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施工绿色化转型中建筑垃圾零排放处理模式创新与实践

作者

孙雷

身份证号:130132198307084731

引言

在全球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建筑行业的绿色化转型成为必然趋势。建筑施工作为建筑行业的关键环节,其资源消耗与环境影响不容小觑,其中建筑垃圾的产生与处理问题尤为突出。随着建筑规模不断扩大,建筑垃圾产生量持续攀升,传统以填埋、露天堆放为主的处理方式,不仅造成土地资源的大量占用,还引发土壤、水体、大气等多方面的环境污染问题,与绿色化转型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目标严重相悖。因此,探索建筑垃圾零排放处理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建筑施工中建筑垃圾处理现状及问题

1.1 建筑垃圾产生量大且成分复杂

伴随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建筑施工项目数量与规模不断扩张,建筑垃圾产生量也随之急剧增长。无论是房屋建造、道路修筑,还是旧城改造工程,从基础开挖阶段产生的土石方,到主体施工产生的废弃混凝土、砖瓦,再到装饰装修阶段产生的金属废料、塑料残片、玻璃碎块等,建筑垃圾贯穿建筑施工全过程。其成分涵盖无机材料、有机材料、金属材料等多种类别,不同材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差异显著,进一步加大了处理的复杂性与难度。此外,新型建筑材料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其废弃后的处理要求与传统材料不同,也给建筑垃圾处理带来新的挑战。

1.2 传统处理方式弊端显著

传统的建筑垃圾处理方式以填埋和露天堆放为主,这种粗放型处理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大量建筑垃圾填埋会占用大量土地资源,且填埋过程中,建筑垃圾所含的重金属、化学药剂等有害物质会随雨水渗入土壤和地下水中,造成土壤板结、肥力下降,以及地下水污染等问题。露天堆放则容易产生扬尘,影响周边空气质量,同时,建筑垃圾中的有机成分在自然环境下分解,会释放出恶臭气体和温室气体,对周边居民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造成双重负面影响。此外,传统处理方式无法实现建筑垃圾的价值转化,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2.建筑垃圾零排放处理模式创新的必要性与意义

2.1 顺应绿色化转型的必然要求

建筑施工绿色化转型旨在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有效保护,建筑垃圾零排放处理模式创新正是这一目标的重要实现途径。通过创新处理模式,从建筑设计、施工过程等源头减少建筑垃圾产生,在处理过程中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降低污染物排放,能够使建筑施工活动与生态环境更加和谐共生,契合绿色化转型在资源节约、低碳环保等方面的要求,是建筑行业迈向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步。

2.2 缓解资源与环境压力

我国建筑行业对砂石、黏土等天然原材料需求庞大,大规模的开采活动不仅加速了自然资源的消耗,还对山体、植被等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引发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问题。实现建筑垃圾零排放,推动其资源化利用,可将建筑垃圾转化为再生骨料、新型墙体材料等再生资源,替代部分天然原材料,缓解资源供应压力。同时,减少建筑垃圾的填埋和露天堆放,能有效降低对土壤、水体、大气的污染,减轻生态环境承载压力,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3.建筑垃圾零排放处理模式创新路径

3.1 源头减量模式创新

在建筑设计阶段,积极引入绿色设计理念,通过优化建筑设计方案,减少复杂装饰和冗余结构,从源头上降低建筑材料的使用量。大力推广标准化、模块化设计,使建筑构件具有更高的通用性和互换性,便于重复利用和后期拆卸回收,减少施工过程中因设计不合理导致的废料产生。在施工环节,加强精细化施工管理,采用先进的施工工艺和技术,如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提高建筑材料的切割精度和安装准确性,减少施工损耗。同时,建立严格的建筑材料管理制度,合理规划材料采购与使用,避免材料积压和浪费。

3.2 过程控制模式创新

构建完善的建筑垃圾分类收集和运输体系,在施工现场科学设置分类收集设施,按照建筑垃圾的材质、性质等进行细分收集,为后续资源化利用奠定基础。选用封闭式、智能化的运输车辆,配备定位和监控系统,防止运输过程中建筑垃圾的散落、泄漏,减少对环境的二次污染。借助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搭建建筑垃圾全过程监控管理平台,实现对建筑垃圾产生量统计、收集点管理、运输路径规划、处理去向追踪等环节的实时监控和动态管理,提高过程控制的精细化程度和管理效率。

4.建筑垃圾零排放处理模式的实践路径

4.1 政策支持与标准制定

政府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出台一系列鼓励建筑垃圾零排放处理模式创新的政策措施。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对开展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企业减免增值税、所得税等;设立专项财政补贴资金,支持建筑垃圾处理技术研发和设备更新。同时,完善建筑垃圾处理相关标准规范,明确建筑垃圾源头减量、分类收集、运输、资源化利用等各环节的技术要求、质量标准和管理流程,建立健全监督考核机制,确保政策和标准有效落实,为建筑垃圾零排放处理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坚实的政策保障。

4.2 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

强化产学研深度合作机制,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联合开展建筑垃圾处理技术攻关,针对建筑垃圾处理中的关键技术难题,如再生骨料性能提升、有害物质分离等,集中力量进行研发突破。搭建建筑垃圾处理技术推广平台,定期举办技术交流会、成果展示会,及时发布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信息,促进技术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选取不同类型的建筑项目开展示范工程建设,展示创新处理模式的实际应用效果和经济效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建筑行业广泛采用先进的建筑垃圾处理技术和模式。

4.3 加强宣传与公众参与

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多种媒体渠道,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普及建筑垃圾零排放处理模式的重要意义、技术原理和实践成果,提高建筑行业从业人员和社会公众对建筑垃圾处理的认知水平和环保意识。在社区、学校等场所设立宣传教育点,举办专题讲座和科普活动,鼓励公众参与建筑垃圾回收利用,引导公众养成垃圾分类投放的良好习惯。建立公众监督举报机制,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对建筑垃圾违规处理行为进行曝光,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建筑垃圾零排放处理的良好氛围。

结束语

在建筑施工绿色化转型的时代浪潮下,建筑垃圾零排放处理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是建筑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尽管当前建筑垃圾处理面临诸多困境,但通过源头减量、过程控制、资源化利用等模式创新,以及政策支持、技术研发、公众参与、区域合作等实践路径的协同推进,能够有效破解难题,实现建筑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未来,随着理念的不断深化、技术的持续创新和政策体系的日益完善,建筑垃圾零排放处理模式将不断发展成熟,为建筑施工绿色化转型注入强大动力,助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猛,李欣,庄宝潼,王文婷.大型体育场馆拆除建筑垃圾零排放技术研究[J].建筑结构,2023,53(06):12-17+11.

[2]吴泽洲,曾爱民.建筑垃圾及工程废浆处理市场分析[J].中国设备工程,2022,(07):160-161.

[3]宋华旸,胡昌夏.北京市建筑垃圾处理标准体系研究[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3,15(06):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