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高层建筑消防救援策略探讨
杨铭松
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兴苑路消防救援站 云南昆明 650000
引言:
城市高层建筑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但其特殊的建筑形态和功能布局,使火灾救援面临严峻挑战。高层建筑火灾具有火势蔓延迅速、疏散难度大、救援场地受限、灭火供水困难等特点,一旦发生火灾,易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近年来,各地高层建筑火灾事故频发,暴露出当前消防救援体系在应对此类火灾时存在的不足。因此,深入探讨城市高层建筑消防救援策略,优化救援流程,提升救援能力,对于增强城市火灾防控水平、保障社会公共安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城市高层建筑火灾的特性及救援难点
1.1 火灾特性
高层建筑火灾的特性由其独特的建筑结构与功能布局共同决定。一方面,建筑内部的楼梯间、电梯井、管道井等竖向通道形成强烈“烟囱效应”,在热压作用下加速空气对流,使火势沿竖向快速蔓延,短时间内即可突破楼层分隔,甚至通过外窗、幕墙缝隙向水平方向扩散,形成立体燃烧态势。另一方面,火灾产生的烟雾裹挟一氧化碳、氰化氢等有毒气体,借助气流在建筑内部快速扩散,不仅严重阻碍人员疏散视线,更会导致被困人员中毒窒息。此外,高层建筑内办公设备、装饰材料、家具等可燃物密集,火灾荷载显著高于低层建筑,燃烧持续时间长且释放热量大,易使钢筋混凝土构件因高温失去承载力,引发建筑结构局部坍塌甚至整体失稳。
1.2 救援难点
高层建筑消防救援面临诸多现实困难。首先,登高救援受限,传统消防车的最大救援高度有限,难以覆盖超高层建筑,且在复杂地形或狭窄街道中,消防车展开难度大;其次,灭火供水压力不足,高层建筑高度超过常规消防供水系统的压力范围,需依靠消防车加压或建筑内部消防水泵,但火灾时水泵房易受高温、浓烟影响,导致供水中断;再次,人员疏散缓慢,高层建筑内人员密集,疏散通道有限,加之火灾时人员恐慌,易发生拥挤、踩踏事故,增加疏散难度;最后,通信联络不畅,火灾产生的烟雾和电磁干扰会影响无线通信信号,导致指挥中心与救援现场信息传递受阻,影响救援协同效率。
二、城市高层建筑消防救援策略优化
2.1 强化救援技术与装备创新
针对高层建筑救援高度不足的问题,应加大对登高消防车、举高喷射消防车等特种装备的研发投入,提升装备的最大作业高度和稳定性,同时开发适用于超高层建筑的消防无人机,利用无人机进行火情侦察、投掷灭火弹、运送救援物资等,弥补地面装备的不足。在灭火供水方面,推广应用大流量消防水泵、高压水带等装备,建立“消防车—建筑室内消火栓—水泵接合器”的联合供水体系,确保高层火灾现场的持续供水。此外,配备热成像仪、生命探测仪等先进侦察设备,提高救援人员在浓烟、黑暗环境下的火情判断和人员搜救能力。
2.2 完善消防救援指挥体系
构建“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协同作战”的消防救援指挥体系,明确各级指挥人员的职责分工,避免指挥混乱。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建立智慧消防指挥平台,整合建筑内部消防设施状态、周边道路状况、气象信息等数据,实现火情的实时监测和精准研判,为指挥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加强跨部门协同联动,建立消防、公安、医疗、气象等部门的应急联动机制,明确各部门在火灾救援中的职责和协作流程,确保火灾发生时能够快速响应、高效配合。同时,定期组织跨部门联合演练,提升各部门的协同作战能力。
2.3 优化高层建筑消防设计
从源头降低火灾风险和救援难度,需在建筑设计阶段融入消防安全理念。一是强化建筑防火分隔,合理设置防火分区和防烟分区,使用防火卷帘、防火门等设施阻断火势和烟雾蔓延;二是完善疏散设施,增加疏散楼梯的数量和宽度,设置避难层、疏散平台等安全区域,配备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确保人员在火灾时能够快速、安全疏散;三是优化建筑内部消防系统,保证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防排烟系统等设施的可靠性,定期进行维护保养,确保其在火灾时正常运行。此外,在超高层建筑中设置直升机停机坪,为空中救援提供条件。
2.4 加强应急管理与预案建设
制定科学完善的高层建筑火灾应急预案,明确火灾报警、人员疏散、灭火救援、医疗救护等各环节的操作流程和责任主体,定期组织预案演练,检验预案的可行性并及时修订完善。加强对高层建筑物业管理人员和居民的消防安全培训,普及火灾逃生知识和消防设施使用方法,提高其自救互救能力。建立高层建筑消防安全档案,对建筑的消防设施、疏散通道、用火用电情况等进行定期检查和记录,及时发现和整改安全隐患。同时,鼓励高层建筑建立微型消防站,配备必要的消防器材和人员,实现火灾的初期扑救和人员疏散引导。
三、提升城市高层建筑消防救援能力的保障措施
3.1 加大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
政府需制定专项政策,将消防救援技术研发纳入科技发展规划,设立专项资金扶持企业开展登高装备、智能灭火系统等关键技术攻关。对购置举高消防车、高层供水设备等特种装备的单位,按购置成本给予一定比例的财政补贴,降低装备更新压力。同时,将市政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更新计划,优先保障消防通道拓宽、市政消火栓补建等工程资金,通过税收优惠、特许经营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智慧消防平台建设,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
3.2 加强消防救援队伍建设
构建分层分类培训体系,针对高层建筑火灾特点,开展绳索救援、烟热环境侦察等专项训练,定期组织跨区域实战演练,模拟超高层火灾、立体燃烧等复杂场景,提升救援人员的战术协同能力。建立专职消防员与志愿消防员的联动机制,为物业保安、企业安全员等志愿队伍配备基础灭火器材和防护装备,开展定期轮训,使其具备初期火灾扑救和疏散引导能力,形成“专业队伍攻坚、志愿队伍补充”的救援力量体系。
3.3 健全消防安全监管机制
建立覆盖高层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监管链条,在规划审批阶段严格审核消防设计,施工期间加强防火材料、消防设施安装质量督查,投入使用后定期开展消防安全评估。推行“一楼一档”管理制度,明确产权人、使用人、物业的消防安全责任,对违规停放电动车、堵塞疏散通道等行为依法从严处罚。依托城市物联网平台,在高层建筑安装火灾探测器、消防水泵状态监测器等智能设备,实现消防设施故障、用火用电异常的实时预警,提升隐患排查的精准性和时效性。
结论:
城市高层建筑消防救援是一项系统工程,面临着火灾特性复杂、救援难度大等诸多挑战。通过强化救援技术与装备创新、完善指挥体系、优化建筑消防设计、加强应急管理等策略,能够有效提升消防救援效能。同时,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和个人共同参与,加大政策支持、加强队伍建设、健全监管机制,形成全社会共同防控高层建筑火灾的合力。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城市高层建筑消防救援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高,为城市安全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张晨, 赵文静. 城市高层建筑灭火战术优化路径探讨 [J].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22(8): 70-74.
[2]李强, 陈建辉. 高层建筑火灾应急响应机制研究 [J]. 城市安全, 2023(3): 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