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业态下构建南通现代服务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作者

刘玲

南通职业大学 江苏南通 226000

引言

南通是长三角北翼的经济中心,正在努力推进现代服务业的转型升级,所以构建与新业态相适应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就成为了支撑南通现代服务业优质发展的关键所在,研究立足南通行业实际,针对新业态特征探讨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和机制,以期对区域人才战略的制定有所借鉴。

、新业态对南通现代服务业人才发展的影响

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和绿色高企新业态蓬勃兴起的背景下,南通现代服务业对人才的需求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从产业结构调整的视角来看,数字贸易新业态,以跨境电商和智慧物流为代表,对于那些既精通国际贸易规则,又精通大数据分析和跨境电商平台运营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正在急剧增加。比如南通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发展跨境物流,就需要一大批具有国际供应链管理和智能仓储系统运营能力的人才来提高物流效率和服务水平,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和服务业深度融合催生了智能客服、金融科技等新兴领域,急需掌握前沿技术的研发型和应用型人才[1]。以南通飞速发展的金融科技产业为例,不仅要有传统金融领域专业的人才,也要有对金融业务和算法设计、数据建模等方面都有较深造诣的跨界人才,以适应智能投顾、风险评估及其他业务创新与发展的需要。

二、新业态下构建南通现代服务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法

(一)“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机制的设计

新业态浪潮中,南通现代服务业复合型人才培养迫切需要破除部门和行业壁垒,建立“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机制,在政府方面,南通可以出台专项政策,建立现代服务业人才发展基金,并为参与协同育人工作的企业和高校提供税收减免和财政补贴;在编制人才需求目录的同时,要定期公布产业发展和人才缺口的动态,指导资源精准配置[2]。比如,为了解决数字贸易领域的人才紧缺问题,政府与商务局和科技局共同出台了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支持政策,并鼓励各院校设置相关的专业,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的高校要积极对接企业需要,联合南通当地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建设产业学院或者联合实验室,南通大学联合本地著名金融科技企业,以智能金融业务为核心进行联合攻关,使学生能够参与到实际项目的研究和开发中,并在实际操作中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科学研究机构充分发挥其技术上的优越性,为大学课程提供尖端的技术知识,并为企业提供专业的技术咨询和支援,以促进科研成果的快速应用,企业需要在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深入参与,在课程设置、实训指导、毕业设计等方面都要提供真实的项目和案例,南通智慧物流企业可与职业院校合作,将智能仓储管理系统操作、供应链优化等实际工作场景融入教学,选派企业导师入校授课,实现“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发展”,并形成政府引导、高校培育、科研支撑、企业实践、社会应用的良性循环,为南通现代服务业提供适配人才。

(二)跨学科融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的重建

为了适应新业态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南通要注重跨学科融合模块化课程体系的重构,以数字贸易、金融科技和绿色服务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的重点发展方向,突破传统学科的限制,融合经济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环境科学在内的多个学科的知识,设计主题式模块化的课程。以金融科技模块为例,其课程内容可以涉及金融理论、区块链技术、大数据分析和智能投顾,使学生获得多领域交叉知识并有能力处理复杂的问题,在课程的构建过程中,可以采纳“基础模块 + 专业模块 + 拓展模块”的层次化结构[3]。基础模块巩固了学生数学、统计学和编程语言的一般能力;专业模块主要集中在现代服务业细分领域的核心技能方面,例如跨境电商运营模块中包括了国际商法、跨境平台操作和跨境物流管理的课程;拓展模块介绍了前沿技术和行业趋势的课程,比如人工智能在服务业中的运用、元宇宙和服务创新,开阔学生的眼界,同时强调课程动态更新机制,定期邀请企业专家和行业精英参加课程评审工作,并结合南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情况,适时对课程内容和模块组合进行调整。以南通绿色建筑产业崛起为例,将绿色建筑评估和碳足迹核算课程模块加入课程体系。通过跨学科融合模块化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跨界创新能力,从而能迅速适应现代服务业新业态复杂多样岗位需求。

(三)以真实场景为依托,构建实践教学平台

搭建以真实场景为载体的实践教学平台是南通现代服务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实践能力提升的重点。政府可以主导进行资源整合,建立区域性的现代服务业公共实训基地,并引进企业的真实项目和技术设备,构建教学、实训和研发一体化平台。以南通高新区数字经济实训基地为例,该基地安装了跨境电商模拟平台、智能客服系统和大数据分析终端,给学生一个身临其境的实践环境,高校和企业要加深合作,建设校内和校外实践基地,校内基地可以仿真企业的实际工作情景,例如智慧物流实训中心的建设,自动化仓储、智能分拣和供应链管理功能区的建立,使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下进行仓储规划、订单处理的实际操作。校外实习基地是以南通本地企业为基础,给学生顶岗实习的机会。比如南通一家大型商贸企业联合高校,学生们参与到企业直播带货和市场调研等实际业务中,在实际操作中提高了沟通能力、营销技巧和问题解决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南通新业态发展对现代服务业的实际需求出发,系统地分析了当前复合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瓶颈,并提出“政产学研用等”合作、跨学科融合和实践导向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一步重视动态化课程更新机制、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和人才评价标准优化等问题,才能保证培养模式可持续性和适应性,才能为南通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宣芳敏,杨倩霞.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湛江市现代服务业人才需求探讨[J].现代营销,2024(27):71-73.

[2]高杨.自贸港航空服务业人才的职业核心能力[J].百科知识,2024(30):18-20.

[3]吴媛媛.现代服务业人才激励机制研究[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5(07):49-51.

此论文系课题论文 课题名称:新业态下构建南通现代服务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课题编号:2024CNT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