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文化浸润童心,传统滋养成长

作者

陈金梅

惠州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惠环红旗小学 516006

一、引言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历史长河中闪烁的明珠。它们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更在无形中塑造着我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为新时代传统文化教育指明方向。然而,在当前小学德育实践中,对传统节日育人价值的挖掘与运用仍存在不足。因此,将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小学德育教育中,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更是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二、价值溯源:传统节日文化的育人功能与时代意义

(一)增强民族认同感与文化自信

传统节日凝聚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与情感认同。春节时全家团圆、贴春联、吃年夜饭,体现了对家庭和睦、亲情的重视;清明节扫墓祭祖,传承了慎终追远、缅怀先人的民族情感等。通过参与这些节日活动,学生能够直观感受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魅力,深入了解民族文化根源,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避免在多元文化冲击下迷失自我。

(二)培育道德品质与行为规范

传统节日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元素。如重阳节尊老敬老的习俗,引导学生形成尊敬长辈、关爱老人的道德品质;端午节纪念屈原,传递了爱国、忠贞、正直的价值观;七夕节牛郎织女的传说蕴含着对爱情忠贞、家庭责任的倡导。这些节日故事与习俗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道德熏陶,将传统美德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认知,外化为日常行为规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提升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

传统节日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价值。春节的剪纸、年画,元宵节的花灯,端午节的香囊,中秋节的诗词歌赋等,都展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审美与文化创造力。学生在参与节日手工制作、学习节日诗词、欣赏节日传统艺术表演的过程中,能够提升艺术鉴赏能力,丰富文化知识储备,培养对美的感知与创造能力,促进文化素养的全面提升。

(四)促进社会交往与情感教育

传统节日往往是家庭团聚、社会交往的重要契机。学生在节日期间与家人、朋友互动,参与社区或学校组织的节日活动,能够锻炼人际交往能力,学会分享、合作与包容。同时,节日中蕴含的情感元素,如春节的欢乐、清明节的哀思、中秋节的思念等,能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表达情感,培养同理心与共情能力,促进情感健康发展。

三、现状审视:小学传统节日德育的困境与挑战

(一)教育内容碎片化,缺乏系统性

当前小学传统节日教育存在 " 重活动、轻内涵 " 现象,往往仅停留在节日习俗的简单介绍,未能将节日文化与德育目标有机结合。部分学校的节日活动呈现碎片化特征,缺乏分年级、分阶段的课程设计,难以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

(二)教学方式单向化,忽视体验性

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小学生兴趣。部分教师仍采用 " 讲节日故事 + 做手抄报 " 的单一模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实践体验与情感共鸣。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不足,未能充分利用 VR、AR 等技术手段创设沉浸式学习情境,导致节日文化教育吸引力不足。

(三)教育主体协同弱,资源整合不足

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尚未健全。家庭教育中存在 " 重洋节、轻传统 " 倾向,部分家长自身对传统节日认知有限;学校与社区、文化场馆合作不够紧密,社会教育资源未能有效整合。据统计,仅有 25% 的小学建立了常态化的家校社联动机制。

四、策略构建:文化浸润童心的实践路径与方法创新

(一)深化课程设计,系统融入德育内容

1. 德育教学课堂的运用:学校应将传统节日教育纳入德育课程体系,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制定系统的传统节日德育课程方案。

例如,低年级可通过故事、儿歌、游戏等形式,引导学生认识传统节日的名称、习俗;中年级可组织学生开展节日文化探究活动,了解节日的起源、传说;高年级则可引导学生思考传统节日的时代价值,开展主题辩论、社会实践等活动。

2. 跨学科融合文化:同时,结合语文、美术、音乐等学科教学,将传统节日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如语文课堂学习节日诗词,美术课堂制作节日手工艺品,音乐课堂学唱节日歌谣,实现多学科协同育人。

(二)创新教育形式,增强学生参与体验

1. 情境教学,沉浸式感受节日氛围

通过创设与传统节日相关的真实或模拟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节日文化,增强情感体验与道德认知。

在春节主题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写春联、剪窗花等实践活动,同时播放春节序曲等喜庆音乐,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学生在动手参与过程中,不仅能学习传统技艺,更能深刻体会春节所承载的团圆、喜庆、祝福等文化内涵,强化对家庭和亲情的珍视。

2. 项目式学习,激发自主探究与传承意识

以传统节日为主题设计项目式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节日文化,培养综合能力与文化传承意识。

例如,开展 “传统节日文化探秘” 项目,学生分组选择感兴趣的节日,如元宵节、七夕节等,通过查阅文献资料、采访长辈、实地调研等方式,深入了解节日的起源、习俗、传说故事等。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制作节日文化手抄报、短视频、电子相册等作品,以多样化的形式展示学习成果。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不仅能系统掌握传统节日知识,还能锻炼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实践能力,更能在探究与展示中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传承使命感。

