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融合路径探索
吴颖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张浦镇良渚实验学校 215300
一、引言
古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载体,也是初中语文培育文化自信的关键内容。但因时空距离与语言差异,学生常难以理解古诗文的历史背景与情感逻辑,学习兴趣不足。传统教学中,教师虽用图片、音频辅助,却多停留在工具浅层应用,未发挥信息技术在沉浸式体验、个性化探究等方面的优势。《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提出“利用现代技术开展阅读探究”,为两者深度融合指明方向。基于此,本文结合实践探索融合路径,以技术打破古诗文教学时空限制,让学生感受诗文魅力,实现“文本理解”与“文化传承”双重目标。
二、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融合路径
(一)借助数字情境重构,激活古诗文的历史语境
历史语境缺失是学生理解古诗文的主要障碍,信息技术可通过 VR、全景影像、动画等技术,将抽象文字转化为可感知场景,搭建“文本—场景—情感”联结,让学生从被动阅读者变为主动场景参与者,深化对文本内涵与作者情感的理解。
在教学杜甫的《春望》时,教师可借助全景影像技术构建“安史之乱后的长安城”虚拟场景。学生通过终端设备进入场景后,能看到残破的城墙、荒芜的街道、流离的百姓,耳边还能听到远处的战火声与人们的叹息声,场景中还嵌入了诗文关键语句的动态注释,如当学生走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对应的场景时,屏幕会弹出“山河依旧但都城沦陷,草木丛生反衬人烟稀少”的解读。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不再是单纯背诵诗句,而是能直观感受到诗人面对家国破碎的悲痛之情;随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场景体验,分享自己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理解,学生普遍能说出“花和鸟本是美好事物,但在战乱背景下,反而让诗人更伤心”,有效突破了传统教学中“难以理解诗人情感”的难点。
(二)依托数字资源整合,拓展古诗文的解读维度
古诗文解读涉及文学手法、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等多维度,单一教材难以满足深度探究需求。信息技术可整合名家解读视频、历史文献、同主题诗文等分散资源,构建“诗文资源库”,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探究路径,助力其从“单一文本解读”走向“多维度文化探究”。
教学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教师可依托在线教育平台搭建“《桃花源记》数字资源库”,资源库分为四个板块:一是“作者生平”板块,包含陶渊明生活时代的社会背景纪录片片段、陶渊明生平动画;二是“文本解读”板块,收录名家对“世外桃源”象征意义的解读视频、文言实词虚词的互动解析;三是“文化关联”板块,整理与“隐逸文化”相关的诗文(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古代山水画(如《富春山居图》);四是“拓展探究”板块,提供“桃花源是否真实存在”的辩论素材、现代人对“理想社会”的解读文章。课堂上,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资源库中选取感兴趣的资源进行探究,如某小组选择“文化关联”板块,通过对比《桃花源记》与《山居秋暝》,发现两者都体现了作者对闲适生活的追求;另一小组结合“拓展探究”板块的素材,辩论“桃花源的虚构性”,并联系现实讨论“现代人的理想生活应具备哪些元素”。通过资源整合与自主探究,学生不仅理解了文本内容,还对古诗文背后的文化内涵有了更广阔的认知。
(三)通过数字互动设计,深化古诗文的体验感知
古诗文教学需学生在体验中感受语言美、情感美与意境美,信息技术可设计在线批注、互动答题、创意创作等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与交流中深化感知,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体验”,提升鉴赏与创意表达能力。
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教师可利用互动教学软件设计三层互动任务。第一层是“在线批注互动”,学生在软件上阅读词作,可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名句进行批注,分享自己的理解,还能看到其他同学的批注并进行点赞、评论;第二层是“情感互动答题”,软件根据词作内容设计情境题,如“当你在中秋夜思念远方的亲人时,会用词中的哪句表达情感?请说明理由”,学生完成答题后,软件会展示不同答案的分布情况,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差异;第三层是“创意互动创作”,学生借助软件的“诗词改编”功能,将词作改编成现代小诗或情景剧剧本,还可插入自己拍摄的月亮照片、录制的朗读音频作为素材。某学生在改编时,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改编为“就像月亮会变圆变缺,生活也有开心和难过,但我们依然期待团圆”,并配上自己拍摄的家乡月亮照片,在班级展示时引发了其他同学的共鸣。通过互动设计,学生不仅深化了对词作情感的理解,还实现了古诗文与个人生活体验的联结。
三、结语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融合,是用技术重构“情境、资源与互动”,让古诗文可感、可探、可创。三条路径既呼应新课标要求,又解决传统教学问题。实际教学中,教师需坚持“技术为教学服务”,结合学生认知与教学内容选择合适方式。未来可进一步探索 AI、大数据等技术应用,如 AI 推荐资源、大数据分析学习难点,让信息技术更好赋能古诗文教学,助力学生培育文化自信与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张春明.信息化时代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模式的创新策略探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5,(11):97-99.
[2]程然.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语文世界,2024,(33):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