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街道人力资源配置优化分析

作者

韩峡

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城南街道综合服务中心 吉林白城 137000

一、引言

街道作为城市基层治理的关键单元,其人力资源配置合理性直接关系治理效能与民生服务质量。在基层治理现代化背景下,街道承担着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繁重任务,人力资源作为核心支撑,其配置科学与否深刻影响工作成效。当前,城市化加快与居民需求多元化使街道工作面临新挑战,传统配置模式渐显不适,暴露出人员结构不合理、岗位匹配度不高、资源整合能力不足等问题,制约了街道功能发挥。因此,对街道人力资源配置进行优化分析,探索科学模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街道人力资源配置的现状

(一)人员构成情况

街道人力资源主要包括编内与编外人员。编内人员为公务员、事业编制等骨干力量,承担管理、决策及重要业务;编外人员多通过劳务派遣或合同制入职,数量较多,主要分布在社区网格、政务服务窗口、后勤保障等岗位,承担基础性、事务性工作。年龄结构上,编内人员涵盖新老梯队,经验与活力兼具;编外人员以年轻人为主,虽有活力但工作经验不足,流动性较强。学历方面,整体水平随招聘要求提高而上升,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高,但岗位差异明显:窗口服务、行政辅助等岗位学历要求较低,管理和专业技术岗位则要求较高。

(二)岗位配置状况

街道岗位设置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党建、民政、计生、综治、城管、社保等。不同岗位有着不同的职责和工作要求,人力资源配置需要与岗位需求相匹配。目前,街道在岗位配置上,基本能够按照工作职能进行人员安排,但在一些具体岗位上,存在人员数量与工作任务不匹配的情况。例如,在网格化管理中,部分网格的网格员数量不足,导致对网格内居民的服务和管理难以做到精细化;在政务服务窗口,由于业务量大、办理流程复杂,有时会出现人员紧张、服务效率不高的问题。

(三)人力资源配置模式

目前,街道人力资源配置主要采用传统的按部门、按岗位进行分配的模式。这种模式在一定时期内能够保证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但缺乏灵活性和动态调整能力。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或临时性任务时,往往难以快速、有效地调配人力资源,导致工作响应不及时。同时,街道与社区、社会组织之间的人力资源整合不足,没有形成有效的协同工作机制,使得人力资源的整体效能难以充分发挥。

三、街道人力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一)人员结构失衡问题突出

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编内外比例失调,编外人员数量占比过高虽缓解了人力缺口,但因其薪酬待遇偏低、职业发展通道受限,导致队伍稳定性差、流动率高,间接增加了街道的招聘培训成本与管理负荷;二是年龄结构存在断层风险,编内人员中中老年群体占比偏高,年轻干部储备不足,而编外人员以缺乏经验的青年为主,形成“老弱断层、新弱无带”的困境,直接影响工作质量的可持续提升;三是专业结构与岗位需求错位,街道工作涉及法律、社会工作、信息技术等多元领域,但具备相关专业背景的人员占比不足,尤其在智慧社区建设、大数据分析等新兴领域,专业人才匮乏问题尤为突出。

(二)岗位匹配度与效能诉求脱节

岗位匹配性不足表现为“人岗不适”与“人岗失衡”双重困境:一方面,部分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业务能力与岗位要求存在显著差距,如窗口服务人员缺乏专业沟通技巧与业务熟练度,数据分析人员难以完成数据挖掘与应用任务,导致服务效率与质量偏低;另一方面,人员数量与工作任务适配性差,部分岗位存在人力冗余导致资源闲置,而网格化管理、应急处置等关键岗位则普遍存在人力短缺,工作人员长期超负荷运转,职业倦怠感加剧,进一步削弱了工作积极性与执行力。

(三)资源整合机制存在显著短板

资源整合能力不足体现在内外两个维度:内部整合层面,街道各部门间缺乏常态化沟通协作机制,人力资源跨部门调配存在制度性障碍,导致“部门壁垒”下的资源闲置与短缺并存,如某科室人力紧张时,其他科室的闲置人员无法快速支援;外部协同层面,街道与社区、社会组织、志愿者队伍等主体的合作深度不足,未形成有效的人力资源共享网络,社区内丰富的志愿力量与专业人才未得到充分激活,街道过度依赖自有人力,难以应对多元化民生需求。

(四)动态调整机制尚未健全

人力资源配置与工作任务的动态适配性不足:一方面,随着社会治理需求变化与政策调整,街道工作内容持续更新,但人力配置未能同步优化,面对突发性任务或新增职能时,往往依赖临时抽调人员,导致工作衔接不畅、连续性受损;另一方面,缺乏科学的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机制,无法基于治理趋势预判未来人力缺口,难以提前开展针对性的人才储备与配置规划,陷入“被动应对”的管理困境。

四、街道人力资源配置优化路径

(一)优化人员结构,夯实人力基础

一是科学调控编内外人员配比。在现有编制框架内,通过岗位职能整合与流程再造提升人效,降低对编外人员的过度依赖;同步建立编外人员薪酬动态调整机制,缩小编内编外待遇差距,完善基于绩效的激励体系,增强编外队伍稳定性。二是实施人才梯队建设工程。制定年轻干部培养计划,通过多岗位轮岗、专项业务培训、跨区域挂职等方式提升综合能力;针对性引进法律、社会工作、大数据应用等专业人才,补齐智慧社区建设、民生服务等领域的专业短板,优化整体专业结构。

(二)精准匹配岗位需求,提升人岗适配度

一方面,构建岗位胜任力标准体系。系统梳理街道各岗位的职责边界、任务清单及能力要求,形成标准化岗位说明书,为人员招聘、培训及调配提供量化依据。另一方面,建立动态适配机制。对技能与岗位要求不匹配的人员,开展定向培训或转岗适配;通过工作负荷量化评估,对人员冗余岗位进行精简整合,对负荷超载岗位及时补充人力,实现 “人岗责” 精准匹配。

(三)强化资源协同,构建内外联动格局

在内部资源整合上,建立跨部门人力资源协同调度平台,通过专项工作组、临时协作机制打破部门壁垒,实现人员统筹调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外部资源拓展上,搭建街道、社区、社会组织、志愿者人力资源共享网络,制定合作准入规范与服务清单,引导社区志愿者、专业社工等外部力量参与基层治理,形成多元协同的人力支撑体系。

(四)健全动态调整机制,增强配置弹性

一是建立人力资源需求预测体系。结合辖区发展规划、政策变动及年度工作重点,每季度开展人力需求研判,形成短期与中长期配置规划,提前储备关键岗位人才。二是完善应急人力响应机制。构建涵盖应急处置、数据统计、群众服务等领域的应急人力储备库,明确调用流程、权责划分及保障措施,确保突发公共事件或临时性任务时能够快速调度、高效响应。

五、结语

街道人力资源配置优化是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抓手。当前街道在人员结构、岗位匹配、资源整合及动态调整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本质上是传统管理模式与基层治理新需求之间的矛盾体现。通过优化人员结构以夯实人力基础、提高岗位匹配度以释放个体效能、加强资源整合以形成治理合力、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以应对复杂挑战,能够系统性破解当前配置困境,为构建高效、精准、温暖的基层治理体系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杨翠荣.街道人力资源配置优化与公共服务效能提升[J].大众投资指南,2024(13).

[2]谢婷.社区治理背景下街道办事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创新路径探索[J].价值线 20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