3. 故事教学,以文化故事启迪心灵

传统节日背后往往蕴含着动人的传说与历史故事,这些故事是德育教育的生动素材。教师可采用故事教学法,通过讲述、演绎、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故事中感悟道德力量。

在清明节教学时,讲述介子推与寒食节的故事、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引导学生体会忠诚、奉献、牺牲等精神品质;在中秋节讲述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神话传说,结合故事探讨家庭、亲情、思念等主题,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4. 运用技术, 以现代信息激发兴趣

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资源、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为学生打造沉浸式的节日文化体验。通过VR 技术让学生“穿越”到古代,体验传统节日的庆祝场景;利用动画、短视频等形式生动呈现节日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加强家校社协同,形成教育合力

1. 家校联动,营造家庭节日德育氛围

家庭是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第一课堂,学校需加强与家长的合作,引导家庭重视传统节日育人价值。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形式,向家长宣传传统节日教育的重要性,分享在家庭中开展节日教育的方法与建议。

同时,建议家长在春节期间,带领孩子一起参与贴春联、包饺子、拜年等活动,讲解习俗背后的文化意义;在中秋节全家一起赏月、分享月饼,增进亲情交流等。 同时,鼓励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传统节日主题的亲子活动。通过活动激发家庭参与节日教育的积极性,形成家校协同育人的良好氛围,让传统节日文化在家庭中得到延续与传承。

2. 拓展社会教育资源:学校积极与社区、博物馆、文化馆等社会机构合作,组织学生开展校外实践活动。

因而,教师可引导学生到社区参与节日志愿服务,为孤寡老人送温暖;参观博物馆、文化馆的传统节日主题展览,深入了解节日文化历史。学生在社区活动中,既能展示所学,又能接触到更广泛的传统文化元素,增强社会责任感与文化传播意识。

(四)完善评价机制,保障育人效果

建立多元化的传统节日德育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对节日文化知识的掌握,更注重学生在参与节日活动过程中的道德行为表现、情感体验与价值观念形成。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全面评价。

通过观察学生在节日实践活动中的合作表现、道德行为,收集学生的节日作品、活动感悟,了解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理解与内化程度,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教育策略,确保传统节日育人价值的有效实现。

五、结束语

总之,利用传统节日蕴涵的道德教育资源,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节日文化的德育功能,实现将传统节日文化与青少年学生德育工作巧妙对接,既能让青少年学生浸润在传统节日的文化氛围里,又能推陈出新,升华精神境界,从而进一步让传统节日重现光彩,让传统节日文化薪火相传。

(下接 22 页)

的时候,既要注意抓住个人的表现来写,同时也要写群体的反应,即注意“点面结合”,通过这样的比较与综合,习作表达更加细致准确。

(四)推理想象,下笔成趣。

对事情的发生发展进行推理想象,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空间,拓展思维领域,具体的体验情境中,可以有效地实践训练。如“竖蛋”活动前,让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和推理,怎样才能更好地竖起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体验热情,也丰富了学生的思路;又如在“种豆芽”活动体验中,提出怎样种出红豆芽?音乐会影响豆芽的生长吗?还有扳手腕选手的眼神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这样通过问题的设置,诱发学生的推理想象;当然也可以进行角色互换感受“蚕”的心情,吃桑叶蜕皮吐丝各个阶段不同的心理。

(五)日记笔记,积累丰富。

体验情境,有的是比较短暂,有的则比较长,按时间来算有的只有几分钟,但有的几天。如养小动物,养护绿植时间比较长才能发现比较多的变化,对于这种采用观察日记的写法,积累素材;比较短时的体验活动,及时笔记做记录;当能也可以画相关的思维导图梳理、积累素材。

三、评体验之妙,导航习作表达

新课标注重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体验活动不仅仅是活动,它是习作素材,也是学生运用方法实践的重要途径。因此评价时要注意几方面,过程性评价注重激发、鼓励、肯定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保护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其次评价具有针对性,每次体验习作的目标清晰明确,学生达到的能力要求清晰准确,并能提供指导性意见,促进学生反思过程,改进方法。

体验的出发点是情感,最后归点也是情感。对小学生作文的多元化评价不但要体现在评价人的多元化上,教师的评价方法上也要努力实现多元化,如延迟评价、鼓励性评价、差异性评价、竞争性评价、宣传性评价等,让学生乐于体验,勤于动笔,勤于修改。

学生的体验是多元的,我们要鼓励学生运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独特体验,展示真我风采。教师评价学生作文时,对于学生真实思想的表达要予以表扬,对于一些“群众性话语”和不切实际的表达要及时予以引导。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在习作方面表现为习作能力、习作兴趣各不相同,甚至有天壤之别。我们不应因为习作能力高的学生而倍加尊宠,也不应因为习作能力差的而置之不理。尤其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老师要善于挖掘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句子或一个词语用得好。只要他真正把写作当成一种抒发心声的工具,都要不断加以鼓励,多面批,多交流,让每个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乐趣,提高他们的习作能力。