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视角下的日本动漫叙事结构与社会文化符号关联研究
朱海霞 王艺洁
潍坊学院 山东潍坊 261061
1、引言
日本动漫自 20 世纪中叶以来,逐步发展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现象。无论是宫崎骏的《千与千寻》,还是庵野秀明的《新世纪福音战士》,其深刻的叙事结构与丰富的社会文化符号不仅塑造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也成为日本社会文化的重要表达方式。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快速发展,AI在文本分析、符号识别与语义理解等领域展现出强大能力,为动漫叙事结构与文化符号的系统性研究提供了新工具与新视角[1]。
本文以人工智能为分析工具,结合符号学和叙事学理论,探讨日本动漫叙事结构的基本类型与特征,分析其社会文化符号的表达方式,并反思 AI 介入动漫研究的意义与局限。通过对代表性日本动漫作品的 AI 文本分析,揭示其背后的社会文化逻辑,为理解日本动漫的全球传播与文化影响力提供理论支持。
2、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AI 技术在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情感分析等领域取得突破,为文化研究带来深刻变革。通过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方法,AI 能够对大规模文本与影像数据进行自动化处理,挖掘其中的叙事模式、主题词汇、情感倾向与符号体系。近年来,AI 辅助的文本挖掘与语义分析已成为文学、影视、动漫等领域的重要研究手段[2]。
本文以 AI 文本分析为核心,结合定性与定量方法。首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日本动漫作品(如《新世纪福音战士》《千与千寻》《攻壳机动队》《银魂》等),利用 AI 文本挖掘工具(如 BERT、GPT 等)进行剧本与对白的结构化分析,提取核心叙事单元与高频社会文化符号[3]。其次,结合人工解读,梳理 AI 分析结果与传统理论的契合与差异,深入探讨 AI 赋能下的动漫叙事与符号研究的新路径。
3、日本动漫叙事结构的 AI 分析及社会文化符号体系
3.1 日本动漫叙事结构的 AI 分析
AI 通过对大量动漫剧本文本的分析,能够自动识别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与结局等结构性节点。例如,基于 BERT 的情节分段模型可以将《千与千寻》的剧情划分为“现实世界—异界转化—成长试炼—危机解决—回归现实”五大叙事单元[4]。普罗普的“功能”理论在 AI 分析中也得到验证,如“主人公的离家—获得帮助—遭遇考验—实现目标”等模式在不同作品中高频出现。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日本动漫采用多线并进、非线性叙事等复杂结构。AI 通过网络分析与主题建模,能够识别出多条叙事主线的交错关系。例如,《新世纪福音战士》不仅有明线的“人类补完计划”,还有暗线的“人物心理成长”[5]。AI 在分析角色关系网、事件触发机制等方面表现出较高准确性,为复杂叙事结构的系统梳理提供可能。
3.2 日本动漫中的社会文化符号体系
日本动漫中蕴含大量民族文化符号,如神道教意象、和风建筑、武士道精神等。AI 通过关键词提取与图像识别技术,能够自动标注出如“鸟居”“富士山”“樱花”等高频文化符号。例如,在《千与千寻》中,AI 识别出“汤屋”作为日本传统温泉文化的象征,反映了日本社会对“洁净—秩序—再生”的文化追求[6]。
AI 分析表明,日本动漫常通过特定符号传达社会价值观,如“努力”“友情”“自我牺牲”等。例如,《海贼王》中的“草帽”象征自由与梦想,《火影忍者》中的“忍者头带”象征归属与责任。这些符号不仅塑造了角色形象,也强化了观众的群体认同感[7]。
不少日本动漫将历史事件与社会议题以符号化方式呈现。AI 语义分析揭示,《进击的巨人》中的“墙”不仅是物理屏障,更象征社会隔阂与历史创伤。《攻壳机动队》中的“义体”则反映了现代社会对技术异化与人类身份的焦虑[8]。AI 在跨文本符号对比与主题归纳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
4、人工智能赋能下的动漫叙事与符号研究创新及案例分析
4.1 动漫叙事与符号研究创新
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动漫叙事与符号研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创新契机。AI 能够高效处理海量的动漫文本与影像数据,实现对跨时代、跨类型作品的叙事结构与符号体系进行自动化、系统化的比较和分析[9]。以往,研究者在面对大量动漫作品时,往往受限于人工阅读和分析的效率,难以全面把握不同时期、不同类型作品的共性与差异。如今,借助 AI 的聚类分析等方法,可以对数十年、上百部动漫作品中的文本和视觉符号进行分门别类,深入挖掘其内在规律。例如,通过对 1980 年代至今热血类动漫的分析,AI 能够发现“友情”“奋斗”等核心符号的使用频率在不同时期呈现出阶段性变化,这种变化不仅反映了日本动漫创作主题的演变,也折射出日本社会经济环境变迁对文化表达的深刻影响。
此外,基于知识图谱和网络分析等 AI 工具,研究者能够构建动漫中各类符号之间的复杂关联网络,揭示符号体系与特定社会语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例如,AI 分析显示,在日本经历重大社会变革或灾难之后,动漫作品中“重生”“希望”等具有积极象征意义的符号,其网络中心性显著提升,这表明社会现实对动漫符号体系具有动态的塑造和重构作用[10]。通过对符号网络结构的可视化和量化分析,研究者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动漫叙事中符号的演变路径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动因。
