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公路径流对邻近土壤的污染机制及防控

作者

王晓雪

身份证号码:210803199612074522

公路作为现代交通的重要基础设施,在促进经济发展和人员流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公路运营过程中,路面径流会携带大量污染物,对邻近土壤环境造成潜在威胁。土壤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状况直接关系到生态平衡、农业生产和人类健康。研究公路径流对邻近土壤的污染机制及防控策略,对于保护土壤资源、维护生态环境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公路径流污染来源

1.1 车辆排放

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尾气排放是重要的污染来源之一。尾气中含有多种重金属,如铅、锌、铜、镉等,以及多环芳烃(PAHs)等有机污染物。随着汽车保有量的持续增加,尾气排放对公路周边环境的影响愈发显著。

1.2 路面材料及养护物质

公路路面材料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会因风化、磨损等原因释放出一些物质。如沥青路面中的沥青成分可能会分解产生 PAHs 等有机污染物。同时,公路养护过程中使用的各种化学物质,如冬季除冰用的盐类(氯化钠、氯化钙等),在降雨或融雪时会随径流进入土壤。这些盐类不仅会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还可能对土壤微生物群落产生不良影响。

1.3 周边环境带入

公路周边的工业活动、垃圾堆放等也可能成为公路径流污染的来源。工业废气中的污染物通过干湿沉降落在路面上,降雨时随径流进入土壤。垃圾堆放场如果管理不善,其渗出液可能流入公路排水系统,进而污染公路径流。

2 公路径流对邻近土壤的污染机制

2.1 重金属污染机制

公路径流中的重金属主要通过吸附、沉淀和离子交换等过程在土壤中累积。重金属离子容易被土壤颗粒表面的电荷吸附,尤其是带负电荷的黏土矿物颗粒。当径流中的重金属离子浓度较高时,部分重金属离子可能会与土壤中的某些阴离子(如碳酸根、磷酸根等)结合,形成沉淀,从而在土壤中积累。此外,土壤中的离子交换作用也会使重金属离子取代土壤胶体表面原有的阳离子(如钙、镁离子等),进一步加剧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固定。

2.2 有机污染物污染机制

多环芳烃等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较为复杂。一方面,它们具有一定的疏水性,容易被土壤中的有机质吸附。土壤有机质含量越高,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能力越强。另一方面,部分有机污染物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会发生降解,但降解速度相对较慢。在厌氧条件下,有机污染物的降解过程可能会受到抑制,导致其在土壤中残留时间更长。一些有机污染物还可能通过食物链传递,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2.3 土壤理化性质改变机制

公路径流中的盐类物质会改变土壤的酸碱度和电导率。大量的盐类进入土壤后,可能会导致土壤 pH 值升高或降低,破坏土壤原有的酸碱平衡。同时,土壤电导率的增加会影响土壤中离子的活性和土壤胶体的稳定性。此外,公路径流中的污染物还可能影响土壤的孔隙结构和通气性。

3 影响公路径流对邻近土壤污染的因素

3.1 交通流量与车辆类型

交通流量越大,车辆排放的污染物越多,公路径流对邻近土壤的污染风险也就越高。不同类型的车辆,其污染物排放特征也存在差异。例如,重型卡车的尾气排放中重金属和颗粒物含量通常高于小型汽车,对土壤的污染贡献更大。此外,车辆的行驶速度和行驶状态(如加速、减速、怠速等)也会影响污染物的排放速率。频繁的加速和减速会导致车辆尾气排放增加,从而加重公路径流的污染程度。 3.2 气象条件

降雨强度、降雨频率和降雨量是影响公路径流污染的重要气象因素。高强度、短时间的降雨会迅速形成大量径流,将路面上积累的污染物快速冲刷进入土壤,增加污染负荷。而长时间、低强度的降雨则可能使污染物有更多时间在径流中发生稀释和降解。

3.3 土壤性质

土壤的质地、酸碱度、有机质含量等性质对公路径流污染物的吸附、迁移和转化具有重要影响。质地黏重的土壤,其孔隙较小,对污染物的吸附能力较强,但污染物在其中的迁移速度较慢。相反,质地疏松的土壤,孔隙较大,污染物容易迁移,但吸附能力相对较弱。土壤的酸碱度会影响重金属离子的存在形态和活性,进而影响其在土壤中的迁移和吸附。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对有机污染物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能够降低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性。

3.4 公路排水系统

完善的公路排水系统能够及时将路面径流引离公路周边区域,减少污染物在土壤中的积累。排水系统的设计和维护状况直接影响其排水能力和对污染物的拦截效果。例如,排水管道的管径、坡度以及排水口的设置位置等都会影响排水效率。如果排水系统堵塞或排水不畅,径流会在路面长时间积聚,增加污染物向土壤渗透的机会。

4 公路径流对邻近土壤污染的防控措施

4.1 优化公路设计

在公路规划和设计阶段,应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因素。合理选择公路路线,尽量避开土壤敏感区域,如优质农田、自然保护区等。优化路面设计,采用低污染的路面材料,如添加抗滑、降噪且低排放的新型沥青混合料,减少路面材料自身释放的污染物。同时,设计合理的路面坡度和排水系统,确保径流能够迅速排出,减少污染物在路面的停留时间。

4.2 加强交通管理

通过实施交通管制措施,如限制重型车辆通行时间和路线、推广公共交通和新能源汽车等,减少车辆污染物排放。加强对车辆尾气排放的检测和监管,确保车辆尾气达标排放。鼓励车辆使用清洁燃料,提高燃油质量,从源头上降低公路径流的污染负荷。

4.3 改进公路养护策略

优化公路养护措施,减少养护过程中化学物质的使用。在冬季除冰时,尽量采用环保型除冰剂,或者采用机械除冰等替代方法,减少盐类物质对土壤的污染。定期对公路路面进行清扫,及时清除路面上的垃圾、尘土和污染物,降低径流中的污染物含量。同时,加强对公路周边环境的管理,清理垃圾堆放场,规范工业生产活动,减少周边环境对公路径流的污染输入。

4.4 构建生态拦截系统

在公路周边设置生态拦截系统,如绿化带、人工湿地等,对公路径流进行净化和拦截。绿化带中的植物可以吸收径流中的部分污染物,如重金属和氮、磷等营养物质,同时植物根系可以固定土壤,减少水土流失。人工湿地通过物理沉淀、过滤、微生物降解等作用,能够有效去除径流中的污染物,降低其对邻近土壤的污染风险。

4.5 土壤修复技术应用

对于已经受到污染的土壤,应根据污染程度和类型,采用合适的土壤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方法如客土法,通过更换污染土壤来降低污染物含量,但成本较高。化学修复方法如使用化学淋洗剂去除土壤中的重金属,但可能会对土壤结构和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破坏。生物修复方法,如利用植物修复技术,通过种植超富集植物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具有成本低、环境友好等优点,但修复周期较长。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单一或多种修复技术联合使用,以达到最佳的修复效果。

5 结论

公路径流对邻近土壤的污染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污染来源和污染机制,受到交通、气象、土壤和公路设施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为有效防控公路径流对邻近土壤的污染,需要从公路设计、交通管理、公路养护、生态拦截和土壤修复等多个方面入手,采取综合措施,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降低污染物在土壤中的积累,保护土壤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宋科,王皓,杨伟,等.基于 PCA-MLR 的矿区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24,63(11):185-190.

[2]邹鲤岭,李瑾,郎学伟.昆磨高速公路 K5 至 K29 两侧土壤和玉米重金属污染研究[J].云南地质,2024,43(03):341-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