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招投标阶段工程造价风险防范机制构建
唐淼
新龙县对口援建和项目服务中心 四川甘孜 626800
引言:
招投标阶段作为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的前置环节,是确定合同价格、规范市场竞争的关键节点。该阶段涉及招标文件编制、投标报价策略、评标定标规则等多重环节,受市场波动、信息差异、规则漏洞等因素影响,易产生造价风险,如清单缺项导致报价失真、低价中标引发质量成本激增等。构建科学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对避免造价失控、保障工程顺利推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招投标阶段工程造价风险的主要类型
1.1 文件编制风险
招标文件内容缺陷易引发造价风险。工程量清单漏项、错项或项目特征描述模糊,会使投标人报价缺乏依据,后期因“清单外项目”产生结算争议;技术标准与实际不符,如高估材料性能、低估施工难度,可能迫使中标人通过变更签证抬高造价;合同条款中工程变更、价款调整、不可抗力等约定不明确,易引发施工阶段索赔纠纷,造成成本失控。
1.2 投标报价风险
投标人报价策略存在多重风险。不平衡报价通过抬高可能增项单价、压低可能减项单价提高中标率,导致合同价与实际造价偏差;部分企业“低于成本价竞标”,中标后以偷工减料、虚报变更弥补损失,破坏造价合理性;投标人对市场价格预判不足,未考虑材料、人工费用波动,可能因成本超支致工程停滞,间接增加造价。
1.3 评标定标风险
评标过程的不规范会放大造价风险。若评标标准过度侧重价格因素,忽视投标人资质、技术方案、履约能力,可能选择“低价低质”的中标单位,引发工程质量返工、进度延误等问题,间接推高成本;评标专家专业能力不足,对清单报价的合理性、施工组织设计的经济性缺乏判断,可能认可不合理报价;存在倾向性评审、暗箱操作等违规行为。
1.4 市场环境风险
外部市场波动对招投标阶段造价影响显著。建筑材料价格受宏观经济、供应链等因素影响,短期内大幅上涨时,若合同未约定调价机制,投标人将承担额外成本,进而通过索赔转嫁风险;人工费用随劳动力市场供需变化波动,中小投标人抗风险能力弱,可能因人工费上涨导致报价失实;政策变动如税收调整、环保标准升级,会增加施工成本。
二、招投标阶段工程造价风险的成因分析
2.1 信息不对称
招标人与投标人掌握的项目信息存在差异。招标人可能隐瞒地质条件、地下管线等关键信息,导致投标人报价低估风险;投标人隐瞒自身技术短板、履约记录不良等情况,通过虚假承诺中标,后期因能力不足导致成本增加。信息披露不充分还会引发“逆向选择”,即优质企业因信息模糊放弃投标,而投机企业凭借低价抢占市场,加剧造价风险。
2.2 制度规范缺陷
行业制度不完善为风险提供了滋生空间。部分地区缺乏统一的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清单编制随意性大,导致报价基准不统一;评标标准弹性过大,对“合理低价”的界定模糊,易引发“唯低价论”;监管机制不健全,对围标串标、虚假招标等行为处罚力度不足,破坏市场竞争秩序,间接推高造价风险。
2.3 主体行为失范
招投标参与方的不规范行为直接加剧风险。招标人存在“明招暗定”“量身定制”招标条款等违规操作,排斥潜在投标人,导致竞争不充分;投标人通过围标串标抬高报价、相互约定中标后利益分成,破坏价格形成机制;中介机构如招标代理、造价咨询单位专业能力不足,编制的清单、控制价存在误差,为后期造价纠纷埋下隐患。
2.4 风险意识薄弱
各方对招投标阶段的风险防控重视不足。招标人过度关注招标效率,忽视招标文件的合规性审核,对清单准确性、条款严谨性把关不严;投标
人缺乏风险预判能力,报价时未充分考虑市场波动、政策变化等因素,依赖“中标后索赔”;行业内缺乏常态化的风险培训机制,从业人员对造价风险的识别、评估能力不足,导致防控措施滞后。
三、招投标阶段工程造价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
3.1 风险识别机制
梳理招标文件编制、投标报价、评标定标、合同签订等环节的风险点,明确“清单漏项”“不平衡报价”“倾向性评审”等风险的具体表现形式,形成标准化识别手册,为风险排查提供依据。利用 BIM 技术构建三维模型,通过碰撞检查发现工程量清单中的错漏项;借助大数据分析历史项目数据,识别高频风险因素,如某类材料价格年波动率、某地区围标串标发生率等,提高识别精准度。组建由招标人、造价咨询单位、技术专家组成的审查组,对招标文件的完整性、清单的准确性、条款的合规性进行联合审核,确保风险点早发现、早修正。
3.2 风险评估机制
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风险因素的权重,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风险等级进行量化评分,如将“材料价格波动风险”按波动率划分为“低( <5 % )、中( 5%-10% )、高( >10% )”三级,明确风险影响程度。在招标文件发布前开展“预评估”,重点评估清单与条款风险;投标截止后开展“报价评估”,分析各投标人报价的合理性、不平衡报价幅度;评标定标前开展“综合评估”,结合投标人资质、技术方案评估履约风险,为定标提供依据。设定“控制价偏差率 >5% ”“某一投标报价低于成本价 10% ”等预警指标,触发阈值时启动复核程序,避免不合理报价中标。
3.3 风险应对机制
规范清单编制,要求编制单位实地勘察并准确描述项目特征,必要时附图纸或照片;细化合同条款,明确工程变更计价、材料调差、索赔等规则。要求投标人提交报价合理性报告,说明材料价格来源及工艺与报价匹配性;对不平衡报价超 15% 的需澄清修正,否则废标;设成本控制线,否决低于成本投标。采用“技术 + 价格”综合评估法,技术、履约能力等指标权重超 40% ;建立评标专家动态考核机制。合同约定材料调差条款,以投标截止前 28 天为基准期,波动超 ±5% 时调整;长工期项目用“阶梯式付款”,与市场价格指数挂钩。
3.4 风险监控机制
监管部门通过“双随机、一公开”检查,严查围标串标、虚假招标等行为;利用电子招投标平台实现交易过程留痕,对异常报价、违规操作实时预警,如同一 IP 地址上传多份投标文件时自动提示“疑似围标”。将招投标参与方的违规行为纳入信用档案,对失信企业实施市场准入限制;对守信企业给予加分、优先中标等激励,倒逼主体规范行为。中标后至合同签订前,跟踪核查中标人的履约能力,如注册资本、设备配置、人员资质是否与投标文件一致;建立造价风险台账,记录风险应对措施的实施效果,为后续项目提供经验参考。
结论:
建筑工程招投标阶段的工程造价风险具有多样性、隐蔽性特点,其防控需从识别、评估、应对、监控四个维度构建闭环机制。通过建立全流程风险清单、引入数字化识别工具实现精准识别;借助量化评估体系、动态评估流程明确风险等级;通过优化文件编制、完善评标规则、建立风险分担机制落实应对措施;依托全流程监管、信用管理实现长效监控。这一机制的构建不仅能降低造价失控风险,更能规范建筑市场秩序,推动工程建设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参考文献:
[1]曾晋娟.建筑工程项目的工程造价风险控制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4,(20):217-219.
[2]刘玉龙.建筑项目招投标阶段的工程造价风险规避分析[J].现代物业(中旬刊),2022,(06):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