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创新路径
王姣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第五中学 652300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智慧。然而,当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方法单一,多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索与体验;教学内容局限于诗词的字面意思,对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情感表达挖掘不够深入;学生缺乏对古诗词的兴趣,难以真正领略古诗词的魅力,导致古诗词教学效率低下,学生核心素养难以得到有效提升。核心素养强调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创新路径迫在眉睫。
1 情境创设启诗韵,沉浸体验悟情思
创设生动情境能够唤醒学习者对古典诗歌的深层感知。《木兰诗》教学中,让学生分别化身木兰、年迈父亲或军中袍泽,通过肢体动作与台词设计再现 " 愿为市鞍马 " 的决断时刻。扮演者需揣摩女儿指尖抚过铁甲时的冰冷触感,想象老父倚门远眺时飘动的白发。当两组学生模拟 " 将军百战死 " 的沙场对峙,剧本外的参与者会突然顿悟" 寒光照铁衣" 不仅是修辞隐喻——铠甲反光的锐利感与深夜戍卫的孤独感在此刻重叠。此类具身实践催生的情感震颤,远超传统文本分析的平面解读。值得注意的是,多重情境的嵌套可能引发认知过载。某次《观沧海》教学中,教师同步使用海浪声效、战争壁画投影和角色朗诵,部分学生反馈意象过于稠密。这提示我们情境创设需把握张力阈值:清泉竹影的视听组合适宜烘托王维的空灵诗境,但边塞诗的悲壮场景或许需要更多留白。关键在于让技术手段成为意境的催化剂而非遮蔽物,最终使学生透过媒介看见诗歌本真的精神肌理。
2 问题驱动探诗理,深度思考品内涵
在古诗词教学实践中,基于问题导向的启发式教学模式展现出独特价值。这种以疑问链推动认知发展的教育策略,通过构建多维度探究框架,能够有效激活学习者的思维活性。以杜甫《春望》的教学为例,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优先抛出与历史情境相关的疑问:" 该作品的创作契机与盛唐社会环境存在何种关联? " 当学生通过文献检索获悉安史之乱造成的都城沦陷与民生凋敝后,便能将" 国破山河在" 的视觉意象与 " 烽火连三月 " 的战争纪实形成时空对应。这一过程不仅搭建了文本与时代的桥梁,更促使学习者切身感受诗人 " 白头搔更短 "的忧患意识。针对诗歌意象的解析,教师可采用对比阐释法。以李商隐《无题》中 " 春蚕到死丝方尽 " 的经典表述为切入点,可设计递进式问题集群:首先引导学生辨识 " 蚕丝 " 与 " 烛泪 " 的物理特性,继而过渡到 " 这些自然物象如何转化为情感符号 ",最终导向 " 诗人为何选择这类消耗性意象传递情愫 " 的深层探讨。通过设置阶梯式疑问链,学生得以理解诗歌创作中将抽象情感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艺术符号这一修辞密码。在主题探究层面,教师应注重认知迁移能力的培养。以陶渊明《饮酒(其五)》的教学为例,在完成 " 采菊东篱下 " 的意境还原后,可提出开放性质询:" 魏晋隐逸文化对现代人的精神困境是否具有观照价值?" 此类设问突破传统解经范式,鼓励学生结合现实经验展开辩证讨论。通过角色代入与价值重估,学习者不仅能把握" 心远地自偏 " 的超然境界,更能建立古典智慧与当代生活的意义联结。这种分阶设问的教学机制,实质上构建了" 文本细读—语境还原—价值重构" 的三维认知模型。通过设置具有认知张力的疑问节点,促使学习者在解疑过程中完成从信息接收者到意义建构者的角色转换,最终实现诗歌鉴赏能力的螺旋式提升。
3 多元活动展诗趣,实践创作促提升
在当代语文教学实践中,多元化教学策略的运用对提升古典诗词教学效能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教育者可通过构建多维度的互动场景,帮助学习者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化对传统文学的理解。以《使至塞上》的课堂教学为例,教师可采取 " 文本重构—艺术再现—创意生产 " 的三阶段教学模式,有效激活学生的认知潜能。在语言感知层面,定期组织经典诗文诵读竞赛成为重要突破口。当学习者自主选择《全唐诗》中的作品进行声情并茂的演绎时,他们不仅需要准确把握五言律诗的平仄规律,更要在语音停顿、气息控制和情感投射等方面进行精细化处理。这种具身化的学习方式使"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这类经典意象的韵律特征得以具象呈现,学生在反复吟诵中自然领会到盛唐边塞诗雄浑苍凉的审美特质。视觉化表达作为辅助理解的重要手段,在诗歌教学中发挥着独特作用。针对"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的经典画面,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水彩、版画或数字媒体等多元艺术形式进行二次创作。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解构诗句中的空间构图要素,将"孤烟 " 的垂直动势与 " 长河 " 的水平延展进行视觉转化,通过色彩明暗对比展现塞外风光的壮阔气象。这种跨媒介的艺术实践不仅强化了诗歌的意境感知,更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综上所述,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创新路径是提高古诗词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通过情境创设,学生能够沉浸在古诗词的世界中,感受诗词的韵味与情感;通过问题驱动,学生能够主动思考、深入探究诗词的内涵;通过多元活动,学生能够展现对古诗词的兴趣,并在实践创作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淑芹. 古诗词“结构化”教学探析——以八年级语文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 [J]. 语文教学通讯·D 刊 ( 学术刊 ),2025,(06):41-43.
[2] 李新华 . 初中语文古诗词阅读情境设计的 SOLO 分析 [J]. 教学与管理 , 2025,(16): 29-33.
[3] 乌日罕 .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创新路径 [J]. 赤峰学院学报 ( 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5,46(05): 10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