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张衍军

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高陂实验学校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数学教学正逐步从“重技能”向“重理解”转变,计算教学也不再局限于枯燥的公式与练习,而是追求实用性与趣味性的结合。情境创设作为一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参与度的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展现出独特的价值。本文围绕情境创设的理论基础、应用策略以及实践成效进行探讨,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其对学生计算能力和数学思维的积极影响,旨在为一线教师提供具有操作性的教学建议与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情境创设;教学实践;教学策略

引言:

计算教学在小学数学中具有基础性地位,是学生数学素养培养的关键环节。然而,传统教学往往侧重技巧训练,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容易造成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畏惧或抵触心理。随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普及,情境创设逐渐成为提高教学效率、实现素养导向教学目标的重要路径。通过设计贴近生活、富有趣味的教学情境,将抽象的计算知识融入具体问题中,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实际应用能力。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情境的设立更能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本文拟从理论支撑出发,探讨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并结合教学实践分析其效果和存在的问题,以期推动教学方式的优化和课堂质量的提升。

一、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理论基础

1.1 教育心理学对情境创设的支持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的认知发展是通过与环境的互动逐渐建构起来的。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应当发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生通过在情境中的操作与探索来掌握知识。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则指出,适当的教学情境可以有效拉近学生的潜能水平与实际能力之间的距离。将计算知识融入实际情境,能促进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建构新知,提升计算的理解性[1]。

1.2 新课标对计算教学情境化的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强调知识的实际应用和情境化呈现。计算教学不再局限于形式与技巧的训练,而是需要将计算问题置于真实或模拟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和运用计算方法。情境创设正好满足了这一教学要求,成为实现课程理念的有效手段。

1.3 情境创设的教学价值

情境创设不仅能提升学生对计算的兴趣,还能帮助他们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具体的生活经验建立联系。通过生动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和问题意识。尤其是在低年级学生中,情境教学能够降低抽象难度,提升认知参与度[2]。

二、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具体策略

2.1 生活化情境的引入策略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小学生日常生活中充满了与数学相关的现象,教师可围绕“买东西”“过生日”“分零食”等熟悉情境设置计算任务。例如,在学习“多位数加减法”时,可设计“超市购物”场景,让学生模拟买文具、付款找零,通过核算价格练习计算技能。这样的情境不仅真实可感,还能增强学生对数学在生活中作用的理解,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2 游戏化情境的应用方式

游戏是小学生最喜爱的活动形式之一。将计算内容与游戏机制结合,可以显著提升课堂的趣味性与参与度。教师可设计“计算夺宝”“数字接龙”“数学大富翁”等游戏,借助竞赛、奖励等方式激发学生求胜欲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反复练习运算技能。例如,在“计算闯关”活动中,学生需完成若干计算任务才能进入下一关,不仅训练了准确度,也提高了反应速度。游戏化的情境让学生在“玩中学”,有效缓解计算教学的枯燥感,提高教学效率。

2.3 问题导向型情境的构建方法

问题导向型情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思考与解决问题能力。教师在设计时可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构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如在“装修教室”任务中,教师设置“如何计算地砖数量”“粉刷墙面面积”等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列式计算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情境不仅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训练了其数据处理与逻辑推理能力。

三、情境创设在小学计算教学中的实践效果与反思

3.1 学生学习兴趣的显著提升

教学实践表明,引入情境创设后,学生对计算学习的兴趣普遍提升。原本对“算题”感到厌倦的学生,在情境课堂中表现出浓厚的参与热情。他们更愿意主动回答问题、参与讨论,课堂气氛更为活跃。尤其在低年级,生活化和游戏化的情境能有效贴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使他们产生亲切感与参与欲望,从而转变学习态度,增强自信心与学习动力[3]。

3.2 学生计算能力的全面提升

在情境教学中,学生不仅关注“怎么做”,更开始思考“为什么这样做”。通过在真实问题中进行计算训练,学生的运算理解力显著增强。他们更能根据不同情境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计算正确率和应用能力都有明显提升。在应用题和综合题中,学生不再盲目套公式,而是能结合情境合理分析,提高了解题效率与灵活性。情境创设促使计算教学从机械走向理解,从技能训练走向能力培养。

3.3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的挑战与应对

尽管情境创设教学成效显著,但在实施过程中仍面临一些现实问题。首先,情境设计需要时间与经验积累,教师需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特点合理创设,防止“为创设而创设”。其次,部分情境可能因复杂度高而占用大量课堂时间,影响教学进度。此外,学生认知水平存在差异,情境设计需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对此,教师应结合教学目标,精炼情境内容,采用分层教学、小组合作等方式实现差异化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和整体教学质量。

总结:情境创设作为提升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已经在教学实践中展现出积极成效。它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综合素养。当然,要想实现情境创设的最大价值,还需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设计能力,深挖教材、紧贴学生、精心组织,让情境真正服务于教学目标。今后的教学应继续探索情境创设与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构建高效、有趣、有价值的数学课堂,为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黄梅. 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创设与应用[N]. 安徽科技报, 2025-01-10 (012). DOI:10.27992/n.cnki.nahkj.2025.000090.

[2]花园. 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J]. 教育界, 2024, (17): 83-85.

[3]齐广佳. 问题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J]. 数学之友, 2024, (12): 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