上承《植物学》《土壤学》等前期基础课,下启《园林植物配置》《景观生态规划》等后续应用课,是衔接理论认知与实践操作的重要纽带。尤其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纵深推进、生态园林成为城市发展核心议题的时代背景下,通过课程教学可引导学生深刻认知“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平等依存本质,逐步建立系统的生态文明思想[1],为后续开展园林植物选育、园林空间规划等科研与实践工作,奠定扎实的生态学理论基础与科学思维范式。
1.学情分析
本课程开设于园林专业大二第一学期,此时学生已完成《植物学》等前置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在知识层面已构建起一定的植物学理论储备,为后续理解园林生态学核心理论及研究方法奠定了认知基础。从学习能力来看,经过一年的专业课程训练,学生已初步具备对专业问题的分析与逻辑推导能力,能够尝试运用基础理论解释简单的生态现象,且对“生态文明”“生态保护”等现实议题存在天然关注度,具备主动探究的潜在动力。在思政认知层面,通过本节“水与园林植物的生态关系”内容的学习,可引导学生对自然的尊重与敬畏之心,逐步将环境保护意识、系统生态理念内化为自身认知,最终形成可持续发展思维。
2.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1)陆地上水分分布。(2)城市水环境。(3)水分对园林植物的生态作用。(4)园林植物对水分的调节作用。教学难点:(1)水分对园林植物的生态作用。(2)园林植物对水分的调节作用。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知识点的学习,学生了解城市的水环境概况,掌握园林植物与水分的相互作用及作用机理。(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课前的资料查阅、分组讨论及讲授,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交流总结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节课知识点的学习,学生重点掌握植物对水分适应的方式、类型与特点,掌握城市水分特点及水分对园林植物的生态作用,了解植物对水分因子适应类型的应用与园林植物对水分的调节作用,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3)思政价值目标:树立生态意识,增强生态文明建设责任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弘扬爱国精神,树立大国自信。(4)激发求真和创新的科学精神。
4.教学过程
播放“世界水日”的宣传片,2024 年“世界水日”主题为“Water forPeace”(以水促和平)。我国纪念 2024 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活动主题为“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 2 个节气 ,随着雨水节气的到来,冷气浸骨的天气渐渐消失,而春风拂面,温和的阳光和潇潇细雨的日子正向我们走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水是一个重要的生态因子,任何生物的生存都离不开水,水量的多少会直接影响植物的生存与分布,植物也以各种各样的方式适应环境中的水分条件,形成不同的生态型,园林植物对城市水环境也发挥一定的调节作用。此部分融入的思政元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生态意识,增强生态文明建设责任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想。
地表降水的特点是地球表面降水分布是极不均匀的,降水量随纬度变化而变化。此部分引入思政案例,中国的南水北调于 2014 年全面建成,分东、中、西三条线路,东线工程起点位于江苏扬州江都水利枢纽。中线工程起点位于汉江中上游丹江口水库,受水区域为河南、河北、北京和天津,北京地下水位连续 4 年回升,回升 3.04 米,储量回升 15.56 亿方。融入的思政元素:弘扬爱国精神,树立大国自信。
城市水污染部分引入海绵城市思政案例,2017 年3 月 5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统筹城市地上地下建设,再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 2000 公里以上,启动消除城区重点易涝区段三年行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在新形势下,海绵城市是推动绿色建筑建设,低碳城市发展,智慧城市形成的创新表现,是新时代特色背景下现代绿色新技术与社会、环境、人文等多种因素下的有机结合。融入的思政元素:树立生态意识,增强生态文明建设责任感。
园林植物对水分的调节作用部分播放我国三北防护林取得的成就的视频。三北防护林工程是指在中国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和东北)建设的大型人工林业生态工程,西起新疆、东至黑龙江,“三北”防护林工程像绿色卫士一样阻挡着风沙的侵袭,守卫着我国北方辽阔的疆土。40 多年来,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坚持科学治沙、系统治理,走既治沙又致富的绿色发展之路。从引进沙木蓼、四翅滨藜等苗木新品种提升荒漠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到运用刷状网绳式草方格沙障技术提高效率,再到沙障铺设机、无人机、全地形运输车等一批先进适用的防沙治沙机械装备集中亮相,科学治沙正让“三北”工程这道绿色长城更加坚牢。融入的思政元素:让学生感受“三北”大地的沧桑巨变、“三北”故事的扣人心弦和“三北精神”的可歌可泣。引导学生学习和弘扬“三北精神”,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牢记党的教诲,立志民族复兴,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在青春的赛道上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
5.教学手段
本节教学采用“多维联动”的混合式教学手段,具体包括多媒体动态演示(如南水北调工程流程图、海绵城市透水铺装示意图)、教师靶向讲授(聚焦水分对园林植物生态作用的核心机理)、小组专题讨论(围绕“三北防护林植物如何调节区域水分”展开思辨)三类核心方法,充分激活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保障教学过程的高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 号)[Z].2020-06.
作者简介:徐兴兴,15097706561,电子信箱:xuxingxing0317@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