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人工智能驱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探究
梁军妮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 276826
多模态人工智能的发展,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转型升级,更好地满足公众的需求,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人工智能能够精准预测公众的文化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文化服务,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效率和质量,促使公众对文化服务的需求转向“精准化、个性化”转变。多模态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为缩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差距提供了新的机遇,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资源配置不均,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足、质量不高、效率低下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多模态人工智能对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带来的发展机遇
1.数智技术的发展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机构开始尝试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实际服务中,如图书馆利用 AI 技术开发智的能咨询机器人,博物馆利用 AI 技术进行文物识别和修复等。
2.人工智能的发展应用给公共文化服务的高质量发展带来新挑战
当前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存在技术超前、制度滞后,城市主导、乡村依附的特征。技术发展带来的数字鸿沟,导致不同地区、不同群体在获取和利用数字文化资源方面存在差异。部分地区的公共文化机构在数智化转型过程中存在技术应用能力不足、资金投入有限等问题。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同时,也可能带来生成错误内容、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也需要加强,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审核机制。
3.数智平台有利于解决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个性化发展问题
当前,仍有城乡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失衡,基层服务资源匮乏,难以满足用户需求。基于人工智能的数智化平台的建设,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共享范围,解决资源不足问题。利用大数据分析用户画像,动态捕捉用户需求,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个性化发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实现文化资源的精准配送和按需供给。利用 VR/AR、虚拟展陈设计、元宇宙等技术,打造虚拟博物馆、线上非遗展厅等虚拟文化服务空间,突破地域限制,实现文化资源共享,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和公平性。
二、 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需求与多模态 AI 的适配性
1.资源数字化与跨模态生成
针对城乡特色文化资源,利用多模态 AI 实现“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的全维度数字化。基于生成式 AI,自动生成符合城乡居民需求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
2.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
构建城乡文化资源多模态数据库,通过知识图谱等语义关联技术打通城市与农村的文化资源。利用多模态推荐算法,实现城乡资源的精准推送。
3.沉浸式文化体验设计
基于 VR/AR 技术,构建多模态虚拟文化空间,支持用户通过语音、手势、眼动等多模态交互方式参与文化活动,提高服务的质量。
4.个性化服务定制
结合浏览轨迹、语音反馈、表情识别等数据,绘制多模态用户画像,动态捕捉用户需求,开发如虚拟数字博览的多模态智能助手,支持多模态交互,提供即时文化咨询与服务。
三、多模态人工智能驱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创新
1. 促进城乡文化均衡发展,推动资源高效配置与共享
通过多模态 AI 整合城乡分散文化资源,实现“城市资源下沉”与“农村资源上行”双向流动,解决传统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分散、同质化、覆盖不均的问题。
推动发展城乡资源双向流动机制。利用多模态 AI 将城市优质文化资源转化为农村可及的形式,实现城市资源下沉。挖掘农村特色文化资源,通过多模态技术包装推广,吸引城市居民参与,实现农村资源上行,
建设数字平台,优化资源供给。构建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建立统一的数字文化服务平台,整合各类文化资源,优化资源分配。利用 AI 技术对海量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标准化处理,构建覆盖城乡、互联互通的智能化文化资源库,实现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
2. 激活文化传承与创新动能,赋能乡村振兴与城市文化活力
多模态 AI 通过跨模态生成与沉浸式体验,活化传统乡土文化与城市非遗,推动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利用生成式 AI 修复农村濒危文化资源,并转化为多模态内容,向城乡用户传播本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开发低门槛多模态创作工具,搭建城乡文化共创平台,使农村用户可通过语音描述、手绘草图,让 AI 生成个性化内容。
利用文本生成、文生图、视频、音乐等多模态生成能力,基于地方文化特色自动生成短视频、戏曲剧本、海报、数字文化展览等。破解乡村优质文化内容“供给侧不足”和“创作成本高”的核心瓶颈,实现文化内容的“在地化”生产与供给,让每个乡村都能拥有属于自己的、高质量的数字文化资源。
3. 创新服务形式,优化用户体验
人工智能技术能够精准把握公众需求,实现文化资源精准推送和个性化服务,人工智能技术能够为公众提供沉浸式互动式文化体验,提升服务趣味性和吸引力。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实现文化资源的高效管理和动态调配,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整体效能。
发展智能化的文化服务终端,创新互动式的文化服务形式,增强文化服务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整合线上线下文化资源和服务,以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打造虚拟文化空间,精准资源配送,利用 AI 技术,实现文化资源的精准配送和按需供给。整合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机构的资源,支持城乡居民跨区域预约、参与文化活动。利用多模态 AI优化平台功能,降低城乡居民的使用门槛。
4. 优化协同创新管理机制,推动服务效能与可持续发展
多模态 AI 通过数据驱动的需求反馈与风险治理,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从“粗放供给”向“精准治理”转型,提升服务效能与可持续性。
政府应加大对人工智能技术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应用的资金支持力度,加强人工智能和公共文化服务复合型人才培养,提高公众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建立统一的协调机构和共享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提升资源整合的效率。
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治理模式。探讨政府与社会力量之间的合作模式,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效率和质量。
建立多模态内容审核机制,确保文化内容的准确性与合规性。采用隐私保护技术,在数据采集与分析中保护用户隐私。
小结
多模态 AI 技术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新路径,突破了城乡文化资源壁垒,实现跨模态整合与文化的城乡双向流动;突破了单向供给被动接受模式,实现需求驱动的精准服务;突破了文化传承创新不足困境,推动了传统与现代的深度融合;突破了技术应用治理滞后瓶颈,构建了安全可持续的服务生态。
参考文献:
[1]赵友华,王璐.数智驱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向度,图景与进路[J].数字图书馆论坛, 2024,20(6):64-73.
[2]曹银山,张剑宇.数字赋能农村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的逻辑机理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24(6):46-53.
[3]诸佳璇,贾佳.虚拟数字人赋能山东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人文天下,2024(12):12-19.
【课题项目】 2025 年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课题,课题名称:多模态人工智能驱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