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合唱教学在农村初中生转折期心理韧性培养中的实践探索

作者

王淑影

德惠市第二十八中学

合唱教学对农村初中生转折期心理韧性培养具有独特作用,本文旨在探索其实践效果,为农村初中教育提供新的视角和策略。

1 农村初中生转折期心理发展特点与心理韧性现状

1.1 心理发展特点

农村初中生在转折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开始关注自身形象与他人评价,渴望独立却又缺乏足够的能力,内心充满矛盾与困惑。同时,受家庭环境影响,部分学生因父母外出务工,长期缺乏情感关怀,容易产生孤独、自卑等负面情绪;学业压力、同伴竞争也使他们面临较大的心理负担,情绪波动明显,心理稳定性较差。

1.2 心理韧性现状

由于农村地区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不足,农村初中生普遍缺乏系统的心理疏导与训练,心理韧性水平较低。面对学习困难、人际交往挫折等问题时,往往难以有效应对,容易产生退缩、逃避心理,甚至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此外,家庭与社会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影响,进一步削弱了他们的心理韧性,不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

2 合唱教学对农村初中生心理韧性培养的优势

2.1 集体性促进归属感与合作能力提升

合唱是一项集体艺术活动,要求每个成员相互配合、协同发声。在合唱过程中,农村初中生能够感受到自己是团队的重要一员,从而增强归属感。为了达到和谐统一的演唱效果,学生们需要学会倾听他人声音、调整自身节奏,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与沟通能力。当团队取得成功时,学生能获得集体荣誉感,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能有效提升他们的自信心与自我价值感,为心理韧性的培养奠定基础。

2.2 艺术性缓解压力与丰富情感体验

合唱教学以音乐为载体,旋律优美、节奏丰富的歌曲能够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放松身心。在演唱过程中,学生通过声音的塑造、情感的表达,将内心的情绪释放出来,实现情感的宣泄与疏导。同时,对不同风格歌曲的学习与演绎,能让学生体验到多样化的情感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认知,使他们在面对复杂情绪时能够更好地理解与调节,增强情绪管理能力,提升心理韧性。

2.3 情感性增强共情与心理调适能力

合唱强调声部间的和谐统一,这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共情能力,能够站在他人角度感受音乐、调整演唱。在合唱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并将这种情感融入演唱,使学生在理解歌曲情感的过程中,学会理解他人的感受与需求,增强共情能力。当学生在合唱中遇到困难或挫折时,通过不断调整与练习来解决问题,这种经历有助于培养他们面对困难时的积极心态与心理调适能力,提升心理韧性。

3 合唱教学在农村初中生心理韧性培养中的实践策略

3.1 优化合唱课堂教学,奠定心理韧性基础

在合唱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农村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与音乐基础,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在歌曲选择上,优先挑选旋律优美、积极向上且难度适中的歌曲,如《我和我的祖国》《让我们荡起双桨》等,让学生在演唱过程中感受正能量,激发内心的积极情感。教学方法上,采用趣味教学法,如通过游戏、竞赛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度。例如,开展“声部配合接力赛”,让学生在竞争与合作中掌握合唱技巧,同时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此外,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鼓励与肯定,及时发现学生的进步并给予表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心理韧性培养奠定良好基础。

3.2 开展合唱课外活动,拓展心理韧性培养空间

除课堂教学外,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合唱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与锻炼的机会。学校可以组织合唱社团,定期进行排练与演出,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深化对合唱的理解与热爱。同时,鼓励学生参与校内外的合唱比赛、文艺汇演等活动,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克服紧张情绪、应对各种突发情况,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抗压能力与应变能力。例如,在筹备校级合唱比赛时,学生们需要共同面对时间紧迫、演唱难度大等问题,通过相互鼓励、协作解决问题,有效提升了心理韧性。此外,还可以组织合唱交流活动,让学生与其他学校的合唱团队进行交流学习,拓宽视野,增强人际交往能力,进一步促进心理韧性的发展。

3.3 加强家校协同,巩固合唱教学心理韧性培养效果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加强家校协同对巩固合唱教学心理韧性培养效果至关重要。学校通过家长会、家访等方式,向家长宣传合唱教学对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性,提高家长的认识与支持度。鼓励家长在家中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如播放经典合唱曲目,与孩子一起欣赏讨论,激发学生对合唱的兴趣。同时,家长要关注孩子在合唱学习中的表现与心理变化,给予鼓励与支持。例如,当孩子在合唱比赛中表现不佳时,家长要引导孩子正确看待失败,帮助他们分析原因,鼓励他们继续努力,让学生在家庭的支持下保持积极心态,不断提升心理韧性。此外,学校与家长可以共同组织亲子合唱活动,增进亲子关系的同时,让学生在温馨的氛围中感受团队合作的力量,进一步巩固合唱教学在心理韧性培养方面的效果。

4 合唱教学培养农村初中生心理韧性的实践效果

4.1 学生心理状态改善

经过一段时间的合唱教学实践,农村初中生的心理状态展现出显著的正面变化。学生的消极情绪有所减少,积极情绪相应增加,自信心与自我价值感亦有显著提升。在参与合唱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勇敢地展现自我,不再因恐惧失败而退缩。例如,原本性格内向、缺乏自信的学生在参与合唱社团后,逐渐变得开朗活泼,敢于在舞台上放声歌唱,在与同学的合作中也更加积极主动,人际关系得到改善。

4.2 心理韧性能力提升

合唱教学有效提升了农村初中生的心理韧性能力。学生在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时,能够运用在合唱学习中培养的合作能力、抗压能力与心理调适能力积极应对。例如,在考试失利时,学生不再一味自责、沮丧,而是能够冷静分析原因,制定学习计划,像在合唱中调整声部配合一样调整学习方法,努力提升成绩;在与同学发生矛盾时,也能更好地理解他人,通过沟通解决问题,展现出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与情绪管理能力。

5 结束语

实践表明,合唱教学凭借其独特优势,有效改善了农村初中生的心理状态,显著提升了他们的心理韧性。从课堂到课外,再到家校协同,合唱教学为农村心理健康教育开辟了新路径。未来,应进一步深化合唱教学与心理教育的融合,创新教学模式,拓展实践边界,让合唱成为农村初中生增强心理韧性、实现全面发展的有力工具,为农村教育事业注入更多活力。

参考文献:

[1]刘海涛.“合鸣共响,凝心聚意”初中合唱教学——对农村留守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2024,(36):87-89.

[2]李琪.乡音传唱下农村初中音乐合唱课程教学实践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4,(21):67-69.

[3]周应忠.在农村初中开展班级合唱教学的策略[J].新智慧,2022,(08):27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