随着日本动漫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动漫符号的跨文化解读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AI凭借多语言语料库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能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观众对同一符号(如“樱花”“武士”)的情感反应与意义理解进行深入比较分析[11]。这不仅有助于揭示动漫符号在全球语境下的多元意义,也为日本动漫的国际化传播策略和文化交流路径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和理论参考。通过 AI 赋能,动漫叙事与符号研究正朝着更加科学化、系统化和国际化的方向不断迈进。
4.2 AI 视角下的代表性日本动漫作品案例分析
AI 分析显示,《千与千寻》采用典型的“异世界成长”叙事结构,情节节点与情感曲线高度契合传统故事模式[12]。AI 识别出“汤屋”“无脸男”“白龙”等符号,分别指向日本的劳动伦理、欲望批判与自然崇拜,体现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通过 AI 对剧本与角色对话的分析,发现本作采用多线叙事,心理描写与宗教符号交织。AI 提取出“EVA”“使徒”“补完计划”等核心符号,反映出 90 年代日本社会对身份、孤独与人类未来的集体焦虑[13]。
AI 语义分析揭示,《攻壳机动队》通过“义体”“网络”“灵魂”等符号,探讨了人机边界、技术异化与自我认同等现代社会议题,展现了日本动漫对未来社会的深刻思考[14]。
5、结论与展望
本文以人工智能为工具,系统分析了日本动漫的叙事结构与社会文化符号体系,揭示了 AI 在动漫文本分析、符号识别与跨文化解读中的独特价值[15]。研究表明,AI 能够有效发现动漫中的叙事模式、符号网络与社会语境的关联,为动漫文化研究提供了数据化、系统化的新路径。未来,随着 AI技术的不断进步,其在动漫叙事与符号研究中的作用将进一步增强,但也需关注技术局限与伦理风险[16]。建议后续研究结合多模态 AI 工具,拓展对动漫影像、音乐等多元符号的综合分析,深化对日本动漫全球传播与文化影响力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宋磊.日本动漫产业的商业运作模式[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6(04):85-87.
[2]陈奇佳,宋磊.日本动漫产业与动漫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
[3]周和军.日本动漫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现代日本经济,2011(01):60-
[4]黄鸣奋.人工智能与艺术创新[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5]李萌,彭光辉.人工智能在动漫创作领域的应用研究[J].科技风,2020(07):138+140.
[6]刘帆.日本动漫叙事结构的特点及对我国动漫创作的启
[7]赵婷.日本动漫的跨文化传播研究[D].兰州大学,2019.
[8]彭维维.日本动漫作品中的物哀情结[J].电影文学,2014(09):42-43.
[9]梁尹.日本动漫对“狐”形象及其意蕴的传承研究[J].电影文学,2019(08):104-1
[10]陈洋.人工智能在动漫创作中的应用与发展[J].西部广播电视,2020(17):115-117.
[11]Barthes,R.(1977).Image,Music,Text.London: Fontana Press.
[12]Propp,V.(1968).Morphology of the Folktale.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3]Todorov,T.(1977).The Poetics of Prose.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4]Napier,S.J.(2005).Anime from Akira to Howl’s Moving Castle: Experiencing Contemporary J apanese Animation.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15]Lamarre,T.(2009).The Anime Machine: A Media Theory of Animation.Minneapolis: Universit y of Minnesota Press.
[16]Azuma,H.(2009).Otaku: Japan’s Database Animals.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 s.
作者简介:朱海霞(1981—),女,山东泰安人,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外 语教学及管理研究。
王艺洁,女,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 2024 级 3 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