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减压装置设备腐蚀与防护技术研究
许文谦 陈树庆 梁延峰
引言
常减压蒸馏装置(简称常减压装置)是炼油厂的“龙头”装置,其功能是通过蒸馏分离将原油切割为不同馏分,为后续加工单元提供原料。然而,原油中含有的硫化物、环烷酸、无机盐、水分等腐蚀性介质,在装置运行过程中会引发严重的腐蚀问题。据统计,国内炼油企业常减压装置因腐蚀导致的非计划停工占比达 30% 以上,不仅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还存在安全环保隐患。因此,深入研究装置腐蚀机理并开发高效防护技术,对保障炼油工业安全、经济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1 常减压装置腐蚀机理分析
1.1 硫化物腐蚀
硫化物腐蚀是常减压装置最普遍的腐蚀类型,其腐蚀行为与温度密切相关:低温部位( <120% ):主要发生
型腐蚀,原油中的无机盐(如 ΔNaCl )水解生成 HCl,与 H2 S、水共同作用形成强腐蚀性环境,导致塔顶冷凝系统(如塔顶空冷器、冷凝管线)发生均匀腐蚀和点蚀。硫醇(RSH)等活性硫化物直接与金属反应,生成 FeS 腐蚀产物,但该产物结构疏松,难以形成保护膜,导致持续腐蚀。高温部位( >240∘C ):单质硫(S)、 H2S 与烃类裂解产生的 H2 共同作用,引发高温硫化腐蚀,生成FeS 并伴随氢损伤,常见于常压炉出口管线、减压塔底等部位。
1.2 环烷酸腐蚀
环烷酸是原油中主要的有机酸,其腐蚀性与酸值(TAN)和温度密切相关:腐蚀峰值温度:在 220~250∘C (轻馏分)和 270~340∘C (重馏分)区间,环烷酸与 Fe 反应生成环烷酸铁,该产物易溶于油相,导致金属表面失去保护,形成沟槽状腐蚀。反应式为:
2RCOOH + Fe \rightarrow (RCOO)_2Fe + H_2\uparrow \]流速影响:在转油线、弯头、阀门等流速高的部位,环烷酸腐蚀加剧,形成“冲刷-腐蚀”协同破坏。
1.3 低温轻油部位腐蚀
常压塔顶油气冷凝后形成的轻油部位(如塔顶回流系统),因 H2S 、CO2 等气体溶解于水相,形成弱酸性环境,导致 FeS 保护膜被破坏,发生电化学腐蚀。此外,胺液防腐工艺中若胺液浓度控制不当,可能引发应力腐蚀开裂(SCC)。
1.4 其他腐蚀类型
无机盐腐蚀:原油中未脱除的
、 CaCl2 水解生成强酸,加剧设备腐蚀;冲刷腐蚀:高速流动的介质(如转油线内的气液两相流)对金属表面产生机械冲刷,破坏腐蚀产物膜,形成蚀坑或沟槽;应力腐蚀:在拉伸应力与腐蚀介质共同作用下,设备焊缝、弯头部位可能发生开裂,如减压塔底管线的环烷酸-应力腐蚀。
2 常减压装置主要腐蚀部位及特点
2.1 塔顶系统(低温部位)
腐蚀部位:常压塔顶、减压塔顶、空冷器管束、冷凝管线;腐蚀特征:以 HCl-H2S-H2O 型腐蚀为主,表现为均匀腐蚀、点蚀和垢下腐蚀,空冷器入口管束易出现“冲蚀穿孔”;
2.2 高温重油部位( 240∘C 以上)
腐蚀部位:常压炉出口管线、减压塔底、转油线、高温换热器;腐蚀特征:硫化物腐蚀与环烷酸腐蚀协同作用,形成沟槽状腐蚀和局部减薄,转油线弯头处尤为严重;典型案例:某装置减压转油线运行 1 年后,弯头外弧侧壁厚减薄率达 60% ,内壁可见明显环烷酸腐蚀沟槽。
2.3 转油线与阀门
腐蚀部位:常压转减压转油线、炉前/炉后阀门;腐蚀特征:高速气液两相流引发冲刷腐蚀,阀门内件(如阀芯、阀座)磨损严重,转油线变径处因湍流导致腐蚀加剧。
2.4 塔内构件
腐蚀部位:塔盘、降液管、进料段;腐蚀特征:液相冲刷与腐蚀介质共同作用,塔盘支撑梁、降液管焊缝易出现腐蚀开裂。 3 常减压装置腐蚀防护技术
