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中小学科学教育实践对比与素养培养对策
何文志
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第二中学星科校区 526200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在中小学体育课程中实施科学教育实践,能够更好地增强学生体质,同时还可培养其科学素养。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因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如经济发展水平、教育资源分配等,使得城乡中小学体育教育实践存在的差异愈发突出。为推动体育科学教育公平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则要能够对城乡差异情况有深入了解,并采取合理的对策。
一、城乡中小学体育科学教育实践的现状对比
(一)教育资源配置差异
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城市学校在体育课程中有配置专门的实验室,该实验室中主要包括体能评估仪器、运动生理监测设备等教学工具。通过对这些工具的使用,能够更好地展示学生运动强度、心率变化以及能量消耗等情况。与此同时,学校还会通过与高校体育院系、科研机构的合作,不断引入更多资源,这样做能够有效拓宽学生科学视野[1]。而农村学校体育教学中使用的器材以跳绳、篮球居多。对一些科学监测设备则比较缺乏,缺运动生物力学分析工具、心率测试等。另外,有关体育科学教育的书籍以及现代化教育设备也比较匮乏,因而在体育学科中难以对学生进行科学教学。
(二)教学模式与方法差异
城市学校采用的教学模式通常是“理论 + 实践+科技融合”。比如,在篮球教学过程中,教师会结合动作捕捉技术分析投篮角度与力量之间具有的科学关联,接着使用运动数据分析软件对学生在跑步过程中的心率曲线进行准确记录。在这过程中,教师还会进行适当引导,让其合理运用科学方法对自身动作表现进行优化[2]。与此同时,还会开展“体育科学探究项目”。在该项目中通过提出具体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而农村学校在具体教学中,主要对学生进行技能传授,并没有详细阐述有关运动背后的科学原理。比如,在进行长跑教学时,教师比较注重学生跑步姿势的规范性,对“步频与氧气消耗”的科学关系没有进行讲解。另外,在体能训练环节中,主要以重复练习模式进行,并没有结合运动负荷科学调控的有关概念,这使得学生无法站在科学角度上理解和认识进行体育锻炼的本质。
(三)科学素养培养成效差异
大多数城市学生都具备一定的体育科学意识,能够对日常锻炼现象使用运动生理学知识进行解释,如“运动后肌肉酸痛的原因”“合理膳食与运动恢复的联系”等。在体育课程学习中,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制定科学锻炼计划,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数据记录和分析能力,切实提高自身科学素养。农村学生对体育知识的认知比较片面,对运动实践与科学原理结合的意识不足。这使得学生在科学素养提升方面比较缓慢[3]。
二、农村中小学体育科学教育实践的困境分析
(一)硬件设施与经费投入不足
结合实际,农村学校在教育经费方面比较有限,且经费更多是保障基础教学设施。有些学校并没有固定的体育教室,且科学教育中需要的各项设备和器械处于长期短缺的状态,这使得有关体育科学教学内容无法利用相关教具进行,如“运动能量代谢”“运动损伤预防”等。
(二)专业师资力量薄弱
通过了解可知,农村体育教师通常身兼数职,因而对体育科学背景以及相关知识掌握不全。在实际教学期间,无法将有关科学原理与技能教学进行融合,最终使得科学教育与体育实践脱节。
(三)教育理念与评价体系滞后
有些农村学校是将学生体能达标作为教学核心目标,对其科学素养培
养并不注重。因而在评价体系中以运动技能考核为主,具体包括跑步速度、投篮命中率等,对学生缺乏素养方面的评价,即“运动数据分析能力”“科学锻炼意识”等,这会对体育科学教育实施产生不利影响。
三、城乡中小学体育科学素养协同培养对策
(一)构建城乡资源共享机制
为促进城乡中小学体育科学协同发展,则应积极构建城乡资源共享机制。在这方面,需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建立“城市学校-农村学校”体育科学教育帮扶联盟。该联盟的建立,使得城市学校定期对农村学校开放体育科学实验室,通过组织农村学生参与具体活动,让其能够实际感受和了解运动监测设备具有的功能。二是,结合“互联网+教育”这一模式,积极开发体育科学教育线上教育平台,在该平台的支持下,能够对各个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如运动生理动画课程、科学锻炼微课等。这样一来,农村学校可使用该平台获取更多教学资源,从而达到城乡资源有效互通的效果。
(二)加强农村师资专业发展
为提高农村教师教学能力,有关部门应积极开展培训工作。在这方面,可通过邀请高校专家、城市体育骨干教师等,为农村教师进行授课。对于培训内容,应围绕科学基础理论、科学教育教学方法等。与此同时,还需建立城乡教师轮岗制。这样做,主要是让城市体育科学骨干教师定期到农村学校进行支教。期间,可采用教研活动、示范课等多种形式,帮助农村教师转变教育理念,了解和掌握科学教育的具体实践方法。
(三)创新体育科学教学模式
在体育教学模式创新方面,可在农村学校引入“简易科学教育法”,该方法在实施中主要是让教师结合日常器材进行科学探究,如使用秒表与计步器对“不同步频下的能耗差异”进行测量;利用血压计对学生运动前后的血压变化进行模拟。通过这一方式,可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掌握相关科学理论和知识。对于城市学校,则要注重对“科技赋能体育”模式的优化,积极引入现代化技术手段,如虚拟显示(VR)技术,利用该技术模拟运动损伤场景。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虚拟体验,掌握科学防护方法。
(四)完善科学素养评价体系
通过制定城乡统一的体育科学素养评价标准,可对学生情况进行全面了解,该评价应围绕“科学知识理解”“科学方法应用”以及“健康管理能力”等方面进行。与此同时,还应结合“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的机制,注重对学生在实际参与中表现情况的评价,促使科学素养成为体育课程核心目标。
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城乡中小学体育科学教育实践存在的差异,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予以重视,加大对农村教育资源的扶持力度。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培养,在促进其全面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因而需要通过采取合理的对策,缩短城乡教育差距,促使农村学生接受更好的教育服务,推动教育事业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东东,张鑫,应磊.中小学体育教育对儿童成长发展的多维影响机制及实践策略研究[J].中华武术,2025(1):93-95.
[2]唐书.五育并举视域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融合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5(1):70-73.
[3]李志勇.中小学体育课程思政化教学模式探索[J].当代体育科技,2025, 15(10):1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