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式学习模式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实践探索
刘晓勤
东莞市松山湖北区学校
一、引言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推进,综合性学习作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与技能、提升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板块,逐渐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然而,传统教学中,综合性学习常流于形式,存在目标模糊、活动单一、学生参与度低等问题。项目式学习(Project - Based Learning,简称 PBL)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完成真实、复杂的项目任务,驱动学生主动探究与合作,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育人目标高度契合。探索项目式学习模式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应用,对优化教学效果、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项目式学习与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关系
(一)项目式学习的内涵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具有现实意义的项目主题,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实践,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并最终形成成果展示的学习模式。其核心强调真实性、探究性与实践性。
(二)两者的契合点
1. 目标一致性:均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合作能力与创新思维,注重知识迁移与实践应用。
2. 过程互补性:项目式学习的“提出问题—规划方案—探究实践—成果展示”流程,与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高度匹配。
3. 评价多元性:二者均倡导多元化评价,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团队协作能力及成果创新性。
三、当前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功利化
部分教师将综合性学习等同于知识巩固或应试训练,忽视学生思维发展与实践能力培养,活动设计缺乏深度与创新性。
(二)学习方式被动化
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任务,缺乏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机会,难以激发学习兴趣与主动性。
(三)内容与生活脱节
教学内容多局限于教材,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不足,导致学生难以理解知识的现实意义,降低学习参与度。
(四)评价方式单一化
以教师评价为主,过度关注成果完成度,忽视学生在过程中的思维发展、合作表现与问题解决能力。
四、项目式学习模式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实践策略
(一)基于真实情境,确定项目主题
1. 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生活中选取主题,如“设计班级图书角借阅公约”“策划校园美食节宣传方案”,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
2. 结合社会热点:引入环保、传统文化传承等社会议题,如开展“家乡非遗文化保护宣传项目”,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增强责任感。
(二)整合跨学科知识,设计项目任务
1. 融合多学科内容:打破学科壁垒,将语文与美术、科学、历史等学科结合。例如,在“制作传统节日手抄报”项目中,学生需查阅历史资料(历史)、撰写介绍文字(语文)、设计版面(美术),实现知识的综合运用。
2. 设置阶梯式任务:根据学生能力水平,设计分层任务。如在“校园植物观察报告”项目中,基础任务为描述植物特征,进阶任务为撰写科普短文并进行班级展示。
(三)强化小组合作,推动探究实践
1. 科学分组与分工: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原则分组,明确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等角色分工,确保每位学生参与项目全过程。
2. 教师适时引导: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以“引导者”身份提供资源支持与方法指导,避免过度干预学生的自主思考。例如,当学生在“编写校园安全剧本”项目中遇到创意瓶颈时,教师可提供优秀剧本范例
供其参考。
(四)构建多元评价体系,促进全面发展
1. 评价主体多元化: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与家长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如在“制作家庭相册配文”项目中,学生先自我评价写作亮点与不足,再由小组同学提出修改建议,最后由教师总结反馈。
2. 评价内容全面化:既关注成果质量,也重视过程表现,涵盖资料收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维度。例如,通过观察记录表记录学生在项目中的参与度、沟通能力等表现。
五、项目式学习模式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实践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小学语文五年级“走进汉字世界”综合性学习单元中,教师采用项目式学习模式,设计“汉字文化传承小使者”主题项目。
(二)实施过程
1. 确定项目任务:学生分组完成“汉字演变历史手抄报”“趣味汉字谜语创作”“汉字故事演讲”三项子任务,最终举办班级汉字文化展。
2. 小组合作探究:学生通过查阅书籍、网络搜索、采访汉字专家等方式收集资料;运用文字撰写、绘画设计、PPT 制作等技能完成成果。
3. 成果展示与评价:各小组通过展板、演讲、互动游戏等形式展示成果,采用“星级评价表”从内容丰富度、创意性、团队协作等维度进行多元评价。
(三)实践效果
通过课堂观察与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汉字文化的兴趣显著提升,90% 的学生能准确阐述汉字演变过程;在资料收集、语言表达、团队协作等能力测试中,实验班得分较对照班高出 25% ,有效实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目标。
六、实践中的问题与改进方向
(一)存在问题
1. 教师角色转换困难:部分教师难以从“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存在过度干预学生探究过程的现象。
2. 时间管理挑战:项目式学习周期较长,易导致教学进度滞后,部分学生出现拖延现象。
3. 资源支持不足:部分学校缺乏图书馆、数字化学习平台等资源,限制了学生的探究深度。
(二)改进措施
1. 加强教师培训:开展项目式学习专题研修,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组织与评价能力。
2. 优化时间规划:采用“长周期 + 碎片化”时间安排,将项目分解为阶段性任务,利用课后服务、周末时间推进。
3. 整合校内外资源:与社区图书馆、文化馆合作,拓展学习资源;利用在线平台(如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获取数字化学习资料。
七、结论
项目式学习模式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实践,有效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语文核心素养与综合实践能力。尽管在实施过程中面临教师角色转换、时间管理等挑战,但通过持续优化策略、加强资源支持与教师培训,项目式学习将成为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推动教学改革的重要路径。未来,小学语文教学应进一步深化项目式学习的应用,探索更具创新性与实效性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基于生活即教育理念的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策略 . 杨学云 . 名师在线 ,2021(32)
[2] 跨学科学习 :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转向 . 叶婷 ; 郑艺 . 中小学教材教学 ,2024(12)
[3]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 . 定田丽 . 作家天地 ,202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