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核心素养导向下乡村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路径与实施策略

作者

李丽

湖南省郴州市嘉禾县晋屏镇石羔中心学校

一、引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将语文核心素养凝练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四大维度,为语文教学指明了新方向。习作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 “半壁江山”,不仅是学生语言能力的综合体现,更是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途径。然而,受地理环境、经济条件等因素制约,乡村小学语文习作教学长期面临资源供给不足、教学理念滞后、学生基础薄弱等困境。如何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创新教学模式,破解乡村习作教学难题,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核心素养导向对乡村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重要意义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乡村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是培育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路径。教学中,可充分挖掘乡村民俗文化、乡土风情等资源,引导学生书写节日庆典、农事活动,厚植文化自信;同时创设观察记录、情境写作等多样化任务,在真实语境中强化语言实践,实现语言从输入到输出的转化;还能通过开放性写作任务、创意写作活动,激发学生运用逻辑、形象、创造性思维,全面提升思维品质,最终实现文化传承、语言发展与思维提升的协同共进。

三、核心素养导向下乡村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路径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激活写作兴趣

乡村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与生活场景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可结合时令特点,组织 “春种秋收观察日记”“乡村四季摄影配文” 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田间地头、农家院落中积累鲜活素材。同时,利用短视频、图片集等多媒体资源,创设虚拟情境,如模拟 “乡村文化讲解员”“农产品推销员” 等角色写作任务,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二)构建生活素材库,夯实写作基础

建立 “乡村生活素材积累本”,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记录、访谈调研、实物收集等方式,系统整理乡村生活中的点滴素材。例如,记录农谚俗语、采集植物标本、绘制村庄地图,将生活体验转化为写作资源。此外,定期开展 “乡村故事分享会”“生活见闻交流会”,促进素材的共享与深化。

(三)推进整本书阅读,提升写作素养

针对乡村图书资源有限的现状,可采用 “共读 + 分享” 模式开展阅读教学。选择《稻草人》《呼兰河传》等具有乡土气息的经典作品,组织班级共读活动,通过摘抄批注、角色演绎、续写改编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文本的谋篇布局、语言风格与情感表达。同时,鼓励学生开展 “家庭共读”,利用网络资源拓展阅读渠道。

四、核心素养导向下乡村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实施策略

(一)革新教学理念,践行生本课堂

教师应树立 “以学为中心” 的教学理念,将习作教学从 “知识传授” 转向 “素养培育”。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学生的主体体验,通过 “问题链引导”“思维导图支架” 等方式,帮助学生自主规划写作思路;在课堂实施中,鼓励学生质疑、讨论与互评,构建师生、生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

(二)强化教师培训,提升专业能力

校本研修立足学校实际,以 “核心素养导向的习作教学设计” 为主题,定期组织教师开展集体备课、教学反思研讨活动。教师围绕乡村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如如何结合乡土文化设计教学情境、怎样引导学生积累素材等,共同探讨解决方案,分享教学经验与心得。

区域联动则打破校际壁垒,通过城乡结对帮扶,让城市优秀学校与乡村小学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城市学校选派骨干教师定期到乡村小学开展示范课、专题讲座,分享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乡村教师也可到城市学校跟岗学习,实地观摩优质课堂。

网络研修充分利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等网络资源,为乡村教师提供丰富的线上学习课程。教师可根据自身需求,自主学习核心素养理论、习作教学案例等内容。同时,借助网络平台开展线上案例研讨活动,教师上传自己的教学案例,与其他教师进行线上交流,获取多元反馈,不断提升教学能力。

(三)创新教学方法,优化学习体验

在乡村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多元教学模式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力。采用项目式学习(PBL),以 “我为家乡写宣传册” 项目为例,学生分组走访家乡古桥、梯田等特色景点,采访老匠人、非遗传承人,收集历史传说与民俗故事,再将调研素材整理成宣传文案,配上手绘插图或摄影作品,最终制作成册。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提升了信息整合与文字表达能力,更增进了对家乡的了解与热爱。任务驱动法下,布置 “乡村非遗故事会” 任务,教师先引入皮影戏、草编技艺等本地非遗项目,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观摩,深入挖掘非遗文化内涵,进而用生动的文字讲述非遗背后的故事,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语言运用能力的进阶。

情境教学法则借助 “故事接龙”“盲盒写作” 等游戏,营造趣味课堂氛围。例如在 “盲盒写作” 中,学生抽取包含特定场景、角色或道具的卡片,依据抽取内容即兴创作故事,激发想象力与创造力。

(四)完善评价体系,促进持续发展

构建 “三维多元” 评价体系:在评价内容上,涵盖习作成果、过程表现与素养发展;在评价主体上,实现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伴互评与家长评价的有机结合;在评价方式上,采用等级评价、质性评语、成长档案袋等多样化形式。尤其注重过程性评价,通过记录学生的素材积累、草稿修改、反思总结等环节,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轨迹。

五、结论

在核心素养导向下推进乡村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改革,需要立足乡村教育实际,整合乡土资源,创新教学模式。通过转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学路径、完善实施策略,将文化传承、语言实践、思维发展与审美培育有机融合,方能有效提升乡村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钟启泉 .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发展:观念转型与课题突破 [J].全球教育展望,2016,45(0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