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深度融合
陈坤
眉山映天学校 620010
引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思想智慧和价值追求。高中语文作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肩负着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提升民族认同感的重要使命。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从古诗词、文言文到经典现代文学作品,均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仍存在表面化、碎片化等问题。深入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深度融合策略,对提升语文教学质量、传承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必要性
(一)落实课程标准要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高中语文教学,是落实课程标准要求的具体体现。通过系统的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深入理解传统文化内涵,培养文化自觉,提升文化素养,实现语文课程育人目标。
(二)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语言文字、文学艺术、思想观念等内容,是语文教学的优质资源。深度融合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能够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思维品质。学生在学习经典诗文、研读传统文学作品时,不仅能提升语言运用能力,还能在文化熏陶中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三)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
在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冲击使青少年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和认同面临挑战。高中语文教学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其中,能够让学生深入了解民族文化的精髓,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从而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维系民族文化根脉。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深度融合策略
(一)基于教材内容,优化课程设计
1.梳理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深入研读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系统梳理教材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如古诗词中的家国情怀、文言文里的传统礼仪、散文中的地域文化等。以单元为单位,整合具有相同或相似文化主题的课文,明确各单元传统文化教学目标,使教学内容更具系统性和连贯性。例如,将教材中涉及边塞诗的课文整合为一个单元,引导学生在学习诗歌语言艺术的同时,深入探究古代边塞文化和戍边将士的家国情怀。
2.拓展延伸传统文化内容
在教材内容基础上,结合教学目标,适当拓展与课文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如学习《赤壁赋》时,除讲解课文内容外,可引入三国历史文化、古代哲学思想(如道家的辩证思维)等内容,帮助学生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中理解课文,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同时,推荐相关的经典文化著作、影视作品等,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拓展学习,丰富文化积累。
(二)创新课堂教学,深化文化浸润
1.创设文化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媒体展示、角色扮演、故事讲述等方式,创设生动的文化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在学习古诗词时,播放古典音乐、展示诗词意境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在音乐和画面中体会诗词的情感与意境;在学习古代历史故事类课文时,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再现历史场景,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直观体验。
2.开展探究式学习
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传统文化内涵。
如在学习《论语》选段时,提出 “儒家‘仁’的思想在当代社会有何现实意义” 等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查阅资料、交流分享,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主探究能力。同时,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生活实际,思考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联系,促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3.加强诵读与写作训练
诵读是感受传统文化语言魅力的重要方式。在语文课堂上,加强对古诗词、文言文等经典作品的诵读训练,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传统文化的韵律美、节奏美和情感美。此外,注重写作训练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布置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写作任务,如撰写读后感、文化评论、传统节日主题作文等,引导学生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转化为文字表达,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
(三)丰富课外拓展,营造文化氛围
1.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活动
组织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如举办诗词朗诵比赛、汉字书写大赛、传统节日文化展演等,激发学生参与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在活动中,鼓励学生自主策划、组织和参与,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乐趣,增强文化体验。同时,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等阵地,宣传传统文化知识,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2.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结合当地的文化资源,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文化古迹、非遗传承基地等,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和感受传统文化。在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记录,撰写实践报告或心得体会,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此外,鼓励学生参与传统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如担任文化讲解员、参与传统文化传承项目等,增强学生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四)完善教学评价,强化文化导向
1.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改变传统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态度、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实践能力等纳入评价范围。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例如,在评价学生的作文时,不仅关注语言表达和写作技巧,还注重考察学生对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和理解。
2.注重过程性评价
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记录学生在传统文化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和成长。通过课堂表现观察、学习档案记录、实践活动评价等方式,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和不足,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反馈,激励学生不断提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同时,将过程性评价结果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全面、综合的评价结论,为教学改进和学生发展提供依据。
三、结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使命。通过优化课程设计、创新课堂教学、丰富课外拓展、完善教学评价等策略,能够实现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深入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在未来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创新,深化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郭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探析[J].电脑爱好者(电子刊),2021(9):1087-1088.
[2]燕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探析[J].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4(8):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