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型储能技术发展现状及运营模式分析

作者

董铿

中电建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甘肃分公司 甘肃武威 733000

引言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的加速,可再生能源装机量迅速增长。然而,可再生能源具有间歇性和波动性,给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带来挑战。新型储能技术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手段,受到了广泛关注。它不仅能存储多余电能,还能在电力供应不足时释放能量,保障电力稳定。深入了解新型储能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运营模式,对优化能源结构、提升电力系统可靠性意义重大。

1 新型储能技术概述

新型储能技术是指区别于传统抽水蓄能的一系列电能存储技术。它主要包括电化学储能(如锂离子电池、铅酸电池、液流电池等)、物理储能(如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以及其他新型储能方式。这些技术各有特点,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

新型储能技术在现代能源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首先,它能有效解决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间歇性问题。以太阳能和风能为例,它们的发电受自然条件限制,并非持续稳定。新型储能技术可在发电过剩时储存电能,在发电不足时释放,确保电力供应的连续性。其次,有助于提升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当电网出现功率波动时,储能系统能快速响应,调节电力供需平衡,避免电网频率和电压大幅波动,保障电力设备正常运行。此外,新型储能技术还能在分布式能源系统、电动汽车充电等领域发挥关键作用,推动能源利用方式的变革。

2 新型储能技术发展现状

2.1 技术研发进展

近年来,新型储能技术在研发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在电化学储能领域,锂离子电池技术不断突破,能量密度持续提高,循环寿命不断延长,成本逐渐降低。新型的锂离子电池材料和结构设计不断涌现,进一步提升了电池性能。液流电池也在朝着更高的功率密度和更长的使用寿命发展,其在大规模储能场景中的应用潜力逐渐凸显。

在物理储能方面,压缩空气储能技术不断优化。新的压缩和膨胀过程设计,提高了储能效率,同时降低了对储气洞穴等地理条件的依赖。飞轮储能技术通过改进材料和磁悬浮技术,提升了储能容量和响应速度,在短时间高功率应用场景中具有独特优势。此外,其他新型储能技术如热储能、氢储能等也在积极研发中,为能源存储提供了更多选择。

2.2 应用领域拓展

新型储能技术的应用领域日益广泛。在电力系统中,它被大量应用于调峰、调频和备用电源场景。调峰方面,储能系统在用电低谷时充电,用电高峰时放电,平衡电力供需。调频则通过快速响应电网频率变化,调整输出功率,维持电网频率稳定。作为备用电源,在电网故障或停电时,储能系统能迅速为关键负荷供电,保障供电可靠性。

在可再生能源并网领域,新型储能技术成为配套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风电场和光伏电站附近配置储能系统,可有效平滑发电功率波动 再生能源的并网质量。在分布式能源系统中,储能技术支持家庭、社区等分布式发电和用电的平衡管理,增强了分布式能源系统的稳定性和自主性。此外,在电动汽车领域,储能技术作为动力电池,推动了电动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

2.3 面临的挑战

尽管新型储能技术发展迅速,但仍面临一些挑战。成本问题是制约其大规模应用的关键因素。目前,多数新型储能技术的初始投资成本较高,特别是一些高性能的储能系统,导致其在经济性上难以与传统能源解决方案竞争。降低成本需要从技术创新、规模化生产和优化商业模式等多方面入手。

储能技术标准和规范的不完善也是一大挑战。不同类型的储能技术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安全规范,这给储能系统的设计、建设、运营和维护带来困难,增加了安全风险。建立健全完善的标准体系,是保障新型储能技术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此外,储能系统的安全性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部分储能技术存在热失控、起火爆炸等安全隐患,需要进一步加强安全技术研发和管理,确保储能系统安全可靠运行。

3 新型储能技术的运营模式分析

3.1 独立储能电站模式

独立储能电站模式下,储能电站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参与电力市场运营。它通过与电力调度机构签订相关协议,提供调峰、调频、备用等辅助服务获取收益。在调峰服务中,储能电站根据电网的负荷变化,在用电低谷时充电,高峰时放电,缓解电网峰谷差压力,获取调峰补偿费用。

在调频服务方面,储能电站凭借其快速的功率响应能力,实时跟踪电网频率变化,快速调整输出功率,维持电网频率稳定,从而获得调频收益。独立储能电站还可作为备用电源,在电网出现故障或紧急情况时,向特定区域或重要用户供电,按照备用容量和实际供电量获得相应报酬。这种模式下,储能电站需要准确把握电力市场价格信号,合理安排充放电策略,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3.2 与电源协同运营模式

与电源协同运营模式主要是储能系统与各类电源(如可再生能源电源、传统火电等)配合运行。在与可再生能源电源协同方面,储能系统可有效解决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间歇性和波动性问题。在光伏电站或风电场中配置储能系统,当光照或风力充足时,储能系统储存多余电能;当光照或风力减弱时,储能系统释放电能,保障电力平稳输出,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消纳能力,减少弃风弃光现象。

储能系统与传统火电协同运营时,可辅助火电进行快速调节。火电机组在负荷调整时存在一定延迟,而储能系统能够快速响应负荷变化,在火电调整过程中提供即时功率支持,提升火电的调节性能,降低发电成本,提高整个电源系统的稳定性和经济性。通过这种协同运营模式,实现了电源与储能系统的优势互补,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

3.3 与电网互动运营模式

在与电网互动运营模式中,储能系统与电网紧密配合,参与电网的多种运营活动。储能系统可根据电网的电压和功率需求,灵活调整充放电状态,进行无功补偿和电压调节。当电网电压过高时,储能系统充电吸收多余电能,降低电压;当电网电压过低时,储能系统放电提供额外电能,提升电压,保障电网电压稳定。

此外,储能系统还能参与电网的分布式能源接入管理。随着分布式能源的大量接入,电网的潮流分布变得复杂,储能系统可通过优化控制,调节分布式能源的功率输出,增强电网对分布式能源的接纳能力。这种互动运营模式有助于提升电网的智能化水平,使电网能够更好地适应能源结构的变化,实现安全、稳定、高效运行。

结束语

新型储能技术在能源转型中具有重要意义,其发展现状既充满机遇也面临挑战。通过不断的技术研发、成本降低、标准完善和安全提升,新型储能技术将在 广泛的领域得到应用。同时,合理的运营模式是实现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键。独立储能电站、与电源协同及与电网互动等运营模式,为新型储能技术的商业化发展提供了多样化途径。

参考文献

[1]朱寰,徐健翔,刘国静,等.英国储能相关政策机制与商业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J].储能科学与技术,2022,11(1):370–378.

[2]王晓琦,白盛池,杨瑞,等.中国石油新型储能技术进展与前景展望[J].石油科技论坛,2024,43(2):70-82+94.

[3]郑步高,陈前,崔宇,等.我国新型储能行业发展现状、难点及相关建议[J].石油石化绿色低碳,2024,9(5): 15-20+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