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育心:小学德育中理想师生关系的构建路径
蔡宝明
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九龙峰谭公小学
一、深入了解学生:搭建理想师生关系的 “基石”
知晓学生是搭建理想师生关系的关键前提。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心智还未完全成熟,情感表达既直率又颇为敏感,倘若教师仅仅把学生当作“管理者”去看待,那么就很难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只有借助多维度且沉浸式的观察以及深入沟通,才能够切实读懂学生,进而为后续的德育互动奠定相应的基础。
(一)多渠道调研,把握学生 “全景画像”
小学教师应当冲破“课堂即全部”这样的认知定式,运用“观察 +沟通 + 走访”这样一种组合方式,全方位地去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以及个性特点。举例来讲,班主任能够借助课间的时间来观察学生的互动情况:有的学生在课间总是喜欢独自去整理图书角,这或许说明他是个热爱秩序的“小管理员”;有的学生在跳绳比赛当中主动帮同学捡起掉落的绳子,这体现出其有着颇为强烈的集体意识。这些细枝末节的地方往往要比成绩单更能反映出学生的品德方面的倾向。与此定期开展“悄悄话信箱”这类活动,让学生通过文字的形式来倾诉自己的烦恼(比如“同桌总不和我玩”“我害怕回答错了问题而被嘲笑”),这样一来既能对学生自尊心起到保护的作用,又能及时且有效地捕捉到他们内心的心理需求。对于那些来自特殊家庭的学生,像是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的学生等,教师还需要通过家访的方式来了解其家庭氛围,比如说发现了某个学生因为父母都在外打工所以常常只能吃泡面,那么教师便会主动在学校为该学生准备早餐,这种“看得见的关心”要比单纯的说教更加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二)尊重个体差异,避免 “一刀切” 认知
小学生性格、能力存在明显差异:部分学生活泼好动且善于表达,部分学生沉稳内敛且擅长思考,还有些学生成绩突出却缺少合作意识,有些学生成绩一般却乐于伸出援手。若教师依据 “成绩优劣”“听话与否”来评判学生,很容易滋生偏见。就好比某教师刚开始认定班里的 “调皮鬼”小刚是 “问题学生”,上课时老爱做小动作,之后经由细致观察察觉到,小刚尽管纪律性欠佳,可动手能力颇为出色,在班级手工活动里总能帮同学排忧解难。于是教师便顺势安排小刚担任 “手工小组组长”,引导其把精力投放到集体活动当中,这不但提升了小刚的课堂表现,还让他体会到了被肯定的价值。这样 “因材施教” 的做法,既能防止出现教育方面的失误,又能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教师所秉持的公平与尊重。
二、树立正确学生观:激活理想师生关系的 “引擎”
正确的学生观对于构建理想的师生关系而言极为关键。倘若小学教师依旧秉持着‘教师权威至上’这样的传统观念,把学生单纯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那么学生的主体性以及创造力就极有可能遭到扼杀。只有确立起‘民主平等’‘尊重热爱’的学生观,师生关系才能够从‘单向管理’顺利转向‘双向互动’。
(一)凸显学生主体地位,践行民主平等
小学德育绝非是教师一人唱独角戏,而应当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情景剧。教师需主动放低所谓的“权威”姿态,要让学生成为德育活动中的参与者以及设计者。就好比在制定“班级文明公约”的时候,教师不再直接列出诸如“不许打闹”“不许乱扔垃圾”这类条款,而是去组织学生分成小组展开讨论,像询问他们“你们期望班级变成什么样子?”“怎样去做才能够让班级更加温馨?”学生们所提出的诸如“主动帮同学捡文具”“给生病的同学送去祝福”等建议,一方面契合他们的生活实际情况,另一方面也能够促使他们主动去遵守约定。在课堂之上,教师还能够采用“小老师”机制,让学生轮流来讲解一些简单的德育故事,比如“孔融让梨”“雷锋助人”等,这种“角色互换”的方式,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能够让他们在表达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德育内涵的理解。就如同教育规律所表明的那样:只有当学生成为“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德育才能够切实地内化为他们自身的行为习惯。
(二)以爱与尊重为核心,化解对立情绪
热爱与尊重乃是德育的核心所在,同时也是师生关系得以维系的“粘合剂”。小学生对于“爱”的感知是非常直接的:一句给予鼓励的话语、一个充满温暖的拥抱、一次耐心且细致的倾听,均能够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视的。与之相反,倘若出现讥讽、挖苦以及体罚这类行为,那么将会给学生的心灵留下难以消逝的创伤。就比如班里的学困生小美,因为多次出现写错字的情况,被前任教师嘲笑道“太笨了”,自那之后便开始害怕上语文课,甚至还故意去顶撞教师。新教师察觉到这一情况之后,并没有对小美进行批评,而是在她再次写错字的时候轻声地说道:“你这一次和上次相比,少错了两个字,进步可真是不小,本文再一同来仔细看看这个字究竟该怎么写会更加简单一些。”与此教师还在班级里设置了“进步之星”这样的奖项,专门用来奖励那些有着些许进步的学生。当小美首次获得这一奖项之时,激动万分地对教师讲道:“老师,我也能够把事情做得很好!”这种凭借“爱”来感化人的教育方式,不但成功化解了师生之间的对立情绪,而且也让小美重新找回了自信。教师务必要铭记在心:在小学阶段开展德育工作的时候,“情感共鸣”所产生的效果远远要比“严厉批评”更为出色,唯有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被爱”,他们才能够主动地去“爱人”。
三、提升教师个人修养:筑牢理想师生关系的“核心”
教师的个人修养在构建理想师生关系方面占据着极为关键的地位,其中,小学教师所具备的道德品质、知识素养以及教育艺术等,会凭借其日常的言行举止对学生起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作用。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提到过的那样,“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恰恰是由此决定的。” 只有不断地去提升自身的各方面素质,才能够成为一名在学生心目中‘值得信赖且愿意亲近’的好教师。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有趣”的课堂往往是没有抵抗力的,而教师所具备的知识储备以及教学艺术这两方面的情况,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课堂到底有多大的吸引力。小学教师在日常教学期间,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不当的言行举止,要是不及时开展反思,那么就极有可能对师生关系产生影响。
四、结语
总之,构建理想的小学师生关系,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而是一项需要教师用心去践行的长期工作。要从全面且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全景画像”开始,接着树立起“民主平等、尊重热爱”的学生观念,再通过阅读书籍以及不断反思来提升自身的修养,每一步都需要教师投入真挚的情感以及足够的耐心。当教师能够放下自身的权威,以“成长同行者”的身份去陪伴学生,而学生也能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爱,以“主动参与者”的姿态去接纳德育时,师生之间便会形成情感上的共鸣,进而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张立.赏识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的应用路径探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2024,(14):163-165.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4.054.
[2]陈烈章.如何在小学教育中构建理想的师生关系[J].好家长,2019,(49):162-162.
[3]石丹丽.小学体育教学中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J].名师在线,2018,(11):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