3.1 材料升级防护
3.1.1 低温部位材料选择
塔顶系统:采用耐酸腐蚀的 0Cr18Ni9 不锈钢(304)或 316L 不锈钢,空冷器管束可选用 ND 钢(耐酸腐蚀低合金钢)或钛材;冷凝管线:内衬聚四氟乙烯(PTFE)或采用双金属复合管(如碳钢 + 不锈钢),降低腐蚀成本。
3.1.2 高温部位材料选择
环烷酸腐蚀严重区域:选用 317L、321 等高铬镍不锈钢,或双相不锈钢(如 2205),其耐蚀性优于普通奥氏体不锈钢;转油线与炉管:采用 Cr 5Mo、Cr9Mo 等耐热耐蚀合金钢管,或堆焊 Stellite 合金(钴基硬质合金)增强表面硬度。
3.1.3 复合防护材料
涂层防护:在设备内壁喷涂陶瓷涂层(如 Al2O3-TiO2 )或镍磷合金镀层,形成耐腐蚀屏障;衬里技术:采用玻璃鳞片衬里或橡胶衬里处理塔内构件,隔离腐蚀介质。
3.2 工艺防腐措施
3.2.1 原油脱盐脱水
原理:通过电脱盐装置降低原油含盐量(目标 ⩽3mg/L ),减少 HCl生成量;工艺优化:采用两级电脱盐,优化破乳剂类型与注入量,控制脱后原油含水率 <0.3% 。
3.2.2 塔顶注剂防腐
注碱性物质:在塔顶挥发线注入氨或有机胺(如吗啉),中和 HCl,控制冷凝液 pH 值在 6.5~8.0;注缓蚀剂:选用咪唑啉类、季铵盐类缓蚀剂,在金属表面形成吸附膜,抑制电化学腐蚀;注水工艺:注入新鲜水或除盐水,稀释腐蚀性介质浓度,建议注水量为处理量的 3%~5% 。
3.2.3 工艺参数调整
控制温度:避免在环烷酸腐蚀峰值温度区间长期运行,通过调整蒸馏参数,将高温部位温度控制在 280∘C 以下或 350∘C 以上;降低流速:转油线设计流速控制在 20m/s 以下,减少冲刷腐蚀;弯头部位采用大曲率半径(R⩾3D )降低湍流效应。
3.3 腐蚀监测与管理
3.3.1 在线监测技术电阻法(ER)
通过测量金属探头电阻变化,实时监测均匀腐蚀速率,适用于塔顶冷凝系统;超声波测厚(UT):定期对高温管线、转油线弯头进行壁厚检测,设定腐蚀速率预警值(如 >0.2mm/a );腐蚀电化学监测:采用线性极化电阻(LPR)技术,监测局部腐蚀活性,指导缓蚀剂注入量调整。
3.3.2 腐蚀挂片与失效分析
在典型腐蚀部位(如塔顶空冷器入口、转油线)安装腐蚀挂片,定期取出分析腐蚀形态与速率;对失效部件进行成分分析(EDS)、显微组织观察(SEM),明确腐蚀类型与失效机理,为防护方案优化提供依据。
3.3.3 腐蚀管理体系
建立“设计-制造-运行-检修”全生命周期腐蚀管理档案,记录设备材质、腐蚀监测数据、检修维护情况;制定周期性检修计划,对腐蚀敏感部位进行无损检测(如磁粉探伤、渗透检测),及时更换腐蚀减薄部件。
4 结论
常减压装置腐蚀问题是多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需结合腐蚀机理、工艺条件与设备材质制定多元防护策略。通过材料升级、工艺防腐、腐蚀监测的有机结合,可有效控制腐蚀风险。未来,随着智能化、绿色化技术的发展,常减压装置腐蚀防护将向精准化、高效化方向迈进,为炼油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强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徐滨士, 刘世参. 材料腐蚀与防护[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9.
[2]中国石化集团公司. 常减压蒸馏装置腐蚀与防护技术规定[S]. 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