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体验式教学在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作者

李鑫

福建省武平县十方中心学校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逐渐从知识传授转向素养培育,强调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体验与反思。然而,传统讲授式教学往往难以突破“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限,导致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浮于表面,难以内化为行为准则。在此背景下,体验式教学以其“情境性、互动性、实践性”的特点,成为破解这一困境的关键策略。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其认知特点决定了他们更易通过亲身经历与情感体验构建知识体系。

一、体验式教学在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意义

(一)深化道德认知,促进价值内化

小学高年级学生抽象思维逐步发展,但对道德与法治概念的理解仍需具象支撑。体验式教学通过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如模拟“公共交通让座争议”“网络谣言传播后果”等场景,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直面道德抉择与法律边界。例如,在“诚信考试”主题体验中,学生通过扮演监考者、作弊者与举报者,深刻体会诚信对个人与集体的意义。这种沉浸式学习将抽象规则转化为可感知的体验,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思考,推动道德认知从“知道”向“认同”深化,最终内化为稳定的价值观。

(二)激发情感共鸣,培育责任意识

传统课堂常因理论脱离实际导致学生情感疏离,而体验式教学通过真实情境触发情感共鸣。例如,在“社区公益服务”体验中,学生参与敬老院慰问、环保清洁等活动,亲身体验助人的快乐与责任;在“模拟听证会”中,针对“校园周边流动摊贩治理”议题展开辩论,理解规则制定背后的公共利益考量。这些活动让学生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在情感触动中增强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为未来主动践行道德规范奠定情感基础。

(三)提升实践能力,实现知行合一

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引导学生将认知转化为行动。体验式教学通过“做中学”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例如,在“消费者权益保护”单元中,学生分组调查校园周边商铺的食品安全问题,撰写倡议书并向商家提出改进建议;在“家庭责任分担”体验中,学生制定“一周家务计划”并记录执行情况。这些实践活动不仅巩固了课堂知识,更培养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与行动力,使其在真实生活中能够自觉运用法治思维与道德准则,真正实现“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标。

二、体验式教学在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引发情感共鸣

小学高年级学生已具备初步抽象思维能力,但道德与法治概念的抽象性仍需具象化支撑。教师可通过生活化情境设计,将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体验。例如,在“网络交友的智慧”主题教学中,教师播放短视频展示学生因轻信网友遭遇诈骗的案例,随后组织学生分组扮演“网络用户”“网友”“家长”“警察”等角色,模拟网络交友中的风险场景。学生通过角色代入,直观感受网络信息的复杂性,并讨论“如何辨别虚假信息”“遇到可疑情况应如何应对”等问题。活动后,学生主动制定“网络交友安全公约”,将课堂知识转化为行动准则。此类情境设计不仅激发学习兴趣,更让学生在情感共鸣中深化对网络道德与法律规范的理解。

(二)组织角色扮演活动,促进道德判断力发展

角色扮演是体验式教学的核心形式,能让学生在模拟冲突中提升道德判断能力。在“校园欺凌的应对”教学中,教师设计“课间冲突”情境:一名学生因误会与同学发生争执,旁观者选择“沉默”“劝和”或“报告老师”。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验不同选择带来的后果,并在讨论中反思“如何平衡个人利益与集体和谐”。例如,扮演“劝和者”的学生需用同理心化解矛盾,而“沉默者”则需直面“旁观者责任”的道德拷问。活动后,教师引导学生撰写“冲突解决日记”,记录自身感受与改进方案。此类活动帮助学生从“旁观者”视角转向“参与者”视角,培养其换位思考与责任担当意识。

(三)开展社会实践项目,强化社会责任意识

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社会行动。教师可结合社区资源设计实践项目,如“环保小卫士”行动。在“垃圾分类”主题教学中,学生分组调研社区垃圾分类现状,设计宣传海报并录制科普视频,向居民普及分类知识。例如,某小组发现社区垃圾桶标识模糊,主动联系物业提出改进建议,并协助绘制新标识。活动后,学生通过反思日志记录“如何与他人沟通”“如何应对挫折”等实践心得。此类项目不仅深化对环保法规的理解,更让学生在服务社会中体会公民责任,形成“知行合一”的价值观。

(四)运用多媒体资源,丰富学习体验维度

多媒体能突破时空限制,为学生提供沉浸式学习体验。在“传统文化传承”教学中,教师利用 VR 技术还原“故宫建筑群”,引导学生通过虚拟游览了解榫卯结构、彩绘纹样等文化符号。例如,学生佩戴VR 设备观察太和殿屋脊兽的排列规律,并分组讨论“古代建筑如何体现天人合一思想”。此外,教师播放《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片段,展示文物修复师的匠心精神,随后组织学生模拟“文物修复”游戏,用橡皮泥复原破损的“青铜器”。此类活动将抽象文化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传承意识。

结语

体验式教学为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它以生活为土壤、以实践为桥梁,将抽象的道德准则与法治观念转化为可触摸、可思考、可践行的成长体验。学生在情境模拟中学会换位思考,在角色扮演中锤炼责任担当,在社会实践中感悟公民使命,在多媒体交互中触摸文化根脉。这一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价值观的浸润与人格的塑造——学生从“课堂听众”成长为“社会行动者”,从“被动接受者”蜕变为“主动思考者”。

参考文献

[1] 余挺坚 . 体验式教学在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2025,(03):93-95.

[2] 陈斌斌 . 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研究 [J]. 华夏教师 ,2024,(25):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