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路径与策略研究

作者

魏艳君

大石桥市北街小学

引言

在当前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重塑了社会生活的形态,教育领域也因此迎来了革命性的变革,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融入关于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的创新路径与策略,不但可以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动能,同时也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质量。而教师如何才能将人工智能高效地融入到教学实践中进行数字化转型,这是现阶段值得广大教师深入探究的重要课题。

一、分析学生数据,合理划分层次

在小学阶段的教育实践中,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基础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倘若教师依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中“一刀切”的方式,就难以充分地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对此,教师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对学生的相关学习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帮助教师精准地把握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优势与不足,进而合理地划分学习层次,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真正地实现因材施教的效果[1]。

教师在教学数学教材《圆柱的体积》时,教师就能在课前利用在线学习平台为学生发布预习任务,平台会自动地收集学生的预习数据,如观看教学视频的时长、对知识点的提问、预习测试的成绩等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于智能教学设备记录下学生在课堂上答题的准确率、答题时间以及参与课堂互动的活跃度等等数据,在整合这些数据的基础上,教师就能运用人工智能算法将学生划分为基础巩固层次、能力提升层次以及拓展创新三个层次。

二、优化课堂练习,巩固学生知识

在以往的课堂练习设计中,教师在内容与形式上常常会缺乏针对性,因此就无法充分地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而在人工智能技术的辅助下,教师就能够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知识掌握程度为学生推送个性化的课堂练习题目,进一步地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强化性的训练,以避免重复练习已掌握的内容,从而全面地提高学生练习的效率,让学生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获得最大的能力提升,有效地增强学习的效果,不断地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教师在教学数学教材中《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堂教学后通过智能教学系统向学生端发送练习题,系统则会依据之前对学生的数据分析,为每个学生生成专属的练习任务。

对于对比例概念理解不清晰的学生,系统会为学生推送更多关于比例定义、判断正反比例关系的基础练习题,并且还会为学生搭配详细的解析和示例,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程度。而对于已经掌握基础但是在应用比例知识方面存在困难的学生,系统会为学生提供一些结合实际生活场景的应用题,如行程问题、购物问题中正反比例的应用等等,以充分地锻炼学生形成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完成练习后,系统会自动地进行批改并且反馈学生学习的结果,教师就可以依据反馈及时地调整课堂教学策略,进而为学生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辅导。

三、实施多元评价,促进教与学发展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比较单一,主要是以考试成绩为主,这样难以全面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综合素质,但是在当前数字化转型模式下,教师就能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多元化评价体系,从多个角度收集学生的学习数据,给予学生更加客观且全面的评价[2]。

教师在教学语文教材《鲁滨逊漂流记》时,教师就能在课堂上运用智能设备记录下学生的发言次数、观点的创新性以及与同学之间互动的积极程度等数据,以此来评价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和思维活跃度。

对于学生提交的关于《鲁滨逊漂流记》的阅读感想,人工智能系统就能从内容完整性、观点深度、语言表达、观点创新等方面进行初步评价,同时教师再进行分析给出综合评价,在这种人机结合的方式下才能使评价更加客观且全面。与此同时教师可以依据评价的结果,在后续的教学实践中为学生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阅读指导和拓展活动,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结束语

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深度介入可以为小学阶段的课堂教学模式带来系统性的教学变革,对此,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学生数据,合理划分层次;优化课堂练习,巩固学生知识;实施多元评价,促进教与学发展等方式,积极地面向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持续地探索人工智能与教学实践的融合策略,以充分地释放出技术教育的价值,从而对于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及推动学科教学高质量发展产生重要的作用,以更好地助力人工智能成为小学教学创新的核心驱动力。

参考文献

[1] 冯晓英, 徐辛, 张汇坷. 人工智能赋能教学设计新范式 [J]. 开放教育研究 , 2025,31(03): 63-73.DOI:10.13966/j.cnki.kfjyyj.2025.03.007.

[2] 宗欣露, 徐慧. 面向能力培养的人工智能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J].计算机教育 , 2025,(05): 133-137.DOI:10.16512/j.cnki.jsjjy.2025.05.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