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实践探索
王静静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阿克苏市第一小学 843000
劳动教育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十分重要。教师需要融合各学科知识来树立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习惯。教师可以利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将劳动教育理念和知识进行全面融合,以其作为载体引发学生主动的运用数学知识,达到实践的目的。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问题后便能够形成一定的学习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促进了素质教育的落实,也可以让学生逐渐挖掘出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关联,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知识素养和应用意识,促进数学学科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理念。
1. 渗透正确的劳动观
想要更好的将劳动教育素材融入到数学学科中,便需要将一些学生身边的事物进行引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教师需要尽可能的挖掘出教材中所包含的劳动教育素材,比如与劳动相关的插图、描述等等,也可以为学生引入一些劳动场景,根据教材中的内容为学生设立主题,比如展开大扫除、植树活动等等,引发学生主动的去思考教材中提到的劳动相关内容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并且教师也可以将数学文化发展史进行引入,在发展史中存在诸多劳动文化内容,教师通过讲解数学历史、数学家相关知识,引发学生深度思考,使其学会反思,并尝试着用自己的劳动改变自己,形成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品质。
例如,教师在讲解乘法口诀时便可以简要的讲述九九乘法口诀的发展史,向学生讲述最早的乘法口诀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 九九术 »,也可以向学生讲述东汉年间陶砖上的九九乘法口诀,引发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认识到在当时的年代,泥瓦匠也会运用九九乘法口诀。教师也可以向学生举例古代人民在哪些领域运用乘法口诀,比如在进行物资分配时就会运用这一计算方法,引发学生进行想象。课堂结束时便可以对九九乘法口诀这部分知识进行全面的总结,并让学生主动的阐述数学知识与劳动之间有哪些联系,将自己的真实想法进行表达。
2. 借助劳动实践授课
教师在讲解数学课程时引入一些劳动实践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学生在参与时会通过体验、合作、探究一系列流程来完成学习目标。在每一个环节中都能够对知识产生新的认识,使其尝试着用数学眼光审视现实生活,用数学思维分析现实世界,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掌握运用知识的方式方法,感受劳动的乐趣和意义。并且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符合学生需求的课下劳动实践,尽可能地打破课堂学习的局限,使其在校园、家庭和社会中主动的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劳动。教师需要从中不断挖掘社会资源,比如植树活动、垃圾分类等等,也可以让学生在家中来完成实践作业,比如整理房间、购物等,并且可以利用校园现有的资源为学生提供劳动情景。
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计算校园绿地面积”这一主题,让学生能够将实际的问题用数学思维进行解答。学生在解决时需要将绿地转变为平面图,再利用计算公式来进行计算。在操作时,学生很可能会受到测量失误的影响,数据存在误差的情况,这便需要学生共同进行讨论。在猜想、探究、讨论的过程,共同完成这一任务,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劳动环境下进行活动,感悟劳动的快乐和意义,为后续劳动教育的渗透奠定基础。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而得出结论,便能够最大程度的实现劳动教育内容的渗透。
3. 发挥评价育人功能
教育评价也是渗透劳动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教师需要将学生的劳动素养作为重要考核标准来进行评估,考察学生对于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运用,并且设立具体的标准来检验学生对于劳动知识的了解。这样也能够让学生重视对于劳动教育内容的学习。并且教师还需要积极的发动学校、社会、家庭的力量,丰富评价主体,从各个层面来对学生的劳动能力、劳动意识进行评估。学生在了解自己的真实情况后便会具有针对性的克服劳动过程的困难,达到理想的劳动训练和学习效果。
结束语
为了更好地促进劳动教育在小学数学的落实,教师需要尽可能的挖掘劳动教育元素,渗透正确的劳动观,并积极地借助劳动实践来进行授课,让学生在共同探究时感悟、总结劳动的方式和意义,教师还需要发挥评价育人功能,在评价体系中增添劳动教育标准,以此最大程度的发挥出劳动教育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许艳 , 高君科 . 劳动教育与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有效融合的策略研究 [J]. 甘肃教育研究 ,2025,(01):98-101.
[2] 黄佳诗 , 温桂珠 . 劳动教育元素融入小学数学作业的实践探索[J]. 教育观察 ,2024,13(36):121-123+126.
[3] 戴子宁 . 小学数学教学融入劳动教育研究 [D]. 湖北师范大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