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双新”背景下文言文比较阅读的思维能力培养实践

作者

徐菲

上海市静安区市北初级中学北校 200040

一、背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将“思维能力”列为核心素养的重要维度,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展现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并强调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发展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这一要求为文言文教学指明了方向:相较于传统教学中侧重文言知识积累的模式,“双新”背景下的教学更应聚焦文本解读中的思维方法建构,让学生在比较、分析、推理等认知活动中实现从读懂文言文到会读文言文的能力跨越。

从教材编排来看,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将文言文按主题、体裁等进行单元整合,这种编排本质上有着比较阅读的设计意图,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同类文本的对比分析,发现文言文中的共性规律与个性特点。然而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会忽视文本比较背后的思维逻辑关系,因此学生虽能识别表面差异,却难以理解形式与内容的内在关联。

本案例以新课标中的“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选取“文言文比较阅读”这一中考高频考点,整合《孙权劝学》《山谷作草书》《陋室铭》《爱莲说》《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多篇文本,通过“分类梳理—文本比较—迁移练习”的教学框架,训练和强化解题路径,让学生在掌握比较阅读方法的同时,形成“语言形式—文本结构—主旨意图”的思维路径,实现语文本体知识与思维能力的协同发展。

二、案例

文言文比较阅读复习课教案

一、例题导入

呈现近年来初中模考中的常考题目,简析考查要点。

二、旧知复习

(一)课文归类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将初中文言文篇目进行归类。

(二)重点回顾

小组接龙,梳理“读书学习类”和“托物言志类”文言文篇目的内容、写作手法和主旨。

三、作业讲评

【甲】《孙权劝学》【乙】《山谷作草书》

1.审读题干,讲解题目。

2.呈现学生答案,总结失分点。

3.归纳解题思路。

四、迁移练习

【甲】《陋室铭》【乙】《唐荆川性俭素》1.小组讨论,完成题目。

2.小组上台分享答案及解题思路。

3.其他小组补充或纠正。

五、课堂总结

1.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2.教师总结。

六、作业布置

1.完成借景抒情类、劝谏治国类的表格梳理。

2.巩固练习,完成文言文比较阅读。

七、板书设计

文言文比较阅读解题思路审读题干,圈画重点找到关联,比较分析把握大意,理解主旨

三、教学反思

在初三复习中发现,近年中考一模二模的文言文比较阅读题愈发侧重文本深度解读,尤其是压轴题分值大、失分率高。结合习题分析,学生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

1.核心知识掌握不扎实。对初中已学文言文的内容、写作手法及主旨理解不深入,未能形成系统知识网络。新课标强调在语言实践中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而学生尚未实现从零散识记到结构化整合的转变。

2.审题与思维逻辑薄弱。对题目考查要点把握不准,答题思路混乱,缺乏“圈画关键—分析关联—归纳主旨”的思维路径,新课标明确要求学生能通过比较概括、归纳总结等方法梳理信息,但学生在实际解题中仍停留在表面分析。

因此,针对以上问题设计了本节课的内容。

(一)针对核心知识薄弱的分层设计

1.主题分类建构知识网络

依据新课标“学习任务群”理念,在课前预习单中要求学生按主题(如读书学习、托物言志)和写作手法对初中文言文篇目进行归类。例如将《孙权劝学》《送东阳马生序》归为“勤学类”,引导学生通过归类建立“课内文本—课外迁移”的联想意识,落实新课标整合学习内容,发展学生思维的要求。新课标提出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阶段性与发展性,此环节通过主题归类帮助学生形成从同类文本到共性特征的认知框架。

2.表格梳理深化知识理解

设计“读书学习类”“托物言志类”对比表格,要求学生梳理同一类别文本的内容、手法及主旨异同。如对比《孙权劝学》的侧面描写与《山谷作草书》的正面描写,明确手法服务于主旨表达的写作逻辑,强化形式与内容关联分析的能力。新课标指出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实践中发展,表格梳理正是通过动手操作促进学生对手法和主旨间关系的内化。

(二)针对思维逻辑薄弱的策略训练

1.真题引路建构答题路径

课上选取了《孙权劝学》与《山谷作草书》作为范例,以新课标“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通过审读题干、圈画重点、剖析文本三步骤,引导学生明确“描写手法比较”的答题要点。如分析两文均写学习成效,为何分别采用侧面与正面描写,帮助学生建立“识别考点—关联文本—把握主旨”的思维路径。

2.迁移练习强化思维应用

以小组合作形式考查文本内容与情感主旨的理解,要求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思路解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强化答题路径。通过“做中学”的方式,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活学活用。

(三)教学延伸与新课标衔接

课堂聚焦“读书学习类”“托物言志类”文本,课后作业补充“借景抒情类”“劝谏治国类”的表格梳理与习题训练,形成课堂突破到课后拓展的完整学习链。既落实了新课标整体规划学习内容,注重课程的阶段性和发展性的原则,又通过全覆盖式主题梳理,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文言文比较阅读思维体系,最终实现知识结构化、思维逻辑化、解题规范化的能力提升,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确保学生在不断巩固中达成“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发展。

四、结语

本节课以新课标“思维能力”为指引,通过多篇文本比较阅读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掌握语文本体知识的同时,形成系统的思维方法。从《孙权劝学》的侧面描写到《山谷作草书》的正面刻画,从《陋室铭》的环境衬托到《爱莲说》的物品象征,学生学会的不仅是比较手法,更是透过语言形式把握文本意图的思维逻辑。正如新课标所强调的,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发展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